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忻城县革命老区发展史:上下求索,曲折前进

忻城县革命老区发展史:上下求索,曲折前进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58年,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指引下,忻城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期间,在“左”的思想指导下,全县“五风”盛行。高压之下,基层干部不得不违心虚报、冒报产量。忻城县“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以生产队为单位的集体劳动和分配制度,大搞平均主义,严重束缚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忻城县革命老区发展史:上下求索,曲折前进

1958年,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指引下,忻城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县委、县政府根据中共中央北戴河会议作出的《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精神,迅速向全县发出《大办人民公社的指示信》,把全县30个乡128个高级农业生产社合并为147个生产大队,分为2817个生产队,成立25个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作为统一生产、统一分配单位,农业社原有一切公共财产(包括公积金公益金、储备粮、水利仓库、房屋、林木以及其他生产资料)全部移交公社所有;农业社社员的自留地宅基地、林木、牛马等,一律归公社所有;社员的股份基金,不论数量多少,一并交给公社统一使用;社员家庭饲养的猪、鸡,一律作价交公社饲养。人民公社是通过行政手段建立起来的,其特点是“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所谓的“大”,就是将原来若干个高级农村合作社合并为一个几千户甚至上万户的人民公社。所谓的“公”,就是将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经济条件不同、贫富水平不同的高级社合并,将其所有的财产毫无保留地上交人民公社;在分配上,实行“等级工资制和粮食定量供给制”相结合的办法;在管理上,人民公社既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又是农村基层政权机关,拥有一切行政权力。公社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计划、统一经营、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社员的自留地、开荒地、零星果树等统统收归集体经营,不准社员经营副业

“大跃进”期间,在“左”的思想指导下,全县“五风”盛行。在农业生产上提出高指标、“放卫星”,鼓吹“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亩产万所粮”。大搞“反瞒产”运动,给基层干部插“白旗”,戴上“右倾” 帽。高压之下,基层干部不得不违心虚报、冒报产量。由于“浮夸风”,造成部分公社缺粮,生活水平直线下降。生产队公共食堂只好推行“双蒸饭”(先蒸干,后放水,再蒸,米胀饭多)和“瓜菜代”,用米糠、芭蕉芯、猫豆壳、棕榈树心、高粱糠以及各种野菜等作为食品充饥,导致营养不良,各种疾病相继发生。1961年3月10日,县委发出生产救灾的紧急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和干部,吸取教训,彻底克服官僚主义作风,坚决贯彻县委“以生产救灾为中心”的方针,及时解决病人的实际困难,对病人不分阶级、不分老少,一律进行治疗,关心病人的生活和治疗,让病人尽快恢复健康。与此同时,各级党委、政府纠正和克服平均主义,推行包产到生产队,超产奖励,恢复社员自留地,允许社员开荒种粮,从而有效缓解了当年饥荒。(www.xing528.com)

忻城县“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以生产队为单位的集体劳动和分配制度,大搞平均主义,严重束缚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