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塔胜迹:会水绿洲的毁灭时间及原因

金塔胜迹:会水绿洲的毁灭时间及原因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金塔,古称会水。会水绿洲到底是何时毁灭的?民间有一个“古会水绿洲一夜之间被沙埋没”的传说,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而已,不足为信。由于社会安定,加之会水绿洲宜农宜牧的自然环境,会水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至西汉中期已是农牧兴盛、社会繁荣。这一时期,在会水一带活动的主要是北方游牧民族。这说明从北魏后会水绿洲就开始沙漠化了。

金塔胜迹:会水绿洲的毁灭时间及原因

金塔,古称会水。之所以称为“会水”,据《汉书·地理志》 记载:“众水所会,故曰会水。”据《汉书·地理志》 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 年) 在金塔一带设置会水县,汉代会水县的境域范围大致为:东南沿羌谷水至罗城,与表氏县(今高台县) 接壤;正南与安弥县(今高台双井、盐池以南) 为邻;西南与福禄县(今酒泉市肃州区) 接连;西与延寿县(今玉门市) 遥相连接;北面以古汉长城与匈奴相隔。县境东西总长360里,南北宽约240 里,总面积约21600 平方公里,是酒泉郡所领九县中面积最大的一个。

据《西域考古录》 《重修肃州新志·古迹》 记载:“东古城滩城址,即会水县,城北即众羌水会张掖河。”其县城就是金塔县羊井子湾乡东北部沙漠之中的东古城,城垣遗迹尚存。遗址由内城和外城构成。外城平面呈正方形,边长89 米,墙系夯土版筑,夯层厚0.04 米~0.1 米。东北两墙保存相对较好,南墙仅存局部,西墙损毁严重。城墙基宽5 米,上宽2.5米,残高最高处5.2 米。门向南开,有瓮城,进深12.5 米,宽4.8 米。东墙正中偏南有一段东西走向9 米长的残墙,可能是瓮城残墙。据1987 年文物普查记载,外城西墙也有瓮城,四角有角墩,但现已毁。内城位于外城正中,平面略呈方形,东西长30 米,南北宽27.3 米,门向南开,宽4.2米。城址周围地表分布有大量的灰陶残片、石磨残块及其他遗物,文化层厚0.2 米~0.7 米。地表采集有灰陶瓮、石磨盘及五铢钱币、铜饰件等。城址东南400 米处有窑址两座。

当时的会水县的县域面积虽很大,但适宜人类生存的会水绿洲,主要指今金塔县境东北部,以汉会水县城为中心东西长约60 公里,南北宽约50 公里,总面积约3000 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即现今当地人所说的东沙窝一带。这里过去是黑河和讨来河两河交汇之地,植被茂盛,土质肥沃,十分适宜人类生存。就是这样一处美丽的“众水所会”之地,现在却成为人迹罕至的沙漠戈壁,昔日的繁华只能从浩瀚的沙漠中遗存的十余座古城址和地表遍布的大量残陶片以及古窑址、古墓葬中依稀可辨。会水绿洲到底是何时毁灭的?它又是什么原因毁灭的呢?民间有一个“古会水绿洲一夜之间被沙埋没”的传说,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而已,不足为信。为了弄清它真正的沙漠化时间及原因,笔者花费大量时间,跑遍了古会水的绝大多数遗迹,并翻看了大量资料,对会水绿洲沙漠化的原因和时间有了一个初步的结论。下面从两个方面做一探讨。

东古城局部照

沙漠化成因

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对绿洲造成破坏。

我们先来看看金塔早期的历史发展轨迹。金塔历史悠久,可向上追溯到距今约4000 多年的新石器时期,在古会水一带先后发现了缸缸洼、火石梁、二道梁、火石滩等多处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齐家文化和四坝文化类型的古遗址及遗物,这充分说明,在新石器时期古会水一带就有人类活动。由于会水一带丰足的水草条件,在夏、商、周、春秋、战国、秦等时期,先后有羌、戎、乌孙、月氏和匈奴等游牧民族在这块热土上耕耘。直到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 年),骠骑将军霍去病打败匈奴后,西汉王朝在金塔境内始置会水县,这也是金塔最早的建置。为了经营河西,阻止匈奴南下,汉王朝在酒泉郡北部,黑河通道险要位置处的会水、居延一带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设置防御体系。首先,是在会水县境内的东部和北部修筑了两条汉长城,将会水绿洲有效地控制在了两条长城相交的三角地带内;其次,是在会水和居延地区在修筑大量军事设施的同时,兴修水利,移民屯田,一方面是开发这一带地区,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为了扼守居延通道;第三,是在会水和居延的交界处设置了“固若金汤”的肩水金关。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彻底解除了匈奴对河西地区的威胁,给会水创造了一个绝好的发展环境。由于社会安定,加之会水绿洲宜农宜牧的自然环境,会水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至西汉中期已是农牧兴盛、社会繁荣。东汉初年,光武帝为了尽快恢复遭到战乱破坏的社会经济,推行讲文休武,与民休息以“柔道”治天下的政策,会水一带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到东汉中期已达到鼎盛时期。曹魏政权时期,先期河西四郡先后叛乱,被地方豪强割据,战乱不断,民不聊生。会水一带的农民流离失所。曹魏政权控制河西之后,即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经营河西地区,收到了积极的效果,社会生产得到了较快的恢复。西晋政权建立后,为巩固政权,也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的恢复,安定民生,发展生产。社会经济曾呈现出短暂的繁荣局面。尤其是晋惠帝元康五年(295 年) 改福禄县(今酒泉肃州) 为会水县,充分说明了会水的影响力。西晋灭亡后,整个北方进入大分裂时代。这一时期,在会水一带活动的主要是北方游牧民族。后来,匈奴人沮渠蒙逊建立北凉政权,会水又归其所有。玄始十年(421 年) 他西巡酒泉北过夹山,被会水一带丰足的水草所吸引,留下其子沮渠牧犍在此驻牧。牧犍在会水西部修建了豪华的驻庄供游牧众人居住,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王子庄”。这也是会水的又一个鼎盛时期。直到永和七年(439 年) 北凉被北魏所灭后,此地被鲜卑族攻占。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526 年) 会水县弃,按水系将金塔县境西部(王子庄) 并入酒泉,金塔县境东部(毛目县) 并入张掖,至此,历时500 余年的会水县画上了句号。从此以后,直至民国2 年(1913 年)金塔县正式成立前的1300 余年间,会水一带再没有单独设县。这说明从北魏后会水绿洲就开始沙漠化了。到了隋朝时,河西走廊(包括会水) 北面的突厥已十分强大,南面的吐谷浑也逐渐强盛,经常骚扰河西一带,隋文帝虽对河西“勒民为堡,营田积谷,以备不虞”。但会水所在的张掖郡(当时会水已撤县,归并到福禄县,而福禄县当时又归张掖郡管辖) 人口并不多, 《随书·地理》 上载:张掖郡统县三:张掖、山丹、福禄;三县只有6126 户,比敦煌郡7779 户少,比武威郡11750 户更少。确实是“河右,土旷人稀。”尤其是会水作为北方突厥南下的必经通道,加之南北朝后期以来的频繁战火,此处的居民早已流离失所,远走他乡,绝少人烟了。唐王朝建立后,加强了对河西地区的经营,特别是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快了河西走廊一带的经济发展,会水作为走廊北部的盲肠,已失去了它往日的作用。加之,在唐末五代时期,会水先后被吐蕃回鹘奴隶主控制达二百七十年之久,由于持续不断的战乱,会水绿洲在一步步走向毁灭。唐武宗时(841—846 年),吐蕃衰乱,强酋论恐热与尚婢婢相互攻杀,大掠伊(哈密)、西(吐鲁番)、瓜(瓜洲)、甘(张掖)、肃(酒泉)、兰(兰州)、鄯(青海乐都)、廓(青海化隆) 八州。特别是凶恶残暴的论恐热,所到之处,对当地各族人民“焚掠庐舍,驱掠人民”。接着是瘟疫四起,“民物涂炭,五千里间赤地殆尽……其时,河西天大雷电、晦冥烈风,飞雪千里,人畜沿途死丧,败走归唐。”从此,金塔县境内先民们苦苦经营了数千年的会水绿洲逐渐变成了荒无人烟的东沙窝。在以后的岁月里,会水绿洲的历史变成了一片空白。

上游水源减少,过度垦荒放牧,导致绿洲退化。

古时的会水县地处黑河和讨赖河交汇的冲积扇上,由于黑河和讨赖河上游水源广,加之上游用水量小,两条河流在会水汇聚成海(白亭海),水源充足,植被繁茂,其优越的自然条件,是游牧民族理想的乐园。但它的东部和北部为巴丹吉林沙漠包围,西部也有大片的流动沙丘,是一块名副其实的“沙漠中的绿洲”。这种“绿洲”赖以生存的先决条件是必须有充足的水源。从历史资料看,从新石器时期一直延续到魏晋时期这一带水源都很充足。特别是经过两汉时期300 多年的苦心经营,会水一带已发展成为一片较具规模的农耕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战乱频繁,经济、社会发展停滞,人口流离失所,而河西一带虽被少数民族割据政权走马灯似的交相占有,但总体局势却保持了相对稳定。大批中原居民为躲避战乱,纷纷逃离家园,来到了河西一带。会水一带,人口急剧增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呈现出了短暂的繁华景象。可惜好景不长,由于黑河、讨来河上游的张掖、酒泉一带人口增加较快,大批中原难民大肆开荒垦殖,用水量急速加剧,两河向下游输送的水量迅速减少。地处下游的会水一带的居民不得不向酒泉、张掖一带迁居。加之,游牧民族牲畜的大量繁殖,对会水一带的草场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据史料记载,北魏军队在追击柔然时,至弱水后折向北,沿途(会水、居延一带) 所见牛马漫山遍野,返回时光马就带回100 多万匹,杂畜则不计其数,可见当时畜牧业兴旺之象。(www.xing528.com)

居延的历史兴衰决定了会水的命运。

从地理位置上看,居延在会水的北部,是扼守会水乃至河西走廊西部的酒泉、张掖两郡的北部咽喉。汉武帝在居延和会水一带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修筑长城,并在居延和会水的交界处设置了肩水金关,将会水绿洲牢牢控制住,这充分说明了当时会水对于汉王朝的重要性。从肩水金关出土的纪年简看,它大约从汉武帝太初五年(前100 年) 设关,一直延续到了晋武帝太康四年(283 年),时代跨度达300 多年。尤其是宣帝刘询本始元年(前73 年) 至光武建武八年(32 年) 这105 年间的简牍数量最多,内容最为丰富,说明这一阶段是肩水金关最为繁华兴盛的时期,也是会水乃至张掖、酒泉两郡与北方少数民族交流最为频繁的时期之一,会水由于有北方健全的军事防御体系保障,社会较为安定,经济快速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但由于居延地区原本生态脆弱,只适合放牧,并不适宜农耕,大规模屯田并没有解决当地军民的粮食问题,史载东汉和帝永元十三年二月(101 年),就曾赈贷张掖、居延、朔方、日南贫民及孤、寡、嬴、弱不能自存者,十四年夏四月(102 年),又一次赈贷张掖、居延、敦煌、五原等地流民。说明当地的粮食生产已无法满足当地需要,新开垦的土地不能支撑沉重的人口压力,聚集的人口已超过了居延地区的土地承载力。随着北方战事趋于平静,居延的战略地位下降,东汉政府无须也无力支撑居延的人口压力,于是逐渐放弃了这片绿洲,至魏晋以后居延趋于沉寂。居延地区人退沙进,首先沙漠化,这一带又陷入少数民族割据和战乱中。随着肩水金关的废弃,中原王朝的战略重点向内收缩,会水绿洲也逐渐荒芜,由于西北地区多西北风,强劲的朔风把流沙逐渐向南、向东推进,侵入会水一带,会水绿洲沙漠化的悲剧开始上演。

沙漠化时间

地上地下汉晋遗物遍布,人类活动轨迹止于汉晋时期,证明绿洲沙漠化在魏晋以后。

现今,当我们走进古会水一带的沙漠中,会发现大片的古遗址、古窑址、古墓葬和10 余座汉代古城址,这些保存较为完好的遗迹遗物是我们考证古会水绿洲历史的有力实物依据。首先,此处发现的古遗址,从文化层的结构来看,有新石器时期到青铜时期的彩陶片、红陶片、石器、骨珠等;有汉魏晋时期的灰陶残片等,魏晋以后的器物却绝少见。从文化层分布的地层关系规律来看,应该是时代越晚的越在上层,暴露的越早,从现今暴露的文化层来看,古会水绿洲从魏晋以后就开始荒漠化了。其次,从遗存的古城址来看,据考证,均为汉魏晋时期的。从人类生活的特性来看,在人类经常居住的区域,由于人口和历史的变迁,对一些过去的、旧的东西,过一段时期就要进行改造和损毁,尤其是房屋,完整保存下来的很少。从这一点可以分析,会水一带从魏晋以后就绝少有人居住了。第三,从遗存的古窑址来看,据考证,也基本上是汉魏晋时的遗存,有的窑室都还保留的较为完整,周围的文化层都基本上保持了原样。如果后期有人居住生产,这些窑室和文化层应该早已遭到了破坏,因此,会水绿洲魏晋以后荒漠化的根据进一步充分。第四,从遗存的古墓葬及出土遗物看,会水绿洲一带分布的数百座古墓葬,无论从墓葬结构,还是出土遗物考证,都是汉魏晋时期的,魏晋以后的古墓葬基本没有发现。根据人类生活的特性,一般在居住区附近都有墓葬区,如果魏晋后有人居住,不可能没有墓葬的。

从历史发展的线索看,金塔一带的人类活动轨迹是先有会水绿洲,后有王子庄。

会水一带的发展轨迹,在前面已介绍得很清楚了。我们再来看看王子庄一带(指现今金塔县的中东、古城、西坝三乡镇) 的发展历史。王子庄最早缘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据史料记载,玄始十年(421 年),北凉王子沮渠牧犍修建驻庄和放牧的草场在会水西部的中东、古城一带,它距东部的会水绿洲一带约有60 公里左右,从距离上来说,牧犍的放牧范围也不可能到达会水绿洲一带,因此,在当时古会水绿洲一带可能已经废弃了,不然的话,沮渠牧犍应该在水草充足的古会水绿洲一带放牧并修建驻庄,不可能将放牧之地和居住之地离得如此之遥。此外,王子庄一带现今除在北部边缘地带遗存有汉代的长城、烽燧外,再没有发现魏晋以前的遗迹遗物,这说明,王子庄一带在魏晋前很少有人定居。西汉时,虽在王子庄西北部设置了北部都尉,但这只是军事性的机构,主要管理这一带的长城、烽燧和边防事务,并没有移民垦殖的记载,更没有留下任何历史痕迹。历经隋、唐、宋、元等朝代,由于金塔一带被少数民族交相占有,战乱不断,金塔的历史也变得残缺不全。直至明洪武年间,在金塔一带设置了威远卫和威虏卫,这从名称上就知,这种机构主要是为了防止北方少数民族进犯的军事性机构。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 年),兵备副使王仪等修复王子庄,王子庄一带又逐渐有了人烟。但由于讨赖河水被夹山阻隔,注蓄于鸳鸯池中,冬、春及洪水期,水从峡口越山而过。农历五、六月,庄稼急需用水时刻,也是上游减流季节,夹山南池水汪洋,碧绿一片,夹山北河道干涸,禾苗枯死。其境西部(今古城、中东、西坝) 仅有一条水渠(广禄渠) 流至威虏,水量太小。大片可垦荒地尚未开发。当时的肃州通判毛凤仪发现这一情况后,于雍正四年(1726 年),呈请川陕总督岳钟琪批准,兴工开发。为了稳定民心,首先安置自己的家眷定居王子庄(今西坝乡金马村) 地方。并从镇番(民勤)、高台等地招民318 户,在王子庄东坝(今中东镇)、西坝(今西坝乡) 开垦荒地25 顷37 亩7 分。同时,雇用石匠三百名,披星戴月,将夹山水峡口凿深劈宽,使河水无阻地流入金塔境内。又开挖王子庄东坝和西坝两条水渠,各长40 里或50 里不等。从此,使数百年荒漠之区变为鸡犬桑麻之境。田园阡陌,烟火相错,农牧业生产迅猛发展。清雍正七年(1729 年),在金塔王子庄一带增置肃州直隶州王子庄州同(也称肃州直隶州王子庄分州)。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王子庄州同治所由威鲁堡移驻金塔寺堡,王子庄废弃。现今的王子庄一带已成为金塔主要的农耕区。从以上说明,金塔应该是先有会水绿洲,后有王子庄,这也充分说明了金塔东部会水绿洲沙漠化后才开发的王子庄一带。

综上所述,会水绿洲大概在魏晋到隋唐时期的数百年间逐渐沙漠化而毁灭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