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建筑特征:高台基、木构架、大屋顶

中国古代建筑特征:高台基、木构架、大屋顶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古代建筑特征充分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总体上看有以下一些表现。这种实用与美观统一的特征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有着完美的结合。高台基、木构架、大屋顶,是中国古建筑的主体,也是享誉世界的三大主要特征。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建筑特征,主要由其建筑结构决定。这种木构架体系从原始社会起就一脉相承,形成了一种完整的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建筑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特征:高台基、木构架、大屋顶

中国古代建筑特征充分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总体上看有以下一些表现。

第一,在建筑意念上追求“天人合一”,强调建筑与环境和谐。中国古建筑的设计和布局非常注意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配合与协调,使建筑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这种意识可以说贯穿于任何一种类型的建筑中,有的是有意识的自觉,有的是无意识的默契。如园林建设就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发展阶段,从无意识地统一于自然到人为地背离自然,再到有意识地追求自然。而寺庙宫观的建设则始终是借山水之势,融合宗教理义,追求物我合一。

第二,整齐对称的平面布局,反映了中庸思想和集权观念,是宗法制的物化表现形式。中国古代建筑非常重视整齐对称的布局方式,无论是皇宫、坛庙、陵寝、官署、王府、寺观、祠堂,还是民宅大院,一般都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以此线为基础,主要的建筑、次要的建筑都有自己已经规定了的位置。每个次要的建筑都要维护主要建筑的中心地位,不同地位的人用不同方位的建筑,社会等级尊卑观念在此一目了然。等级观念的一个歪曲的副产品就是绝对平均主义,反映在建筑上,就是同等级的人,其建筑比之其他人的建筑,也不能有半点出格。

第三,实用与美观的统一。建筑首先是具有实用价值,而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古建筑同时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种实用与美观统一的特征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有着完美的结合。高台基、木构架、大屋顶,是中国古建筑的主体,也是享誉世界的三大主要特征。有专家指出:“在外形上,三者之中,最庄严美丽,迥然殊异于他系建筑,为中国建筑博得最大荣誉的,自是屋顶部分。”(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屋顶要尽最大能力起到遮蔽风雨、烈日和防寒保暖的作用,就必须做大。然而做大就会出现遮挡室内光线的矛盾和产生视觉上的头大身小的沉重感。为解决此难题,古建筑在大出檐的同时,采用屋角反翘的结构方式,既能很好地保护柱架和墙体,又能增加室内采光,同时也使得庞大厚重的屋顶呈现出一种轻巧活泼的形象,有人喻之为姑娘提起裙翩翩起舞。如果到北京旅游,登上景山,俯视一下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紫禁城,一个接一个的屋顶,黄色琉璃瓦辉映蓝天,金光熠熠,真是气象万千。即使到江南游览小镇风光,也会体验到古建筑那种错落有致,特别是全镇瓦浪之中隐没的屋脊和飞檐翘角,玲珑古朴、气势张扬,加上屋脊上的龙凤鸟兽等装饰以及瓦当上的种种纹饰,真是一个琳琅满目的世界,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样,在台基和木构架的建造上也有这种完美结合。高台基既能固基础、防潮去湿,又能抬高建筑物的主体,造成仰视,使建筑物更加宏伟壮观。木架构的主要部分——柱子的处理,则采用“侧脚升起”和“斗拱”,既能增加建筑的强度,又营造出一种优美流畅的曲线美和节奏美。(www.xing528.com)

第四,具有完整的木结构体系特征。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建筑特征,主要由其建筑结构决定。中国古代建筑是以木构架结构为主的结构方式,创造了与这种结构相适应的各种平面和外观。这种木构架体系从原始社会起就一脉相承,形成了一种完整的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建筑体系。所谓木,就是以木头为主要的梁柱式结构。具体的做法是:在地面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安檩,各构件之间用榫卯相连,构成富有弹性的木结构框架

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主要有三种形式,即井干式、穿斗式、抬梁式。其中以抬梁式使用范围最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