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镇史话:同仇敌忾,国共合作,铸就抗日史诗

东镇史话:同仇敌忾,国共合作,铸就抗日史诗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到1940年年初,国共两党合作建立的统一战线遭到严重破坏,最后直至抗战结束,统一战线名存实亡。一是同国共两党之间的大气候有关。因为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力量虽然相对弱小,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在党内达成共识。事实上,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张惠长再度出任国民党中山县长,开始积极反共。抗战时期中山县国共合作,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随之而来的中山抗战影响是巨大的。国共合作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举

东镇史话:同仇敌忾,国共合作,铸就抗日史诗

与国内其他各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相比,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上,珠江纵队很有自己的特色,除了和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开明绅士以及宗教界人士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外,还同港澳同胞、海外侨胞有着密切的联系。珠江纵队许多指战员都是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这里专门探讨国共两党在中山县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情况并进行分析。

国共两党在中山县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于1937年年底,至1939年7月和9月两次横门保卫战,精诚合作达到顶峰,随后形势急转直下。到1940年年初,国共两党合作建立的统一战线遭到严重破坏,最后直至抗战结束,统一战线名存实亡。

中山县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盛衰同以下几个因素有着很大的联系。

一是同国共两党之间的大气候有关。

1937年7月,国民党中央以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庐山谈话的形式,宣告国共两党正式开始第二次合作。在这个大气候下,中国共产党在中山的活动处于公开或半公开的状态。1937年8月,在石岐重建中共中山县委,紧接着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中山地方政府之间开始了沟通与合作,并取得了横门保卫战胜利的辉煌成果。

1939年1月,国民党中央召开五届五中全会,虽然仍提出“坚持抗日”,但同时也制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和“反共”的方针。这在历史上被称为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逆流”。在此背景下,以林卓夫为代表的国民党中山地方政府开始积极反共,并在1940年年初达到顶峰。

1941年皖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坚决的反击,此后,国民党中央不再明目张胆地反对共产党。因此,中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就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

二是同特殊的历史人物在特殊的历史环境有关。

抗战时期中山县的国共合作能顺利开展,同国共两党的两个地方领导人有着很大的关系。一个是中共中山县委书记孙康,另一个是国民党中山县长张惠长。孙康是中共中山县委重建后的首任县委书记,他以超强的活动能力,大力发展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队伍。作为当时的国民党中山县长,张惠长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历史人物。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力量虽然相对弱小,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在党内达成共识。而国民党却不一样,自始至终,国民党内部就有不同的声音。尽管蒋介石发表谈话要求国共合作,在全国范围内却一直没有具体的共同纲领,也没有具体的组织形式。是否结成统一战线仅仅依赖个人主观状态和个人境界。如果不是张惠长,换另外一个人当国民党县长,很可能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根本建立不起来。

当然,这样讲,并不是说张惠长很同情中共,热爱中共。事实上,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张惠长再度出任国民党中山县长,开始积极反共。

张惠长之所以在抗战初期积极与中共合作,主要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有满腔热血的爱国人士。他属于抗战派,一向主张抗日,曾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颇有微词。他在广州任西南空军总司令的时候,明确支持十九路军抗战,并派手下去充实十九路军的空军力量。(www.xing528.com)

再从当时中山县共产党的力量来看,由于中共中山县委刚刚重建,力量比较弱小。与共产党合作一起抗日,对张惠长来讲,在当时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更何况在当时还有全国性的国共合作大环境。

为了抗战,孙康和张惠长携手合作。1937年8月,中共中山县委重建,孙康任县委书记。10月,张惠长任国民党中山县长。孙康通过熟人联系,同张惠长多次接触,张惠长同意“开放”抗日群众运动,使中山的抗日救亡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

1938年年底,张惠长同意担任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中山县队总队长,孙康任副总队长。1939年1月,张惠长的妻子薛锦回任中山县战时妇女协会的会长,共产党员紫云任副会长。“抗先”和战时“妇协”都是统一战线组织,国共两党联手大大加强了中山抗战力量,从而取得了两次横门保卫战的胜利。

但战后,由于国民党顽固派反共逆流的影响,孙康被通缉,张惠长也因为“反共不力”被撤职。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也由兴盛走向衰落,兴衰起伏的时间跨度同两个特殊历史人物的任职和去职的时间跨度一致。

值得一提的是,抗战时期中山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其辉煌和衰败交织在一起,高度重叠,让人震撼。

当张惠长和孙康任中山“抗先”总队长和副总队长,薛锦回女士任战时“妇协”会长的时候,恰值国民党中央出台“溶共”“防共”“限共”和“反共”的方针。中山县内以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林卓夫为代表的顽固派,蠢蠢欲动。当第一次横门保卫战刚结束,见证国共合作辉煌成果的时候,林卓夫却扣留了战时“妇协”里的共产党员程志坚等人。当第二次横门保卫战还在进行的时候,林卓夫却派人到县立第七小学捉拿孙康等共产党骨干人员。幸亏四区警察分局局长孙海筹从张惠长那里得知消息,致电孙康,孙康尽快布置转移,才避免了一场损失。反共逆流的出现,最终使国共合作的大好局面于1940年1月接近尾声。

抗战时期中山县国共合作,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随之而来的中山抗战影响是巨大的。

第一,在抗战全面爆发之际,在中山宣传了民众,鼓舞了民众和武装了民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中山“抗先”和战时“妇协”成立后,立即在群众中进行了广泛的抗日总动员。全县“抗先”队员鼎盛时有三千余人,参加战时“妇协”的妇女一千多人。队员们通过办报、演出等形式不断对民众进行宣传,激发了广大中山民众的抗日激情。两次横门保卫战发生的时候,“抗先”和“妇协”会员组成的宣传队、救护队、运输队和慰劳队等开展紧张的支前工作。在敌机和炮火的轰炸中,民众开始经受战火的洗礼。尤其是在中山周围地区纷纷沦陷之际,两次横门保卫战取得了胜利,更是极大地鼓舞了当地民众的抗战热情,各区抗战武装随后也纷纷出现。

第二,为珠江纵队打下了干部基础和军事基础。1939年春,中共中山县委以“抗先”“妇协”等合法群众组织的名义在县中、女中分别举办青年、妇女干部培训班,每期30人参加,培训了大批青年和妇女骨干。县立第七小学在横门保卫战时是中共中山县委所在地,曾举办多期游击队干部训练班和中共党员学习班。这些都在干部和军事上为即将到来的珠江纵队抗战做了必要的准备,为后来的珠江纵队打下了坚实的干部基础和军事基础。

国共合作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举国上下军民百姓一同投入到了壮烈的抗日洪流之中,在中国革命史上书写了辉煌的史诗般壮美的篇章!

(供稿 黄敬潮 谢长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