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地域特色在当代影视创作中的重要性

中国地域特色在当代影视创作中的重要性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影片的环境是否具有鲜明的、引人入胜的地方特色是影片造型手段揭示主题意念,使影片具有独特风格并产生感人魅力的重要因素。中国幅员辽阔,又是多民族国家,地区之间差异很明显,电影、电视剧中反映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环境特色是多种多样、千差万别的。而电影《黄土地》中反映陕北地区的峁、塬、沟、坡,独特的地形、地貌正是形成该影片造型特色的重要因素。

中国地域特色在当代影视创作中的重要性

影片的环境是否具有鲜明的、引人入胜的地方特色是影片造型手段揭示主题意念,使影片具有独特风格并产生感人魅力的重要因素。

场景的地方特色不是游离于环境总体造型之外的风光描写,更不是为景而景的点缀,而应是紧紧与影片造型格调统一的,是影片增色添彩、为影片主题服务的。

场景地方特色是指某一地区的景物、风土人情、地形地貌、建筑样式、器物用具等方面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显著的形态、标志和特征。

美术师要在设计场景时,尽力寻找到这些特色,在符合剧情要求的前提下,用造型形象表现出来。

影片《黄土地》在造型上很有追求,是一部具有独特造型美的影片。电影画面让人感受到一种沉闷、凝重但又给人很强烈的、内在的张力。影片的这种特色与创作者对于环境空间地方特色的倾心刻画和着力渲染有关,也是与创作者们深入陕北地区生活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分不开的。

张艺谋说:“一上洛川塬,便是陕北。举目四望,全是黄土,真是好大一块土!这塬,非山非川,其实是十余丈厚,方方正正地球上的那么一块土。千百年雨水冲刷,风化剥脱,人工垦种,成峁、成沟、成千变万化的山梁。冬天黄土都裸在外面,树很少,鸟便也少。塬上极静,只有呼呼的风。十里、二十里,几孔窑洞,便成村落。黄土一直延伸到天边,望也望不到头。远远传来拦羊人几声信天游,高亢、悲怆。……这是汉民族发源、繁衍之地。”

几个主创人员被陕北博大、宽厚、无垠的黄土地所震撼!发出了“嘿!真棒!就拍这块土”的感叹!

影片中由翠巧家窑洞和黄土高原的塬、峁、梁、沟壑构成的空间环境与传统婚礼、习俗形成的独一无二的地况地貌、风土人情和人文景观,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

影片《乡情》中,女人主公家乡场景那丛丛竹林、村落草屋、片片稻田、水牛牧笛青山若素的田园外景体现出江南水乡恬静、宁谧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这种淳朴中带着秀丽的美正符合影片主题所要求的乡土情调。

中国幅员辽阔,又是多民族国家,地区之间差异很明显,电影、电视剧中反映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环境特色是多种多样、千差万别的。况且,不同地方的环境特色的形成是受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影响,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又是连贯古今,有一定传承关系的。

在客观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环境的特色所涉及的方面很广。对进行场景设计的美术师来讲,应注意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环境和居住条件的特色

(1)自然环境特色

不同地域风貌地区的地形、地貌、湖泊、河流、植物庄稼林木等的明显差别,形成了不同的地域风貌。

华北地区那光秃秃的平原、土黄色的村庄,没有青草、没有水,突出了残垣、硝烟、战场,有一种壮阔、严峻的环境特色,正是电影《一个和八个》所需要的。而电影《黄土地》中反映陕北地区的峁、塬、沟、坡,独特的地形、地貌正是形成该影片造型特色的重要因素。

中国名山荟萃,这些名山在形态和神态及外形特征上各有不同的特色,华山的险恶、庐山的秀丽,正是影片《智取华山》和《庐山恋》所需要的地理、山形和环境的特色,与影片内容取得了某种内在联系。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一棵占地几百平方米的榕树和亚热带植物的特有风采,是形成影片《青春祭》场景造型特色的很重要的因素。

(2)居住条件的特色

居住条件是指人的居住场所,即民居和公共场所及人们集会或社交活动的场所。

中国各地区民居是丰富多彩的,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不同建筑风格的审美特征。在住房的类型、结构、外形特色、布局和色彩等方面既有共同点,也有各不相同的变化,直接构成了不同地区环境的特色。

诸多的影视作品如《城南旧事》《如意》《霸王别姬》《四世同堂》等,都是以北京地区特色的民居四合院为主要场景空间的,这些四合院是影片特色重要的形成因素。(www.xing528.com)

老北京城里的胡同、井窝子,运货的骆驼英子家院内的影壁、垂花门、月亮门、门洞、葡萄架、大门口的门墩儿等是影片《城南旧事》中体现地方特色的主要内容。

“深宅大院”是东北地区院落的特殊形式,新中国成立前的大院是把牲口棚、打谷场、菜地、粮仓、水井、碾坊、磨坊等都包容进去的院落,有的家还在院的四隅修建炮楼,形成这一地区特有的风采。

南方民居,以江浙一带为例,院落虽然也以中轴线对称布局,为了功能的需要和增加变化,在主宅周围配以楼、榭、亭、阁,并以民间的砖、木、石雕做装饰,有的模拟自然界的叠石、堆山,引水造池,栽种竹林,白粉墙、青色瓦,形成江南民居玲珑、清秀、幽静的独特风貌。这在影片《早春二月》《舞台姐妹》《祝福》中都有所体现,使影片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又如影片《小花》(美术师:刘宜)虽然是革命历史题材内容,但作品具有鲜明的桐柏地区环境特色,那竹编的隔墙、竹篚,有特色的灶台及空间布局已与革命时代、特定人物、情节气氛形成不可分割的环境形象,成为符合“桐柏英雄”特色的典型环境。

影片《枯木逢春》中,血防站的场景设计则巧妙地借鉴了南方园林建筑的布局和民居的基本结构特点并与情节发展、场面调度有机配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广东梅县地区和福建永定一带的客家人居住的特色民居—土楼或称围屋是别具特色、绝无仅有的民居形式,沿袭了当地聚族而居的传统习俗。一“楼”之内可以住十几户、几十户至上百户人家,土楼一般为1至2层,也有4至5层不等。外形多数为圆形,也有方形的,也有在两侧建高出主体的瞭望塔的,远远望去似巨大的城堡群,给人以沉重、封闭和与世隔绝的神秘感。电影《生死树》和电视剧《嫂娘》使剧中女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和不幸遭遇与土楼的特殊环境形式及客家人的独特习俗结合得密切而吻合,成为这两部影视剧的显著特色。

我国民族地区的民居更是千姿百态,各具鲜明特点,具有神奇魅力的西藏民居,蒙古、新疆、海南的各民族的特殊建筑形式等不胜枚举,例如电影《叶赫那》体现出的佤族民居特色。

(3)公共建筑

主要是指集会场所、社会性建筑,如农村的村落、自然村,以村为中心各具不同功能的公共建筑,如庙宇、祠堂、牌坊、鼓楼墓地等,还有功能性建筑,如桥、亭、台(戏台、井台)等。城镇中的街道、店铺、车站、码头等在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的形式和特点。有特点的这类建筑往往在影视片中与剧情、场景气氛有机结合成为空间中的标志性景物或一种特殊意义的符号。如《骆驼祥子》中的“西四一条街”的牌楼,《菊豆》《良家妇女》等影片中的贞节牌坊,《舞台姐妹》中水乡的戏台,《城南旧事》中的“水窝子”,都为影片的造型形式增添色彩。

影片《霸王别姬》的众多场景中,通过典型的建筑类布景如“戏园子”“戏班子的四合院”“街道”“胡同”等的设计,体现了具有浓郁北京地区特色的风尚和社会景象,并烘托出不同历史年代的时代气息。

2.民俗、风尚体现的地方特色

民俗、风尚在民俗学中包括的范围和内容是极为广泛的,民俗学与影视美术的关系极为密切,是美术师需要研究的课题。在民俗、风尚中与场景造型设计直接有关的至少有这样几个方面:(1)岁时民俗;(2)礼仪民俗;(3)服饰民俗;(4)居住民俗;(5)社会民俗等。下面仅就礼仪和岁时民俗、风尚与场景地方特色的关系举例说明。

岁时民俗,也可称节日民俗,指各种宗教性节日、生产性节日、年节等,如汉民族的春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灶王节等。节日的内容不同,纪念的方式、陈设、气氛也不相同,且各有特色。如春节,春节即年节,是许多民族共同的节日。汉族要祭灶,贴对联、门神,举行各种花会、赛会、社火,一直闹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在家里祭祖的摆设、供品也有一套讲究,体现出浓烈的喜庆气氛。“我国南方与北方各民族也各有不同特色,如苗年是苗族的年节,有跳芦笙、跳铜鼓、枝鼓、教鼓、对歌、斗牛等活动。景颇族的‘目脑节’、独龙族的‘卡雀哇’等都是本民族的年节”。

藏族各种独特的、隆重的宗教仪式和节日体现着神秘色彩和深厚、崇高的文化传统。

电影《祝福》《过年》《农奴》《生死树》《叶赫那》《青春祭》等体现了汉族、藏族、客家人、佤族、傣族等不同族群各具特色的节日气氛,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礼仪民俗是指人一生中在不同的生活和年龄阶段所举行的不同仪式或礼节,因此也可称作人生礼仪,如婚、葬、嫁、娶和诞辰、成年等仪式。

不同的礼仪体现出不同的喜、怒、哀、乐的氛围和怀念、反思等情绪,也保留了原始、传统的习俗和古老文化传承的痕迹。影片《良家妇女》《湘女萧萧》对奇特的“娶亲”场面的恰当渲染,既体现出鲜明的湘西地区特色,又与影片的主题意念紧密联系,寓意深刻。

富有古朴民风的影片《青春祭》《盗马贼》中的佛教仪式,《骆驼祥子》里的寿礼场面,《红高粱》中的出酒仪式,《似水流年》中的祭祖坟、做佛事,《菊豆》中的出殡仪式等是使影片具有特定的时代感和地方特色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