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村东镇史话书香飘满园

小村东镇史话书香飘满园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崭新的教学大楼很快建成了,60岁的珊洲小学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香港的林志强老先生看到复校无望,一气之下将珊洲小学的校牌扛走留作纪念。重建学校,把村里几十年的办学历史续写下去,一直是珊洲村民心头的一个梦想。这六年来对一直没有听到村里孩子们读书声的珊洲人来说,两千多个日日夜夜,无疑是一种煎熬。在经过认真考察后,洪军将目光定格在素有办学传统的珊洲。琅琅的读书声又回荡在珊洲村的上空。

小村东镇史话书香飘满园

珊洲小学最早建于民国20年,是按照新式小学的标准和格局建设起来的。学校的规模很小,在读的只是珊洲村里的学生,被称为“麻雀小学”,20世纪90年代,曾是珊洲小学学生的村支书林德明,对学校当时的情况仍然记忆犹新,旧时,村子附近还有几个小村落,那里的孩子们也都集中在珊洲小学一起读书。那时办学的条件比较差,因为当时村里的经济发展也不怎么样。但是村民们却很踊跃地参加学校的一些活动,经常主动到学校里帮师生们一起除草、打扫校园,美化布置校园。

1992年,火炬开发区因为建设用地的需要,从珊洲村征用了一部分山林用于开发。补偿款本来是准备给每家每户去平分的,但就在分钱的当天,村民们提出要从中拿出一部分钱用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修建新的教学大楼。当时并不十分富裕的乡亲们的办学义举,也感动了珊洲籍的华侨,以时任香港金凤饮食集团的老板林志强为代表的一批关心家乡建设的华侨同胞决定捐款办学。教师们的补助也由在美国医学会工作的一位珊洲籍华侨捐资。崭新的教学大楼很快建成了,60岁的珊洲小学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正当珊洲人为学校的未来进一步谋划的时候,1997年,由于开发区教育资源的调整,珊洲小学被取消,本村的孩子们被安排到附近的中心小学就读。对于学校的合并,珊洲人一时想不明白。林德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村民们心中的想法就是不服气,觉得想不通,为什么这么好的学校就合并了呢?怎么要把这么好的大楼拿去办厂了呢?大家还是希望有机会能办回学校。”

香港的林志强老先生看到复校无望,一气之下将珊洲小学的校牌扛走留作纪念。

重建学校,把村里几十年的办学历史续写下去,一直是珊洲村民心头的一个梦想。后来学校被一家工厂租用,村里还与工厂约法三章,第一就是要保持学校各项设施的完善。林书记说:“我们在引进厂的时候,也是对厂商再三作了说明的,我们租给他们厂的租期也不是很长,因为我们始终抱着早晚总有一天要把它办回学校的想法,所以租期也不是太久。另外又和他们约法三章,在办厂期间,只能把校舍大楼维护好,绝对不可以有所破坏。哪怕我们在租金方面收少一些也无所谓,但就是不能把学校设施给弄坏了。我们坚信,总有一天,我们珊洲村还是会继续办学的!”

这样一晃就是六年。这六年来对一直没有听到村里孩子们读书声的珊洲人来说,两千多个日日夜夜,无疑是一种煎熬。林书记说,村里一直就有优良的办学传统,大家对办学一直非常热爱。

2003年,终于有人开启了珊洲人办学的希望。他,就是从湖南来的洪军。洪军出身于教育世家,有过多年办学的经历,特别是在音乐教学上,有着独到的见解。考虑到中山经济这些年来的飞速发展,火炬开发区外来员工的急剧膨胀,外来员工子女的教育将会是一个十分热门的需求。在经过认真考察后,洪军将目光定格在素有办学传统的珊洲。洪军说:“这个地方真的是非常清静,这儿的环境也非常的好,四面环山,感觉这里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再一看教室,就像一个完整的小学一样,只要有师资,有启动资金,这儿就可以很快办起学校来。”(www.xing528.com)

林德明书记说:“如果纯粹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考虑,我们把学校出租给厂方去办厂所得的收入,比现在办学校要多很多。跟办厂相比,每年办学损失起码有十几万元,但是我们为什么宁愿不要这十几万也都要办学校呢?大家都希望在我们珊洲村能够一直有一个浓厚的文化氛围。”

洪军说:“我们感觉到村委会很支持这件事,刚开始学校没有办公地点,村委会干脆就把村委办公大楼最上面的一层给我们用,也不收我们的租金。”

一所崭新的育英学校,在珊洲小学的原址上建立了起来。琅琅的读书声又回荡在珊洲村的上空。

洪军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将林志强先生的那块校牌重新请回来,让它和重视教育、热爱教育、支持教育事业的珊洲村人永远在一起,再也不分开!

(供稿 徐一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