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旅游文化中的织绣艺术与丝织品发展

中国旅游文化中的织绣艺术与丝织品发展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染织、刺绣简称织绣。织绣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工艺美术品之一。丝的生产发展大大促进了我国古代织绣工艺的发展,早在两三千年以前,我国的丝织品就达到了令人赞叹的很高的水平。其中有绵、罗纱和大量绣品,其织物和图案都能反映出我国战国时期织、绣生产的高度技艺。正是如此丰富的颜色使织品、绣品达到了绚丽夺目的效果。汉代以后,经唐、宋、元各代,织绣工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著名的宋代流行的“缂丝”。

中国旅游文化中的织绣艺术与丝织品发展

染织、刺绣简称织绣。织绣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工艺美术品之一。中国是古老的丝绸之国。公元前4世纪,希腊、罗马就称中国为“塞里斯”(即丝绸之国)。约公元前3世纪,希腊著名史学家阿波罗多拉斯,曾撰文描写“大夏国王到塞里斯”的情景的文字。文中“塞里斯”即指我国中原地区。公元前后,罗马有了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公元23—79年)在谈论我国丝绢之盛兴时,也提到了“塞里斯”一词还提及许多优质的绢、绵从塞里斯运到了罗马,并解释说,古代罗马穿丝、绢衣物者仅贵族,而今(公元1世纪)人民群众也多用丝绢为衣。

丝的生产发展大大促进了我国古代织绣工艺的发展,早在两三千年以前,我国的丝织品就达到了令人赞叹的很高的水平。早在商代已经出现丝绸,并且有较先进的生产技术。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多种丝织品,如罗、纨(细绢,如细白的薄绸)、绮(罗绮、纨绮、文绮,是一种有花纹的丝织品)、绵(织锦)、绣(刺绣)等。

1982年在湖北江陵楚墓(马山砖厂1号墓)出土了一批战国丝织品,因为出土数量多、品种多、制造精良而被称作“丝绸宝库”。其中有绵、罗纱和大量绣品,其织物和图案都能反映出我国战国时期织、绣生产的高度技艺。

古代的绣品,先要在绣地上用墨或朱砂绘出图样,然后用各色丝线进行刺绣,所以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工艺绘画作品。(www.xing528.com)

到西汉时期,丝织物的使用已经非常广泛,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有单幅丝绸46卷,还有许多衣物。其中薄如蝉翼的禅衣素纱,重量只有49克,是一种透明方孔平纹织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丝织物和刺绣线的颜色经鉴定有20多种,如朱红、深红、茜红、金黄、深棕、全棕、深黄、浅黄、天青、蓝黑、紫绿、银灰、棕灰、藏蓝、浅蓝、黑、粉白、黑灰等。正是如此丰富的颜色使织品、绣品达到了绚丽夺目的效果。

汉代以后,经唐、宋、元各代,织绣工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著名的宋代流行的“缂丝”(又叫“刻丝”)。

明清的织绣又有巨大发展,出现了明清两代盛行的“云锦”(因锦纹瑰丽多彩如彩云霞辉,故此得名),并有“四大名绣”驰名中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