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织绣工艺:深远影响及地域特色

中国织绣工艺:深远影响及地域特色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为彰显自身的财富地位,刺绣工艺及成品也愈发精美繁复。此外,还有北京的京绣、上海的顾绣、苗族的苗绣等风格迥异的刺绣工艺和作品,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湘绣,产自湖南长沙,它以湖南民间刺绣为基础,广泛吸收了苏绣与粤绣的特点,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工艺技法。

中国织绣工艺:深远影响及地域特色

(一)印染工艺及材料的演变

我国传统印染工艺多使用从红花、紫草、蓼蓝等植物中提取的染料。其中以蓼蓝提取物最为普遍,也最为重要,经过处理后的蓼蓝一般在织物中呈靛蓝色。染草不仅能够单独使用,同样也可以混合使用,以达到套色的效果。

大量考古资料显示,早在新石器时期,人们已经利用矿物染料对器物进行涂饰。在钱山漾遗址出土的丝绢、丝绳的残片上面都有红色涂染的残留,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纺织品染色实物。夏商周时期,染色工艺已初具专业化,成为一种独立的专业技艺。周代有原料染色和成品染色两种印染工艺,其中包括染丝、染羽、染麻和染帛。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染色工艺又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这一阶段虽还是只有原料染色和成品染色两类,但已经出现了独立的染坊,染色质量也大为提高。

汉代的套染和媒染技术进一步成熟,矿物质和植物染料都有使用,利用石灰白矾等作为媒染剂,色谱也得以完善。其中,矿物染料中最为常见的是朱砂,在各种染织物中作为基础染料而经常呈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多使用植物染料,绞缬技艺开始出现并得到了迅速发展。唐代也多使用植物染料,一般会在茜草、红花、苏木、紫草、栀子、槐蓝、蓼蓝、荩草等染草的花、叶、茎、皮、根和果实中提取染料进行印染。此时,在绞缬技艺之外,又出现了夹缬、蜡缬、印花等彩色印染技术。

宋元时期出现了防染与版印织物,并在上层社会开始普遍流行绘画与印染相结合的方式,服饰工艺复杂而精美。宋代市民经济的发展也刺激了民间印染工艺的发展,染色毛织物也渐趋发展。北宋民间印染甚至成为主流,出现了以雕刻印花花版为职业的手工艺人以及从事印染的艺人,无论是工艺技法抑或制作艺人,渐趋专业化和商品化。

明清官方设有颜料局,掌管颜料,而其中用于制作染料的植物已达几十种。防染技术得到进一步提高,出现了蜀缬、锦缬、撮缬、玺缬、浆水缬、三套缬、哲缬、鹿胎缬等多种技艺。明代还开始出现了俗称“雕白”的拔染技术。清代少数民族地区的印染工艺各具特色,其中贵州少数民族的蜡染技术到清代达到顶峰。此外,蓝印花在清代更是十分普遍。

民国时期,西方铁质电动印花机纺织机械的输入,生产效率提高了,但却对民间手工印染产业造成了巨大冲击。这一阶段的漆印花布是机印花布的代表,它是以滚筒雕版,再涂刷各色油漆料,印在深色的匹料上,颜色多样,既可单色,也可套色。

(二)丝织工艺的分类及发展

我国是最早发现蚕丝并进行丝织生产的国家。据考证,至迟在商周时期人们就已经学会了植桑养蚕,并由此产生了丝织业。之后,随着经验与生产工艺不断积累,产品质量愈益精良,花色品种也进一步发展,中国因此被冠以“丝绸之国”的盛名。我国的丝织品品种十分丰富,早在汉代,就有了锦、绫、缔、纱、缣、缟、纨等品种。唐代丝织工艺更加发达,丝织品品种花式繁多、琳琅满目,主要有绢、绫、锦、罗、纱、绮等。宋代的丝织工艺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独立的家庭手工业大规模兴起,桑、蚕、丝、织生产开始独立化,其品种主要有锦、绮纱、罗、绸、绫、绉等。明清丝织品品种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出现了许多知名的地方品种,如南京云锦、浙江皓纱、山东绸、广东莨纱绸、四川浣花锦缎等。(www.xing528.com)

丝织品的生产工艺大致包括以下六个步骤:缫丝,是将蚕茧中的丝抽出来,使成丝绞。络丝,主要是将缫丝后所得的丝绞到收丝工具(援子)上清理缫丝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瑕疵。并丝和加捻,由于丝织物的品种繁多,其用线粗细的差别较大,一般会在织前进行并丝和加捻。并丝是把两到三根或更多的丝线并合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加捻,以增加丝线的强度。织造是在织机上按织物的质地要求进行牵经引纬,造出丝织品。印染,主要是根据花纹图案和用途的要求,对织物进行印染着色。整理加工,多采用熨烫的方式,用熨斗把织物熨平,使其外观平整挺直,尺寸稳定。

我国的丝织工艺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辗转传入欧洲。自汉代开辟“丝绸之路”之后,各种丝织品品种被源源不断地大量外传、售卖等,一度风靡于亚、非、欧许多国家,为丝织产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刺绣工艺的种类及发展

刺绣是一门古老的手工技艺。《尚书·益稷》记载虞舜使用五彩绣做礼服以治天下的故事。在古代,“刺绣”一词的含义,不仅指以绣花线在纺织物上绣出花纹,同时也包括五彩的画缋在内。关于刺绣的最早文字记载有周代《诗经·秦风·终南》的“黻衣绣裳”和《诗经·豳风》中“衮衣绣裳”等。这侧面说明了西周时期就已出现了刺绣工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为彰显自身的财富地位,刺绣工艺及成品也愈发精美繁复。唐宋时期,刺绣在施针方面针脚匀细自然,色彩也更为丰富,这种崇尚刺绣服饰的风气从宫廷影响到民间,也促使民间刺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提高。明清时期,宫廷绣工规模很大,民间刺绣也得到进一步发展,无论是刺绣工艺还是绣品的生产都达到了空前繁荣,出现了对日后影响重大的名绣产地,如江苏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广东的粤绣。此外,还有北京的京绣、上海的顾绣、苗族的苗绣等风格迥异的刺绣工艺和作品,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绣,主要产自江苏苏州,清代丁佩在《绣谱》中以“齐、光、直、匀、薄、顺、密”七个字来形容苏绣的主要特点。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苏绣在艺术上形成了图案娟秀、色彩和谐饱满、线条明快、绣工精致细腻的地域特点。在明清时期其工艺技法日臻完美,用色更为和谐自然,行针熨帖平稳,表现出行云流水般的和谐洒脱。

湘绣,产自湖南长沙,它以湖南民间刺绣为基础,广泛吸收了苏绣与粤绣的特点,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工艺技法。湘绣强调写实,所表现的形象多质朴优美、生动素雅。特点是丝细,后用皂荚仁溶液蒸煮,再裹起来揩拭,防止绒丝起毛,其光细胜于发丝,也称“羊毛细绣”。[16]在配色上多利用深浅灰及黑白色,再进行一定的明暗比对,突出主题,使形象更具质感与起伏。

蜀绣,以四川成都为生产中心,多用软缎和彩丝作为原料,常使用在被面、枕套、衣、鞋及画屏等日常用品中。蜀绣的最大特点在于施针,针法可达百余种,常见的有滚针、掺针、铺针、晕针、盖针、戳针、沙针等等,针脚往往整齐均匀、虚实合度、富有变化。这些针法交错使用,变化多端,既能适用于表现花鸟鱼虫一类较为细腻的形象,也能表达大气磅礴的山水景象,所刻画的人物形象也极为生动。

粤绣,是以广州为生产中心的绣种,又称“广绣”,也包括潮州绣,其构图较其他地区的刺绣工艺更为复杂绚丽,其色彩多使用七彩原色,善于表现阴暗、光影的变化,极具装饰性。其表现题材多为凤凰、松鹤、牡丹、猿、鹿、鸡、鹅、孔雀等,往往将单个题材进行混合,富有内涵。粤绣可以说是广州地区各类刺绣工艺的组合,艺人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在工艺技法不断精湛完善的同时,更具表现力,颇具浓郁的南方地域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