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幸福启航:发现孩子的优势与潜力

幸福启航:发现孩子的优势与潜力

时间:2023-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好像再优秀的孩子,在你眼里也总能够被发现一些小瑕疵,并且你还总是会优先关注这些小瑕疵,而忽略了孩子在其他方面的闪光点。即使再差劲的一个孩子,你也能够挖掘出他的优势,让他能够从自己的优势中获得对自我的肯定,从而更有力量去面对自己的劣势。

幸福启航:发现孩子的优势与潜力

无论什么关系,都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你如何看待这个人,会影响着你如何看待这个关系,以及你在关系中的体验。

“活泼好动的孩子”“听话乖巧的孩子”“上课沉默寡言的孩子”“考试会粗心大意的孩子”,当你听到这些词的时候,你会更加乐意成为哪个孩子的妈妈呢?也许每个妈妈心中都会有一个答案。那么,如果我说,这些都是在形容一个孩子身上的特点,朋友,你又会有什么思考呢?

每个孩子都有很多不同的“面”,然而在父母眼里,你又观察到孩子的哪个方面或者哪几个方面呢?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看到,父母通常会有以下几种眼光或者视角去看待我们的孩子。作为父母的你,经常会用哪种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呢?

第一种眼光——静态的眼光。用静态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孩子,你注意到的往往是孩子目前的不良行为和坏习惯将永远不会改变,而是一直存在。如果常常用这种眼光看待孩子,你可能会很难关注到孩子身上细微的变化,甚至是较大的一些转变。你会用你固有的眼光和刻板印象去定义一直都在发展、变化和成长的孩子。这往往也会逐渐拉开你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让孩子非常失望——失望于自己的爸爸、妈妈总是关注自己过去的灰暗点,而看不到自己新衍生出来的闪光点。

倘若你和孩子经常用以下的这些句子去定义对方,那么你可得好好思考,或者反思一下自己,并再退一步,用更广阔、更动态发展的眼光重新看一看你的孩子。

父母:

我的孩子好动,根本一会儿也静不下来。

我的孩子总是喜欢看电视,就是不爱做作业。

我的孩子很任性,每次都和我对抗。

我的孩子就知道惹祸,在外面好跟人家打架。

我的孩子做完作业从不检查,一点儿责任心都没有。(www.xing528.com)

孩子:

爸爸、妈妈就知道问我作业,从来不关心我。

他们永远都不知道反省,根本就不在乎我的感受。

你每次都冤枉我!

……

第二种眼光——批判的眼光。拥有批判的眼光的父母,总是拿着一个放大镜,去放大孩子身上的缺点,总是关注到孩子做得不好的那些地方。

“我爱我的孩子,但我总是批评他,这是怎么回事呢?”“我总是一眼就看出他的毛病,我总是先看到不好的地方!”试想一下,作为父母的你,是否也是这样呢?好像再优秀的孩子,在你眼里也总能够被发现一些小瑕疵,并且你还总是会优先关注这些小瑕疵,而忽略了孩子在其他方面的闪光点。试想一下,这是自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思在作怪呢?还是因为自身的不完美,反而想通过孩子的优秀去弥补?还是你想让孩子不断发现不足并加以改正,从而不断进步和完善?再深入想一想,你的吹毛求疵是孩子想要发展的方向和达到的目标,还是在满足你自身的需求呢?

倘若你常常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那么在你眼里,即使再优秀的孩子,也会是不好的;同时,这也往往传达给孩子一个这样的信息——“你不够好,你还要再努力,变得更加优秀和完美,这样爸爸、妈妈才会喜欢你。”这样用放大镜审视孩子的亲子关系,就好像是父母比孩子更高一级。这种高低的地位差以及被审视和被评价,无形中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压力、压迫和自卑感。相信孩子也会认为这种亲子关系是非常难熬并且想脱离的。

相反,倘若你用第三种眼光——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孩子,那你所看到的就不再是红糖水中的一只苍蝇,而是千万沙砾中的一颗金子。即使再差劲的一个孩子,你也能够挖掘出他的优势,让他能够从自己的优势中获得对自我的肯定,从而更有力量去面对自己的劣势。

同时,常常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的父母,也会给孩子营造出一种平和、轻松、愉悦的亲子关系氛围,促进亲子关系更加和谐的沟通和互动。而且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从优势出发的教育方式,的确能够提升孩子在学校的幸福感和参与度,帮助孩子更顺畅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从小学过渡到中学;提高孩子在工作中的持久度和幸福感以及有更好的学业成就,更能面对压力和逆境,生活满意度和自尊心水平更高,同时更低的抑郁可能性。

人的自我具有无限的潜能,有多个自我面向,倘若你采用固定的视角去看待一个孩子,那么他即使发生变化,你也很难去发现。就像盲人摸象一般,你一直以为自己摸到的就是一把扇子,但是当你以更加开阔的多方位的视角去探索时,那就会有很大不同。同样,在看待孩子时,我们也应该采用多视角去看待孩子,综合静态和动态视角看到孩子的变与不变,观察他的成长与蜕变,更要平衡批判与欣赏的视角,看到不足的同时也要多多挖掘孩子的闪光点和优势。当你看待孩子的视角发生变化时,你对待孩子的态度也就会发生改变,这也将催化亲子关系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转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