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心!交际效应偏差不可被骗

小心!交际效应偏差不可被骗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时我们通过其他途径得知了有关某人的一些情况,在头脑中形成了对他的一些印象或看法,于是在与他交往时,就把这些印象或看法也夹杂进来,影响了与他的自然交往。由于“其他途径”很复杂,有赞美之记号,有诽谤之语;有客观反映情况的,有存心挑拨离间的。近因效应偏差常常给人带来不利的影响和损害。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了解这种现象。

小心!交际效应偏差不可被骗

也许你有过这种经历:因为朋友对你失去以往的那种亲近而感到难受、苦恼或迷惑不解;因为当初对你并无好感的人反而成为挚友而感到庆幸、欣慰或不可思议……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客观因素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偏差。弄清并校正这些偏差,是健康而成功交际的重要保证。

一、直感效应偏差。人们在首次交往中,会相互留下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主要是人的直觉因素与情感因素相结合的产物,因此称之为直感效应。直觉尽管是对人的一种整体看法,然而这种整体只是表面的东西,如一个人的谈话语气、举止风度等;情感的投入则使人们开始接触对象时,就感到喜欢他,或者厌恶他,即“以貌取人”。由于直感具有表面性和片面性的特点,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注意较正这种偏差。既不要将所“喜欢”的人理想化和期望化,以免造成无谓的失望甚至痛苦;也不要盲目地把所“厌恶”的人拒之门外,错失结交良友的时机。

二、他感效应偏差。有时我们通过其他途径得知了有关某人的一些情况,在头脑中形成了对他的一些印象或看法,于是在与他交往时,就把这些印象或看法也夹杂进来,影响了与他的自然交往。这就是他感效应。由于“其他途径”很复杂,有赞美之记号,有诽谤之语;有客观反映情况的,有存心挑拨离间的。因此,他感效应的失真性和局限性在所难免。要克服他感效应的偏差,应坚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信念,相信自己的眼力和判断,而不能轻信道听途说之辞。

三、归类效应偏差。社会的长期发展,形成了人们之间的各种不同的类,也形成了这些不同类的典型外部特征。因此,人们习惯于根据人的外部特征对他的内心状态准备出解释和推断。比如,正面人物与仪表堂堂相联系,反面人物与贼眉鼠眼联系,工人同粗犷相联系,农民同朴素相联系,老年人同墨守成规相联系,年轻人同举止轻浮相联系等。归类并非总是反映真实情况的,正所谓人不可貌相。因此,我们应区别一般与个别的联系,不能用传统的观念和固定的模式去“套”所有的人,以免阻碍对人的具体了解和分析,造成人际交往中的“八股”现象。

四、晕轮效应偏差。在观察一个人时,由于他的某一特点突出(有时是观察者注意片面),于是这一点就掩盖了他的其他特点和品质。被突出这一点起到了类似月亮周围有时出现的朦胧环的作用,这就是晕轮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门·阿希进行过一项实验。他要求被试者根据“热情、聪明、灵巧、勤奋、坚定”五种品质想象一个适合的人。被试者一致把这个人想象为友善的人。然后,他将“热情”换成“冷酷”,再要求被试者普遍推翻原来的想象,而产生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形象。这表明,热情与冷酷的品质此时起着晕轮作用。晕轮效应在了解情况不多的情况下极易产生,而且因观察者的因素而不同。目前,青少年出现“追星族”,就是一种晕轮效应。所以,我们在观察一个人时,既要看到他的突出特点,也要看到他的其他品质,从而建立对他的总体印象。(www.xing528.com)

五、近因效应偏差。对一个人的长期了解中,最近得到的信息印象较深,并往往掩盖了对他的一贯了解。这就是近因效应。近因效应偏差常常给人带来不利的影响和损害。例如,我们常因某人犯了一个错误,就改变对这个人的一贯看法。一个人仅因一次对朋友不恭,就被朋友当成了仇人。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了解这种现象。一方面不必为此大惑不解,另一方面要冷静地分析,全面地评价一个人,以校正这种效应偏差。

六、泛化效应偏差。往往有这种情况,如果我们对某人印象特别好时,则这个印象会逐渐扩展到此人的其他特征之中。例如,我们说西施长得美,那么当她的肚子痛而捂着肚子时也是美的。也就是泛化效应。泛化效应在我们的生活中是相当普遍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对某人形成了好印象时,他的缺点也成了优点,而当我们对某人有成见时,他的一举一动都看不顺眼的缘故。泛化效应的影响之广、危害之大是其他效应所不能比拟的。它足以使你认敌为友,也足以使你断送友情。因此,我们要时刻警觉泛化效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情感,使人际交往在健康的轨道上进行。

(文:江西 张海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