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诗鉴:汉初三杰成就歌

中华诗鉴:汉初三杰成就歌

时间:2023-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初三杰①汉初三杰冠群芳,睿智雄心喻栋梁。①汉初三杰即张良、萧何、韩信。“三杰”并称,为汉高祖刘邦所钦定。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初二,汉王刘邦即皇帝位,宣告汉朝正式建立。成为其重要谋士。三是向“漂母”就食。在秦末大起义中,初属项羽,继归刘邦。在萧何的力荐下,汉王刘邦拜其为大将。正是因为韩信有超越他人的大功于汉,其结局最惨,被夷灭三族。

中华诗鉴:汉初三杰成就歌

汉初三杰

汉初三杰冠群芳,睿智雄心喻栋梁。

张子运筹千里事,萧公不绝万军粮。

善兵韩帅山河定,擅御刘君社稷偿。

高祖南宫精辟论,盛名钦赐慰贤良。

谋略盖世的帝师张良

运筹帷幄冠群芳,慧眼识珠扶汉王。

下邑方针谋胜算,成皋对策计超强。

安邦定国资经典,处事修身送赤肠。

美誉帝师人羡慕,淡看利禄世褒扬。

安邦定国的贤相萧何

后勤保障冠群芳,竭虑殚精放眼量。

固本关中凝庶士,守持巴蜀足兵粮。(www.xing528.com)

三章约法擎王奋,九律成规振国昌。

高屋建瓴天下少,无为而治亦超常。

大将韩信经略汉家天下

文韬武略冠群芳,胸有雄兵百万藏。

得志将台评项短,称心军座析刘长。

汉中对策追穷寇,垓下神招刎霸王。

功盖当朝书绝唱,着人慨叹忆鹰扬。

①汉初三杰 即张良、萧何、韩信。“三杰”并称,为汉高祖刘邦所钦定。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初二,汉王刘邦即皇帝位,宣告汉朝正式建立。五月,在洛阳南宫举行盛大的庆功酒会。《史记》、《汉书》两书的《高祖本纪》记载高祖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②张良(约前251—前186年) 汉初大臣,封留侯。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字子房,出身贵胄,本为姬姓,为韩国同族。张良祖父姬开地,相韩昭侯、韩宣王、韩襄王,父姬平相韩釐王、韩惠王。祖、父相韩五代国君,史称“五世相韩”。秦灭韩后,张良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县南)狙击秦始皇未中。秦末聚众归刘邦。成为其重要谋士楚汉战争中,提出不立六国后代,防止各自为政,建言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并以《太公兵法》教授刘邦。尤为公元前205年,刘邦兵败彭城,张良向刘邦献上“下邑画策”打一场持久战以转败为胜的战略方针。张良事主,亦师亦友。他淡泊名利,不居功自傲,无欲而安。如汉六年(前201)正月,刘邦大封功臣,刘邦封张良“自择三万户”为首功,而张良却固辞不受,只接受封赏一万户,甘居侯功序列的第六十二位。与汉高祖刘邦保持融洽的君臣关系,所以能维持到他生命的终结,这在汉代所有开国功臣中是独一无二的。

③萧何(约前248-前193年) 汉初大臣,沛县(今属江苏徐州市)人。出身于农村殷实家庭,精通文学。与汉高祖刘邦同乡邑。曾为沛县县令主吏掾。秦末佐刘邦起义。起义军入咸阳,他收取秦政府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和当时的社会情况。建言刘邦与民“约法三章”。在项羽分封诸侯时,他力劝汉王西赴巴蜀,以积蓄力量,伺机而出关。楚汉相争中,荐韩信为大将,以丞相身份留守关中,输送士卒粮饷,支援前方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发挥了重要作用。汉朝建立后授封酂侯。定律令制度,制订《九章律》。司马迁在《高祖本纪·索隐》中解说曰:“谓高祖起沛,令何为丞,常督庶事也。”这就从初始将萧何定在总理政务的丞相位置上。《史记·萧相国世家》:何以丞相留收巴蜀,镇抚谕告,使给军食。又《华阳国志·蜀志·总序》:汉祖自汉中出三秦伐楚,萧何发蜀、汉米万船而给助军粮,收其精锐以补伤疾……汉王朝建立后,萧何在佐汉高祖推行与民休养生息让步政策的同时,又采取了清静无为的黄老之治。使汉政权得以巩固,人心稳定,农业生产得以大力发展。因此,班固在《汉书·萧何曹参传》中评价萧何说:“位冠群臣,声施后世,为一代宗臣。”

④韩信(约前228—前196年) 汉初诸侯王,淮阴(今江苏淮安)人,韩信青少年时,读兵书,爱好武艺。然而,他的青年时代生活却十分凄凉,家境贫寒,孤独一人,四处谋食,被乡邑人看不起,说他是一个“无行”的人。司马迁在《淮阴侯列传》中做了这样的记载:韩本是“一个落魄青年,无可称述的事迹。”他在调查访问中,从人们口中挖出几个生活片段,写成三个小故事:一是韩信经常到他的朋友南昌亭亭长家白食。二是忍受胯下之辱。三是向“漂母”就食。在秦末大起义中,初属项羽,继归刘邦。在萧何的力荐下,汉王刘邦拜其为大将。楚汉相争中,刘邦采其策,攻占关中。他善于将兵,自称“多多益善”,著有《兵法》三篇。韩信拜将后,在楚汉相争中,实施他超群绝伦的帅才,为汉王朝打下了半壁江山。垓下会战,为汉王取得最后胜利。汉五年(前202)十一月,韩信受命为前敌总指挥。韩信以八战八捷的战绩,书写了中国战争史上一部大手笔,以项羽自刎而亡画上了句号。韩信在短短的五年多的楚汉战争中的光辉业绩,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绝无二人。汉王有了韩信,才大大缩短了战争的进程。然而,封建社会功高震主,疑忌功臣是封建帝王的通病,使一代英杰不得善终。正是因为韩信有超越他人的大功于汉,其结局最惨,被夷灭三族。故后人在追忆这位威武鹰扬杰出人物的同时,对他未得善终的结局,多表同情之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