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昆明米线:小锅美食,文山常青小店

昆明米线:小锅美食,文山常青小店

时间:2023-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昆明的米线,一巷一味。文林街一带的米线,带着些书卷味道。昆明城里打着“文山米线”旗号的馆子到处都是,“文山荷鲜居”是其中难得的常青小店。在昆明,一百条街就可能有一百种小锅米线,大家可以从早吃到晚。这就是昆明人三百六十五天可以吃三百六十五碗的小锅米线。北京王府井街口曾有一家昆明人开的过桥米线店,营业到深夜。这家店的过桥米线须提前一晚预订。

昆明米线:小锅美食,文山常青小店

昆明的米线,一巷一味。大家都有些独到的喜好,
纷纷添进米线里当佐料,吃起来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

文林街一带的米线,带着些书卷味道。

往文林街,须穿行翠湖。公园并无围墙,远远望去,小池、拱桥、角亭、柳巷,似小江南。沿湖遍植桉树与银桦,几十米高的树冠伸展如巨伞,为行人遮住高原强光,风吹树叶作金石声。桉树并非昆明本地树种,这个“澳大利亚移民”暗示着旧日岁月。十九世纪欧洲殖民者将铁道一路自境外修到昆明,生长迅速的桉树常被用作铁轨枕木,经得起震,又不易裂,同殖民一道进驻。如今木枕早就不用了,可市民已习惯大树的存在,称它为尤加利树,算是扎了根。

与其说翠湖是个公园,倒不如说是个像公园的步道。这个由三五水畦连成的城中湖,原属滇池余脉,湖心有四块小岛,彼此以石桥相连,环湖五个出口正对主干道,穿湖而行四通八达。清早去吃米线,城市还没醒,空气清冽略带凉意,湖面如镜倒映着湛蓝的天、碧绿的柳、红色的花,色彩浓烈。脚程起起落落,不是拱桥就是长堤,景致移换,时而开阔,时而曲折。亭台榭坊里聚着不少人,晨跑的、拉筋的、打太极的、喝茶的、下棋的、合唱的,还有兀自吹笛子的……初冬时还有大群海鸥停在湖心、屋脊、游船上,鸟鸣聒噪,气氛热烈。人群和鸟群一起闹着闹着,城市就醒了。

文林街就在湖北的高坡上,紧邻曾经的西南联大西门,左右通街净是米线店。闻一多沈从文金岳霖吴宓陈寅恪、梅贻琦、汪曾祺杨振宁……许多民国大学者,都踏足过这里看似不起眼的砖石。他们读书、写字、喝酒、泡茶馆、吃米线、躲炸弹,一边抓虱子,一边念英文,一边嗑萝卜,一边谈哲学费孝通听见警报慢条斯理地收拾文稿,还来得及去买条面包边跑边吃,回来看见房梁被日本飞机炸得插在桌面上。一群人蹲在积水没过小腿的防空洞里,也能聊学问聊到忘我,成就出北大、清华、南开三大学府在历史上唯一的一段同窗时光。

主路一侧的钱局街,小铺“文山早点”人声鼎沸。平价苍蝇馆很忙碌,照理大家会有些急躁,但收银小妹、掌勺小哥、扫地大妈,脾气同翠湖水一般平,不过分客套也不冰冷。站在点餐台前思量着米线选粗选细,是卷粉还是饵丝,后面人也不催,任你想。拿着收据自去窗口,一碗豌豆鸡汤冲米线从后厨热腾腾端出来,档口小哥还要从几口大锅中盛出鸡块、大朵血旺,浇在米线上,堆得冒尖儿,再由每个人端着自己的米线,颤颤巍巍走到调料台前。拌米线的调料种类极多,嫩水芹粒、嫩韭菜粒、葱花香菜、辣子、蒜油、花椒油、水腌菜……十几种任君自选,喜欢什么尽量加,老客下手麻利,几只调羹起落,一碗专属的米线就成了。

云南早点中“文山米线”的名声很响亮,是以鸡鲜和豆鲜彼此增益,再加碳水,为平民撑腰杆的饭食。手法不难,难在料足、火候足。昆明城里打着“文山米线”旗号的馆子到处都是,“文山荷鲜居”是其中难得的常青小店。店家的鸡汤用肥母鸡加猪棒骨、火腿骨,熬足三五小时,油花都融入汤中,没有分层,再下豌豆沙,增稠添香。云南豌豆本身颗粒不大,吃足阳光,色泽金黄、口感粉面、甜度又高,“文山荷鲜居”的这一碗鸡汤,就熬得如同昆明阳光一般澄黄油亮。有人传说还加了肥鸭和鹅油,这就不得而知了。

翠湖岸边的吹笛人

“文山米线”是云南米线中较为浓郁的一类

浇米线的鸡肉帽子(1),并不是煮汤底的母鸡肉,而是另选小公鸡或笋母鸡,先腌后炒再焖,口感脆嫩有肉汁。此外血旺和鸡杂,也要单独卤制,过老过嫩都不行。如此折腾一番,米线中就融合了三四种不同的肉香,外加焖酥的豌豆粒,吃起来才爽。

面条不同,云南米线都是预先制熟,在汤里滚一下就上桌,本身并不入味,吃的是米线的嫩滑。米线细而饵丝粗,略带咬口,越嚼越香。店里来的多是老客,助力车路边一扔,也不锁,带着小娃蹲坐在矮凳上,一齐埋头吸粉,等到心满意足地直起身来,就是新一天了。(www.xing528.com)

在昆明,一百条街就可能有一百种小锅米线,大家可以从早吃到晚。小锅米线烧得好甚至还能成为地标,往附近办事就说去豌豆尖特别嫩、底汤熬得好、腌菜做得精、糟辣子一流的小锅米线那边儿。小锅米线的制作方程式充满变量,底汤分酸汤、骨汤、鱼汤;必备的肉糜帽子也炒得酸、辣、咸,各有所长;主料帽子更五花八门,卤大肠、炸猪皮、油豆腐;调料多得令人眼花缭乱,干煳辣子、鲜煳辣子、糟辣子、辣酱……而方程式中唯一的定量,是一口锃光瓦亮的小铜锅,它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柄长皮薄,导热快,一次只煮一碗,最好还要炭火烧,香味醇厚。

豆花米线要搭配豆面汤团与木瓜水同食

云南人总说小锅米线的灵魂是水腌菜。这种和日本米糠渍有些类似的水腌菜,是利用熟糯米产生的乳酸,浸渍苦菜或者萝卜缨,吃起来脆嫩多汁,酸爽回甘。和四川泡菜一样,很多云南家庭都能自制水腌菜,下饭、凉拌、爆炒、焖烧,这抹熟悉的风味,才是打开云南餐桌的钥匙。

铜锅烧好的米线,放上两棵烫青菜,一大勺炒肉糜,还有切得细碎的水腌菜。连汤带水嗍干净,最末意犹未尽,举着筷子把腌菜碎一点点捞干净。这就是昆明人三百六十五天可以吃三百六十五碗的小锅米线。

上等过桥米线在街市上是吃不到的。都说云南过桥米线的家乡在蒙自,最早出自一个秀才媳妇之手,她为了营造现烹食物的口感,特意熬出厚厚的鸡油封住沸汤的热力,再端着各式菜码,过桥去给自家相公送饭。时蔬、鲜肉、米线,一样样在桌边烫熟,风味正足。北京王府井街口曾有一家昆明人开的过桥米线店,营业到深夜。天气一冷,我就爱披着寒气去吃米线,烫得五脏六腑像泡澡一般舒坦。过桥米线用最大号海碗盛汤,表面无一丝热气,看似平静,实际最上层有一层清油封印,底汤临近沸点,一旁十几个小碟装着四季菜码。烫料有顺序,一般不由客人自主,服务生站在桌边,迅速投料入汤,每投一碟便顺手垒起,空碟彼此撞击出清脆声,数秒之间如擂鼓,一桌接着一桌响。

昆明的过桥米线比北京高明许多。自钱局街拐进府甬道,有大馆“翠府”直面翠湖,闹中取静。这家店的过桥米线须提前一晚预订。粤菜师傅凌晨开始煲汤,清早八点,连炉带煲推到桌边。另搭配数种菜码:云腿薄片,取自整只火腿的中方;手掌大猪脊肉片,薄可透光;腰片粉嫩,花刀匀称;鱼片玉白,蘸些花生油润身;时蔬里必有鲜草芽片、嫩韭菜叶;另有鸽蛋,比鸡蛋、鹌鹑蛋口感更嫩。后厨取来温热的海碗,撒上现磨白胡椒粉,浇半匙沸油,“呲”的一声辛香骤起,之后冲入热高汤,再依次烫熟菜码,最末放入米线,鲜美程度,一口难忘。

城中最市井的是豆花米线,几块钱一碗,藏在菜市或民宅里,只有本地人才认得。篆新农贸市场内就有一家,在老饕圈子里很红。店子开在菌子楼对面,无招牌。初夏清早一群菌子买手在楼上豪掷数万元买野菌,下了楼就跟花几块钱买小菜的大爷大妈同挤一处,吃碗豆花米线歇歇脚。人多座少,小店门口常见有人端着米线碗讪讪地等位,也有人索性蹲在台阶上,几口吃完。

昆明的豆花米线并不汤食,而是将豆浆点成稀软豆花,碎豆花凝成不规则小块,浇在凉米线上,外加酱汁、辣子和葱花、韭菜,拌匀。米线蘸了豆花与酱汁,尤其入味,再配上黏甜的豆面汤圆和一碗清凉木瓜水,入夏之后吃上就停不下来。最近几年篆新市场里来了不少游客,一路烧茄子、粉蒸肉、烤饵块、脆皮藕圆吃过来,最后一碗豆花米线,也算城中的“烟火美食线”。

自昆明向南四小时车程,还能走出一条米线之路。在昆明吃完豆花米线、小锅米线、烧饵块;去玉溪,吃鳝鱼米线、凉米线、冰稀饭;之后往通海,喝甜白酒,配泡菜与葱花粑粑;然后在建水,吃肠旺米线、汽锅鸡烧豆腐;最后去蒙自吃过桥米线,剥石榴;若还有兴致,隔壁不远就是“米线之国”文山。酸甜苦辣咸,都是味觉的众生相。

(1) 帽子:昆明话又叫“罩帽”,即决定一碗米线味道的主料,如焖肉、肥肠、鸡肉、炸酱等。这些主料不是用来烧底汤的,都要另配调料预先炒制或烧制好,米线出品时直接舀一勺浇在整碗米线上,形似给米线戴一顶“帽子”,故名“帽子米线”。意同江浙面馆的浇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