首页 理论教育 吴镇求学生涯陇中文化研究第3辑

吴镇求学生涯陇中文化研究第3辑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康熙六十年四月二十二日,吴镇出生于甘肃狄道(今临洮)菊巷旧第。吴镇出生前,其母梦得夜明珠,出生后颖异,故其父取名为昌。元人吴镇,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浙江嘉兴人。选拔贡后,吴镇于乾隆七年进入兰山书院读书。乾隆十五年,三十岁的吴镇在西安举行的乡试中中举,在举业上实现了一次重大的突破。因老师牛运震已经离开甘肃,自己也中了举,吴镇便正式结束了在兰山书院的学习,求学生涯至此结束。

吴镇求学生涯陇中文化研究第3辑

康熙六十年(1721年)四月二十二日,吴镇出生于甘肃狄道(今临洮)菊巷旧第。吴镇出生前,其母梦得夜明珠,出生后颖异,故其父取名为昌。“康熙辛丑,生先生于菊巷旧第。将诞之夕,母梦浚井,得明珠一枚,拭之,光辉满室,以告其父,父曰:‘昌吾宗者,其此子乎?’故先生初名昌。”[12]吴镇出生时也有异象,“府君生而颖异,丰颐广颡,两腋下有朱砂痣数十。”[13]

后吴镇因仰慕元人吴镇,改名为镇。元人吴镇(1280—1354年),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浙江嘉兴人。终其一生闭门隐居,未入仕途。精研儒学,旁通佛道,喜与僧道为友,以诗文、书画自娱。与黄公望、王蒙、倪瓒并称为元代四大画家,今存有《梅花庵稿》。吴镇有《松花庵歌》,表明其对元代吴镇的崇敬心迹:“元代嘉兴有吴镇,其庵自署以梅花。梅花道人妙易理,岂止画苑雄三家。我去道人五百载,姓同仍愧锡名嘉。……”[14]吴镇还仿其室名,名己室为松花庵,仿其号,自号为松花道人。

雍正五年(1727年),吴镇七岁,正要开始读书的时候,父亲不幸病逝,母亲魏氏亲自为他口授经义,并延师课读。“天禀英绝,幼失怙,赖母魏恭人口授经义,并延师课读,得不废学。”[15]“先生幼秉异姿,弱遭偏露,未承过庭之训,空留凿楹之书。魏太恭人育而教之,燃糠照读,截蒲作编。”[16]雍正十年(1732年),吴镇十二岁,于此年解声律,开始作诗,在乡里有神童之称。“年十二,解声律,读书五行齐下,党塾有神童之目。”[17]乾隆二年丁巳(1737年),吴镇十七岁,才得以入临洮府学读书,师从学使周雨甘先生。“予年十七,蒙学使周雨甘先生,岁入郡庠。”[18]三年以后,学使嵩茂永先生主持岁科考试,二十岁的吴镇获得第一名,充拔贡。按照清朝科举制度,每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名,由各省学政从生员中考选,保送入京,称为拔贡。经过朝考合格,可以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清初为六年一次,乾隆七年(1742年)改为十二年一次。吴镇充拔贡后欲以明经谒选,但在沈青崖的规劝下主动放弃这次机会。

选拔贡后,吴镇于乾隆七年(1742年)进入兰山书院读书。从此吴镇在西北名声渐起,每次岁试都能拿到冠军,得到前后两任陕甘总督陈宏谋、尹继善以及名士沈青崖等人的赞赏和推扬。“其后,学使每试兰郡,古学必冠军,由是名誉日起。如陈榕门中丞、尹望山宫保、沈寓舟副使,莫不待以国士,期之远大。”[19]并与三原刘绍攽、潼关杨鸾、秦安胡被合称为“关中四杰”。“自少与三原刘九畹、潼关杨子安、秦安胡静庵三先生,人称‘关中四杰’。”[20]乾隆十一年(1746年),二十六岁的吴镇前往平番师从任知县的牛运震。乾隆十四年(1749年),牛运震受聘为兰山书院主讲,吴镇再入兰山书院。吴镇再入兰山书院学习时期,学业和文学上都取得较大的成绩,第一部诗集《玉芝亭诗草》于当年刊刻,老师牛运震为之删改并作序。(www.xing528.com)

乾隆十五年(1750年),三十岁的吴镇在西安举行的乡试中中举,在举业上实现了一次重大的突破。当时榜师为著名集句诗人李友棠,他在《松花庵集唐序》中回忆道:“余庚午典秦试,举吴子信辰,榜发,即知为关陇名下士。”[21]座师为汤稼堂,他还引荐吴镇拜访了著名学者毕谊。吴镇《拟五君咏·毕娄村(谊)副使》:“座主汤稼堂,娄村之弟子。巨觥递属余,云此衣钵是。”[22]吴镇在诗中自注:“余初谒娄村翁,翁即以巨觥见属,云:‘昔余见座师,首饮此觥,后尔师稼堂,见余亦然,今与尔为三矣。’”[23]

该年六月,吴镇的老师牛运震东归回山东,当时吴镇正和同学在西安考试,曾迎送牛运震东归。但牛运震自西安离开时,吴镇独自在灞桥等候未至,遂投诗相赠,牛运震也有《灞桥留别门人吴镇》回赠。因老师牛运震已经离开甘肃,自己也中了举,吴镇便正式结束了在兰山书院的学习,求学生涯至此结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