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当拳为什么又称为内家拳?

武当拳为什么又称为内家拳?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武当拳又称为内家拳或武当内家拳。因为出家人称方外之人,张三丰不把自己当成出家人,而称“内家”。也有人认为,少林拳称外家,是因为少林寺是佛门,佛教是从印度传来,印度是外国,故称外家。武当拳出自武当山,武当山是道教,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教,故武当拳称内家。所以,依此来划分外家、内家仍然不能自圆其说。与内家拳相比,一重外,一重内;一拙,一巧;一刚,一柔。

武当拳为什么又称为内家拳?

武当拳又称为内家拳或武当内家拳。但是,它为什么被称为内家拳呢?

历来,人们对“内家”之说解释颇多,各执己见。“内家”之说最早见于明清之际朴学大师黄宗羲《南雷文集》中的《王征南墓志铭》。王征南为明末清初四明(今浙江省宁波市)地方的一位武当拳名家,从师单思南。由王征南上溯七代为开山派祖师张三丰。《王征南墓志铭》中云:“……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扑(或作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从黄宗羲“有所谓内家者”一词的使用可以看出,当时“内家”之说不但已被普遍使用,而且相沿日久。

有人认为,“内家”是张三丰以儒士自称。因为出家人称方外之人,张三丰不把自己当成出家人,而称“内家”。实际上,这一说法站不住脚。因为张三丰早年曾以儒业晋仕做过官,若想以儒士自称,就不必辞官不做,来当方外之人了。

也有人认为,少林拳称外家,是因为少林寺佛门佛教是从印度传来,印度是外国,故称外家。武当拳出自武当山,武当山是道教,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教,故武当拳称内家。这种说法看起来倒很合情理,但实际上仍然站不住脚。因为佛教虽从外国传来,但当和尚的都是中国人,不但佛教传入后佛教经典理论都按中国人的理解与认识做了翻译,具有中国特色,而且佛教的武术都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武术。所以,依此来划分外家、内家仍然不能自圆其说。有人辩解说,释、道两家从来存有门户之隔,张三丰当然可以按道教是本国之教,佛教是外国之教来划分内外家。但这些人不知道,张三丰的阐道著作中从来没有门户之见,而且持儒、释、道三教合一之观点,他认为三教在探索真理上,认识有相通之处。所以,这种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

还有的人认为,历史上少林僧人善以武技表现自己,爱露形于外,所以称外家,而武当道人们清心寡欲,恨山不高,恨林不密,归隐都来不及,从不露圭角,而且本领越高,越是不让人知道,注重内在,所以称为内家。这种说法似乎有道理,但仍显据理不足。因为僧人也有爱隐者,道人也有轻露者,况且隐显根本不是判定修道功夫的标准。据说张三丰,尽管他踪影莫测,但也常出没于闹市之中,并将武当拳教给了许多道门之外的弟子。(www.xing528.com)

除上述说法之外,还有以刚柔分外家、内家之说,以攻防分外家、内家之说,以功夫硬软分外家、内家之说,以地域之南北分外家、内家之说等这些就更牵强了。

金一明还指出:“自魏晋以降,唐宋以来,朝代更变,其间缁衣者奔走十方,遂变佛门锻炼体魄之禅功而为战斗防身之预备。其间忠臣义士、大奸巨猾出入空门更不知凡几。世虽稍稍知其术,然讳莫如深。斯时张三丰应运而生,秉天赋之伟姿,过之人智识,慨其术不能见用于世,而反见嫉于人,遂加以研精,再变其战斗防身之秘诀,而为主于御敌之秘诀,授术收徒,著述誊抄,公诸天下,其派遂大兴。”

由此可以看出,少林后期拳术已非佛门原本“汤水”,它是中国自古以来未经过哲学理论锻造的实用武术。这种历史悠久的实用武术是在技击对抗中依靠人的后天体质和思维优势来决定胜负的。这优势就是快制慢,强胜弱,有力打无力,千斤压四两,等等。与内家拳相比,一重外,一重内;一拙,一巧;一刚,一柔。所以,张三丰创内家拳是在“精于少林”的基础上,结合道家养生理论千锤百炼研究创造出来的。所以,后代学者能对张三丰的内家拳术精华“得其一二者,已足胜少林”。换句话说,学内家拳不得其门而入,或学之不精,未必就能胜少林。当然,说少林后期拳术是中国自古以来未经过哲学理论锻造的实用武术,其“实用”之“术”,是指它主要是一种经验的总结积累,也包括它后来对内家拳的某方面的借鉴。能流传到今天的某些少林早期拳术那就另当别论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