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了解认知偏差效应,提升人际关系质量

了解认知偏差效应,提升人际关系质量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了解我们可能对他人形成的认知偏差效应,可以间接帮助我们提升人际关系的质量。心理学研究表明:第一印象发生在不熟悉的人之间,而近因效应发生在熟悉的人之间。这就是近因效应的负面作用。

了解认知偏差效应,提升人际关系质量

我们生活在由人组成的社会中,在社会生活中不停与他人互动,但在知觉他人的过程中却难免受到主观偏见的影响,导致不能客观全面地认知他人,从而影响我们与他人的关系。而积极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与他人的关系质量是我们幸福感受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了解我们可能对他人形成的认知偏差效应,可以间接帮助我们提升人际关系的质量。

1.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也叫首因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提出。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青年大学生们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明天要参加一个重要的活动,比如面试,提前一周做精心准备,从着装到礼仪规范到对面试题目的反复琢磨练习,总之过程可谓精心。或者明天要和心仪的人约会,提前几天做皮肤护理、发型、挑选最能凸显自己魅力的服装,约会过程中男生会尽量让自己表现得绅士、幽默、博学,女生会尽量让自己表现得淑女、善解人意、阳光可人……为什么我们会如此重视第一次见面,其实原因就是我们深谙第一印象的重要性。研究表明,在一个十分钟的面试中,除非面试者后半程的表现非常好或不好,除此之外,面试考官在前三分钟,最多不超过五分钟就已经决定是否录用了。

第一印象对于以后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建立十分重要。印象好,会接近对方,有进一步接触和交流的机会;印象不好会疏远对方;不好不坏会保持原来的人际距离。

在形成第一印象后,我们的大脑会按照我们形成的印象进行后续信息输入的分析解读。先前形成的第一印象良好,对后续行为就会做“好”的解读,先前形成的第一印象糟糕,对后续行为就会做“不好”的解读。所以,大家可以回忆一下上早课迟到的经历,为什么同样是迟到,有的同学获得老师的理解和同情:“他一定是昨晚熬夜学习到深夜”或是“他一定有什么重要的事耽误了”;有的同学却在老师没有问清原因的情况下被严厉批评:“你怎么又迟到了?”“你怎么又熬夜打游戏了?”老师不同的反应,源自不同的第一印象。这也符合心理学中的“验证性偏差”现象。当我们一旦确立了某一个信念后,在收集和分析有关信息的过程中,会自动化地寻找支持这一信念的“证据”。第一个情况下的老师会在心里想:“看,我说他是个上进的孩子吧,又熬夜学习做材料。”第二个情况下的老师会在心里想:“看,我说他没有上进心吧,又熬夜打游戏!”其实,无论对于迟到的哪种想法解释都是老师的一种验证,验证之前自己对这个学生所形成的第一印象。

2.晕轮效应

是指一个人由于某个突出的特点(优点或缺点),使得人们对此人的评价整体拔高或降低的心理现象。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人头戴耀眼的光环,这个人是不是整体都熠熠发光了呢?晕轮效应一般指受某一突出的优点所影响,使人们的整体评价提高的现象,也叫光环效应。“一白遮百丑”“一好百好”就是最能体现这一心理现象的俗语。对于一个成绩特别优异的学生,老师会受到光环效应的影响,认为这个学生各个方面都很优秀。大学的新生晚会上一个优雅美丽的女生弹了一曲美妙的钢琴曲,台下可能会有许多同学投来羡慕和崇拜的眼光,认为这简直就是一个仙女!一个突出的优点如“成绩优异”“优雅美丽”,会让老师和同学们看待他们的方式受到自己都不易察觉的影响,整体评价都非常高。有时也指由于突出的一个缺点,使得整体评价下降,这种心理现象又被称作“扫帚星效应”。所以,为什么一提到西游记中的八戒,人们总是会评价“好吃懒做、好色”,评价较师徒几人明显比较低。受到他以上突出特点的影响,人们对他的整体评价都降低了。

青年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会与不同的人结识、交往,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对方,不仅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还影响人际关系的维护。在对他人的知觉中,尽量避免以偏概全,把“一个人不可能完美到没有缺点,也不可能差到没有优点”铭记在心,看到优点很好,但也不能被优点所遮蔽了双眼,“一好百好”。能看到他人身上的缺点很好,但也更要善于发现他人身上的优点。

3.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1957年由心理学家卢钦斯首次提出的。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第一印象发生在不熟悉的人之间,而近因效应发生在熟悉的人之间。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最近发生的事而改变对某个人的看法。因为最近发生的事让我们印象深刻,而忽略之前的印象。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多年的好友,会因为一件事而渐生嫌隙。比如,甲和乙是非常好的朋友,但由于近段时间甲非常忙,乙让甲帮忙到图书馆还一本书,但甲婉言拒绝了,于是乙认为甲不够朋友,再想起上周自己感冒了,甲也毫不关心,觉得甲不拿自己当朋友,慢慢远离了甲,最终两人越走越远,成为路人。这就是近因效应的负面作用。友情是青年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重要关系,对大学生的幸福感有直接影响。朋友之间的负性近因效应,常常由于相互之间的误解造成,如果青年大学生能够对这种心理效应提前有一定的认知,就可以避免由于某一次或几次最近发生的事而对朋友形成负面的印象。(www.xing528.com)

4.刻板印象

指人们对某一类人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一方面刻板印象可以简化我们的认知过程,节省时间,让我们快速了解某个人的情况;另一方面,刻板印象让我们忽视个体差异,只关注共性的特点,容易先入为主地对他人进行评价。青年大学生要注意的是刻板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因为它会让青年大学生受到经验的制约,用经验去做判断。比如,会认为

啰“富二代”就是整天无所事事、挥霍金钱、游手好闲,老年人就是固执、唆,赛车手、科学家就是男性,护士就是女性……其实并不一定这样,有的“富二代”目标明确,勤俭节约,努力上进;有的老年人开明,学习接受新事物特别快,说话逻辑清楚,条理分明,并不啰唆;女性赛车手、科学家也越来越多,男护士也能在医院看到。

“‘不好了,不好了,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一个小男孩对一个公安局局长说。小男孩是公安局局长的儿子。请问吵架的两个人是什么关系?”这道题为什么成人只有寥寥无几的人能够说出正确的答案,儿童答对的比例反而更高?因为成人在生活经历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些经验形成了他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人(公安局局长)的刻板印象:公安局局长几乎都是男性。而实际上这些刻板印象中有的并不能代表所有这一类人。儿童的生活阅历更少,受经验影响小,所以更能排除经验的干扰进行思考。如果能够排除经验的干扰,把公安局局长设定为女性,这道题才能迎刃而解。

5.自利偏差

美国霍普学院心理学教授戴维·迈尔斯(David G.Myers)在《迈尔斯直觉心理学》这样解释自利偏差: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对自己评价很高,这种现象被称为“自利性偏差”。

在成败归因方面,个体存在这样的归因自利偏差:对于自己的成功,绝大部分人会归因于自己的聪明、努力、勤奋等个人品质。对于自己的失败,则归因于外在的天气、运气等。对于别人的成功,很多会归于运气。对于他人的失败,归因于内在的个人品质、能力。

另一个方面的自利偏差体现在个体一般认为自己的能力水平、品德高于平均值,在平均水平之上。在普遍的调查当中,一般人都认为自己相比同龄人,更聪明、更好看、更公正、更有道德、更负责任、更健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