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庆市凤鸣山中学核心素养课程改革成果

重庆市凤鸣山中学核心素养课程改革成果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Problem的意思是问题,疑难问题,令人困惑的事,难以处理的事情,是指一些求解式的问题,它具有程序性和复杂性,必须通过周密的思考,借助某些特定的有效程序,经过主观努力才能完成。这样的教学不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搞清楚什么是“问题”,才造成课堂中的学生对“问”的思考力度不够,所以我们研究模式中的“问题”是指Problem。

重庆市凤鸣山中学核心素养课程改革成果

1.“问题”的界定

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关键,首先必须界定什么是“问题”。“问题”在英语里有两个词相对应:“Question”和“Problem”。Question的意思是问题、疑问、不确定议题,是指一些问答式的问题,它具有陈述性和简单性,例如:“推力有多大?”“有几个力作用在物体上?”“重力加速度与离地面高度有什么关系?”,等等。Problem的意思是问题,疑难问题,令人困惑的事(或人、情况等),难以处理的事情,是指一些求解式的问题,它具有程序性和复杂性,必须通过周密的思考,借助某些特定的有效程序,经过主观努力才能完成。Question是学生学习或回忆陈述性知识,而Problem能使学生在知道陈述性知识的前提下,学习程序性知识或集中体现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黑心化。从许多调查情况发现:教师课堂提问次数很多,但从类型上看,事实性问题太多而理解性问题极少,应用与综合性的问题几乎没有。这样的教学不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搞清楚什么是“问题”,才造成课堂中的学生对“问”的思考力度不够,所以我们研究模式中的“问题”是指Problem。

2.情境的本质

情境是指与某一事件相关的整个背景或环境,是复杂因素的聚合体。先于学习事件的情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需要、动机、情感和认知准备等因素,促进学生从消极旁观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学习中的情境则直接涉及影响学习兴趣、动机、理解、态度、方法的种种因素,帮助学生从厌学到愿学,从愿意学习到善于学习。

3.“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本模式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要求,由师生共同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情境开路,认识相随,以学生发现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提出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难度和趣味,但不能够太难,当然也不能太易,否则就显得无趣,以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为最佳。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的情境应具有新奇性、启发性、时代性。新奇性指情境富于变化,有新鲜感,有助于学生稳定地注意到认知对象;启发性指创设的情境要蕴含哲理,而不是为情而情。学生探究的过程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启发学生针对要研究的课题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适时点拨,证实假设,得出规律。简言之,教师要在课堂上发挥执行性控制评价和管理学习过程的作用。(www.xing528.com)

4.本模式的特点

(1)情境是教学的准备,创设的学习情境与日后知识应用越相似,越有助于学习迁移,尤其是技能的迁移。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尽量为学生设置与实际情况相似的情境,促使学生头脑中产生有指向性的疑问。

(2)问题是教学的开端,其存在本身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这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启动十分有利。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由此可见,“问题”是创造性劳动的开始。

问题是教学的主线。波普曾说过:“问题能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现、去实验、去观察。”它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冲动的前提,而且是学生吸收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前提。问题应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围绕着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展开。

(3)问题是教学的归宿。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应是用所授知识去消灭问题,而应是在初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新的问题。这些新问题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能使教学延伸到课外,而且还在于它能最终把学生引上创造之路。问题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知识是产生问题、解决问题的手段。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通过学习新知识,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这是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改革应该追求的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