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客观性原则的重要性及其展变

新闻客观性原则的重要性及其展变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新闻实践的展开,新闻的客观性原则由观念到实践,然后再由实践经过升华,发展到新闻学理论。新闻的客观性原则升华为理论,是由新闻与科学的融合以及新闻专业化教育的深化而逐渐完善的。李普曼认为新闻的“客观性”有助于新闻界实现自己在民主社会之中的功能。除此之外,新闻的客观性仅仅是一种策略还表现在新闻内容的形式上。

新闻客观性原则的重要性及其展变

新闻的客观性按照其历史发展来看,可以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和业界实践过程之中的从业规范两方面来考察新闻客观性的发生、发展与现阶段的状况。

新闻客观性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说法:其一,新闻客观性起源于19世纪中期便士报的产生之后;其二,新闻客观性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以后。[31]这两种起源的说法都有其合理性。起源于19世纪中期,可以是从新闻从业角度对新闻的客观性进行追求的萌芽时期,即客观性由观念到实践的阶段;而20世纪20年代随着新闻专业主义理论的完善以及新闻专业教育的不断深化,学界对新闻客观性从理论上进行了系统的完善。

19世纪中期便士报的出现是对美国资本主义党报时期,党派言论斗争阻碍了报业人员对于客观性的追求的一种逆转。政党报刊不以传递信息为主要内容而是以支持党派斗争、传达党派观念为主。每个党派均有代表其立场的政党报刊,所以政党报刊在敌对政党的政治压力下就难以保持“客观性”。便士报是资本主义商业报纸的雏形,其出现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以营利为目的,取得经济效益是便士报赖以生存的基础。所以便士报不以政党意志为导向而是面向受众,以普通受众的兴趣为对象,吸引普通受众的目光,满足普通受众对信息的需求,从而将受众间接地卖给广告主来实现报纸的经济效益。所以便士报时期的客观性原则其实是“中立性”原则,其目的是为了改变普通受众对传统政党报纸所持有的认知。所以斯切克福斯(Richard Streckfuss)认为便士报时期出现的“中立原则”并不能等同于“客观原则”。客观性原则是建立在科学原则的基础之上的,是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来看待的。[32]但是便士报时期的新闻创作方法,是对政党报刊时期新闻创作理念的一种发扬。所以与政党报刊相比,便士报的报道使“客观性法则的雏形初具”[33]。便士报时期由于商业性的引入,使报纸有了独立的经济来源,能够摆脱政党的控制,从而实现了政治的独立,所以能够在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名义上与立法、行政、司法并立,并对前三种政治权力起到制衡作用的“社会第四权力”[34]而存在。但是,从此报纸便受到商业因素的制衡,在实践过程之中真正做到“客观、公平”也是很难的。

随着新闻实践的展开,新闻的客观性原则由观念到实践,然后再由实践经过升华,发展到新闻学理论。新闻的客观性原则升华为理论,是由新闻与科学的融合以及新闻专业化教育的深化而逐渐完善的。19世纪末舒曼在其著作《新闻学入门》之中认为新闻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35]班宁指出,1867年成立的密苏里报刊协会(MPA)会议记录显示:新闻从业人员已经将新闻业当作一门专业(Profession)。[36]而到了20世纪20年代,李普曼的著作《自由与新闻》一书之中已经明确提出了“客观新闻学”这一概念,即用科学的方法谈论新闻与客观之间的关系。书中李普曼提出要将新闻业从一个行业转变成为一个专业的观点。其寻找新闻专业化的依据,便是“客观性”,即通过“科学”的手段,以科学的方法处理新闻,就可以将新闻专业化,同时让新闻更加自由。利用科学的方法,记者才能成为“耐心、无畏的科学人士,努力探求世界的真相”。李普曼认为新闻的“客观性”有助于新闻界实现自己在民主社会之中的功能。[37]而20世纪20年代随着“一战”的结束,人们反思“一战”之中使用的宣传和公关技巧,客观性原则再一次变成新闻界普遍的“共识”。所以总结新闻客观性的发生和发展,具体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体现在记者的职业态度,即无偏见、无党派色彩、公正的不偏不倚的中立态度,超然于事实之上;二是,客观性是一种方法论要求,即采用科学求证的方法确保新闻的客观性。[38](www.xing528.com)

客观性与科学性建立关系,这是科学的新闻专业主义的理想,理想与实践总会有一定的距离。塔奇曼指出,新闻的客观性表现为一种战略性的策略。[39]因为一些记者往往将“常识”当作真实,但是记者想当然的“真实”其实是自己的社会性、政治性观点的一些表象。所以记者新闻判断的依据是其职业性的知识,即常识。而这些常识的形成按照《Mediating the Message》[40]中的理解,与新闻内容的构成有很大关系。影响新闻内容构成的因素按照由大到小(hierarchical model)的顺序排列依次是,支配性意识形态(理念),媒体外部势力(社会政治、经济机构等),媒体组织的属性(媒体组织的内部规定),新闻的报道惯例,新闻人的个人属性(个人的教育程度、个人修养等),所以新闻内容的构成受到如上五种因素的影响,除了记者个人的因素之外,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也对新闻内容造成了程度不同的影响。那么新闻内容在反映现实的时候,必定是在权衡这些因素的利弊之后对新闻内容进行取舍,有条件地、部分地反映现实。除此之外,新闻的客观性仅仅是一种策略还表现在新闻内容的形式上。比如,新闻的倒金字塔式的写作顺序,表明作者认为哪些事实是重要的或者有趣的,通过提供最基本的事实“谁,什么,哪儿,什么时间,怎么样”来确定此事实能否成为新闻。而正文中记者将通过“提供证据(信息源),使用引号(表明不是自己说的),展示相反可能性(自己不作判断,将事件双方的观点罗列)”等一系列形式来表明自己选择新闻的客观性,即新闻内容是如实反映客观现实的。但是这些形式背后隐藏的动机是记者的自我保护,即防止失实报道可能引发的纠纷。所以记者只是“活动家”而非“科学家”,科学家必须经过深思熟虑或者通过实验反复论证,来确保可信性与可行性;但是新闻活动家受限于众多客观条件,如新闻时间限制、组织行规限制、组织外的行政限制以及可能引发的诉讼限制等,使新闻内容在反映客观现实的时候附加了很多实用性的考虑。因此,新闻内容是重构现实,而非直接反映现实。新闻的真实是一种策略而非是对真理的直接反映。

新闻的客观性是新闻专业主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追求的新闻理想,但是在现实之中,特别在新闻从业者之中,新闻的客观性仅仅是作为一种战略性的策略。新闻客观性更多地是为了“自保”,但是这也使客观性成为新闻业所执行的行业规范共识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