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代长安佛教造像:庄重典雅的艺术风格

唐代长安佛教造像:庄重典雅的艺术风格

时间:2023-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安的佛教造像艺术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一直处于从外来形式向中国本土化样式演变的过程,至唐代终于完成了这一历程,最终形成了符合中国人审美情趣的新的艺术风格。唐代的佛教造像,已凸显出庄重典雅、雍容华贵的气度。这一时期,长安的佛教石雕造像,既有皇家寺院供奉的大型立像、坐像,又有大量民间敬造的中小型佛像。因为秣菟罗地处气候炎热的印度,所以佛像的袈裟雕刻得非常轻薄贴体。

唐代长安佛教造像:庄重典雅的艺术风格

长安佛教造像艺术魏晋北朝以来,一直处于从外来形式向中国本土化样式演变的过程,至唐代终于完成了这一历程,最终形成了符合中国人审美情趣的新的艺术风格。唐代的佛教造像,已凸显出庄重典雅、雍容华贵的气度。在造型上,其更加注重写实,形象多生动自然,更具人情味。在雕刻技法上,它融合北朝以来的直平刀法和新的圆刀法等多种手法,使人物性格与形体美都被如实地表现出来。这一时期,长安的佛教石雕造像,既有皇家寺院供奉的大型立像、坐像,又有大量民间敬造的中小型佛像。造像题材也更为广泛,不仅有佛像、菩萨像,还出现了单尊天王、力士等圆雕造像。

1959年,于陕西省礼泉县出土的这尊立佛,就是盛唐时期的佳作。佛像原座佚失,现在所配的基座是北周武成二年(560)的覆钵式莲座。佛像高183厘米,宽33厘米。佛像面容丰满圆润,长眉秀目,双目微合,嘴角微微上扬;大耳有轮,项肥,头稍上扬;螺纹发式,高肉髻;右手断缺,左手施与愿印;着通肩式大衣,薄透贴体。佛像的大衣似乎沾湿而紧贴躯干,使四肢突显,展示出健硕、浑厚的体魄。

据《历代名画记》载,北齐画家曹仲达擅长画这种湿衣佛像,即所谓的“曹衣出水”。这种风格其实来源于印度,尤其以笈多时代秣菟罗艺术的佛像样式最为典型。因为秣菟罗地处气候炎热的印度,所以佛像的袈裟雕刻得非常轻薄贴体。(www.xing528.com)

唐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人们的思想空前开放。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长安佛教造像艺术对印度笈多艺术大胆取舍,并将其融于传统艺术之中,从而创造出全新的民族化的造像艺术,使唐代佛教造像达到了形神兼备、尽善尽美的艺术境界,也把中国佛教造像艺术推向了巅峰。

佛立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