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客观性与观点偏见

新闻客观性与观点偏见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客观中立”只是一种幻象,新闻也许包含部分真相,但同时也会反映从业者自身观点,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一定偏见。新闻客观性,是指意识到新闻报道中的“主观”,从而要求将事实与价值分开的一种专业信念和道德准则。其次,从人类认知能力来看,新闻从业者要做到完全“客观中立”也是难以实现的。

新闻客观性与观点偏见

“客观中立”只是一种幻象,新闻也许包含部分真相,但同时也会反映从业者自身观点,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一定偏见。请给出你的观点。(15分)

我认为该观点片面。客观性理念是现代新闻界最重要的原则,也是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内容。在现实中,客观性不可避免地受到新闻从业者的主观影响,真正的“客观中立”难以实现。但是,“客观中立”不是一种幻想,而是新闻价值的追求,真正的新闻是无限接近真相、抛除偏见的。

新闻客观性,是指意识到新闻报道中的“主观”,从而要求将事实与价值分开的一种专业信念道德准则。客观性是一种报道理念。对新闻从业人员来说,所谓的客观报道是以一种公正、超然及不含成见的态度来报道新闻,新闻是对事实的客观描述,意见必须与观点明确分开。

然而在实践中,新闻从业者很难做到客观中立。首先,报道常常会受到社会多方面力量的控制,比如政府、金融界、公共舆论等。客观性与资本主义的商业逻辑、技术发展乃至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机制上的联系。新闻从业者在报道新闻时,无可避免地会受到这些因素的掣肘。其次,从人类认知能力来看,新闻从业者要做到完全“客观中立”也是难以实现的。研究表明,一个人是不可能完全超脱地投入到他们的行动中而不为周围事物所动。新闻从业者几乎不可能不在其报道中带入个人感情和意见。第三,新闻机构和任何其他社会组织一样,有其组织内的权力结构与文化,身处其中的新闻工作人员,很难为了坚持专业理念而完全置身事外。

但是,尽管新闻客观性在实践中难以真正实现,“客观中立”也不是一种幻想,而是新闻价值的追求,新闻从业者也可以不断接近这个目标。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记者在采访中要注重信源的全面性,保证信源提供事实的真实性。编辑中注意要将事实和意见分开,以新闻素材的选择和客观提示为主,避免记者个人较强烈的主观色彩。对于新媒体而言,首先要注重审核,平衡对待各方意见;其次主要在于以理性冷静的态度报道事实,不过于强调观点的对立冲突,平衡地看待各方观点。

当今互联网假新闻和谣言大行其道,其中一种有效对抗不实信源的方法是提升媒介素养。(15分)

我认为该观点正确。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降低了信息发布门槛,用户们都能利用网络进行资料搜集、内容制作和发布,使得互联网成为假新闻和谣言大量产生的土壤。为了有效应对互联网假新闻和谣言,政府部门、大众媒介以及受众都需要付诸努力。而提高媒介素养便是其中一种有效帮助受众对抗不实信源的方法。

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提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性回应能力。概括地说,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而提升媒介素养,可以从知识、信念、行为三个层面去帮助受众对抗不实信源。

首先,提升媒介素养,可以增加受众知识储备。在假新闻和谣言大行其道的互联网时代,受众之所以受到不实信源困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对于虚假信息的了解。而媒介素养将首先在知识层面上帮助受众正确认识并区分不同类型媒介的性质与功能,了解虚假信息的类型、成因、应对等知识。这些知识有助于受众学习如何理性地分辨信息,是受众对抗不实信源的基础。

其次,提升媒介素养,可以增强受众对抗不实信源的信念。当受众了解到有关虚假信息和不实信源的知识后,便会改变对信息及其来源不加思考、轻易相信的态度,在价值观念上建立起对于媒介信息的批判意识,对于接收到的信息有所质疑。而这种信念是对抗不实信源的动力。

最后,可以从接收和发布两个层面对抗不实信源。当知识上升为信念之后,受众便会为对抗不实信源付诸行动。一方面,面对日常中接收到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受众将不再一味相信,而会对其进行辩证思考,根据多方信源对其进行事实核查,从而分辨出其中是否存在虚假信息,免受其困扰;另一方面,媒介素养提升后,受众既不会随意转发也不会擅自发布未经证实的消息,从而避免自己成为不实信源。(www.xing528.com)

数字媒体时代“两级传播”不再适用:“一级传播”反映信息流动实质,人际交流影响下降,受众越来越孤立,媒体无处不在,将信息完全绕过意见领袖,精准投放至具体受众。(15分)

我认为该观点部分正确。美国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了两级传播理论,即信息的传递是按照媒介——意见领袖——受众这种两级传播的模式进行的。在数字媒体时代,一方面媒体无处不在,大数据算法使得精准投放得以实现,受众逐渐被放置在信息同质化的“信息茧房”中;另一方面,随着受众被不断细分,意见领袖也逐渐走向专业化,单一型意见领袖所发挥的作用甚至大于之前。

一、数字媒体变更信息传受方式,受众呈现节点化趋势

麦克卢汉认为“人类只有在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信息的接收和传播方式:从大众传播时期 “泛播”走向数字媒体时代的“窄播”,一方面大数据应用可以有效描摹用户画像,实现信息精准投送,不论是《今日头条》还是“抖音”,都为受众推送他们喜欢的内容;另一方面,技术赋权受众,每个人都有发声的机会和权力,信息由之前的线性传播模式转向环形传播模式。在网络中“人人都有麦克风”,受众开始习惯在网上表达自身观点、态度,甚至分享生活状态,他们逐渐从之前的现实中“聚集的群体”变成网络上的“一个个节点”。

二、群体从“地缘”走向“趣缘”,群体内意见领袖“把关”作用凸显

数字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突破了时空界限,也释放了受众获取信息的内在意愿,现实中“孤立的个体”因兴趣相同而进行交往,在网络上结成稳定性相对较弱的“趣缘”群体,受众的聚集方式从之前的“地缘”走向现在的“趣缘”。在这类趣缘群体中,更要求有一个专业的单一型意见领袖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对信息进行把关,以提供给群体成员更加准确真实的信息,这对于该群体内部稳定性的维系至关重要。例如当下粉丝群体中的“粉头”因为能够获得某明星的有效信息而成为明星粉丝中的意见领袖,从而能够在该群体中拥有较大话语权。因此,虽然相较于之前,受众对于媒介的接触更加频繁和广泛,但是专业性较强的意见领袖因为能够帮助该群体内的受众筛选提取有效信息而显得更加重要。

综上所述,在数字媒体时代,两级传播模式因为媒介的演进而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此时受众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性,但是意见领袖的把关作用也进一步凸显。因此,该观点部分正确。

考生点评

观点讨论题是2021年新出现的题型,乍一看会有点陌生。但其实,答题的思路与辨析题几乎一致,先要点出你自己的观点,再展开论述,也就是辨析题和论述题的合体。新闻客观性、新闻真实性、两级传播理论,这些都是新闻传播领域的基础理论,考生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夯实理论基础,此外对理论的理解不能流于表面,还要有一定的深度。同时,该题型也再一次告诉考生,武大特别注重考生的思辨性,希望考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不被条框束缚,有足够的论据支撑自己的观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