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原子模型及其突破性成果:从炼金术到元素周期表

原子模型及其突破性成果:从炼金术到元素周期表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道尔顿先后在其讲座和著作《化学哲学的新体系》中提出,所有物质都由质量各异的原子构成。道尔顿的原子理论至今依然大体正确,只不过第2点和第3点在他之后根据新发现做了修正。原子不再被认为不可分且不可破坏,首先人们发现了亚原子粒子,其次人类已可通过极大的力分解原子。尽管如此,道尔顿的突破性成果仍然首次证明了,物质及其化学行为可通过原子模型进行统一解释。

原子模型及其突破性成果:从炼金术到元素周期表

有了上述这些铺垫,道尔顿的理论就呼之欲出了。正是基于他的理论,现代原子论的大厦才得以构建。需要补充的是,道尔顿远远不只是将原子确立为物质的基础而已,他还首次把原子概念和化学元素原理结合了起来。

道尔顿的研究基于当时新诞生的两个化学定律:质量守恒定律、定比定律。

关于质量守恒定律,古希腊哲学家即有论述。恩培多克勒坚定地认为,万物都不可能无中生有,因此宇宙从来就在,并将永续存在。1756年,学识渊博的俄国学者罗蒙诺索夫(M. Lomonosov)证明,在一个封闭系统中,化学物质的质量不会变化。物质既不会被创生,也不会被消灭,实验结果支持了这个观点。化学反应既没有凭空生成产物,也没有毁灭任何一种反应物,而是反应物百分之百完全转化成了产物。拉瓦锡通过一系列实验更加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并在1773年公布了他的结论。

定比定律曾经由普利斯特里和拉瓦锡分别提出过,直到1794年,法国化学家普鲁斯特(J. Proust)进行了明确阐述。该定律指出,任何化合物其各个组成元素的质量比都是不变的。例如普鲁斯特发现,碳酸铜总是由固定比例的铜、碳和氧构成。以及,尽管锌可以和氧发生反应,生成两种不同的氧化物,每种各自的锌、氧比例也是固定的,并不存在中间量。如100克锌,要么和13.5克氧反应,要么同27克氧反应,而不能跟随便多少克(比如21克)氧发生充分反应。

道尔顿先后在其讲座和著作《化学哲学的新体系》中提出,所有物质都由质量各异的原子构成。不仅如此,任何原子只要质量相同,即为同一种原子,且总表现为同一种物质,即一种特定的元素。所以,一个锌原子不同于一个氧原子或者汞原子,却和任一锌原子无异,正如所有的氧原子都一样,所有的汞原子也都丝毫不差。

道尔顿用设计各异的圆圈表示各种元素的原子,但对于较大的分子来说,这种表示方法很快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道尔顿的原子理论包含5个部分:

1.所有物质都由原子构成。

2.原子不可再分,且无法破坏。

3.同一元素的原子,性质和质量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性质和质量不同。

4.化合物由两种以上原子以整数比例构成。

5.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发生了重组。(www.xing528.com)

道尔顿的原子理论至今依然大体正确,只不过第2点和第3点在他之后根据新发现做了修正。原子不再被认为不可分且不可破坏,首先人们发现了亚原子粒子,其次人类已可通过极大的力分解原子。另外,同一种元素的原子不见得必然完全相同。我们现在知道,许多元素有不同的变体,也就是我们之后会讲到的同位素。尽管如此,道尔顿的突破性成果仍然首次证明了,物质及其化学行为可通过原子模型进行统一解释。他的理论契合质量守恒定律:在任何化学或物理过程中,没有创生或制造出任何原子,但原子可通过重新组合而生成新的化学产品。

道尔顿
(1766—1844)

道尔顿出生于英国坎伯兰郡一个贫困的贵格会家庭。作为一名宗教“异见者”,他本来就没有资格上大学,更何况家庭条件也令他根本没有钱读书。不过,他在父亲和当地一位校长的教导下,12岁就开始当老师了。从15岁起,道尔顿就帮助哥哥在肯德尔镇运营一所贵格会学校。1787年,他开始写气象日记,在接下来的57年里,他一直坚持写这份日记,在去世前一天还做了最后的记录。对气象学的浓厚兴趣,也将他引向了对气体的广泛研究。

身为贵格会教徒,道尔顿的生活十分节俭。他从未结过婚,终生在英格兰北部生活和教书,坚持自己的科学研究直到去世。他的演讲吸引着大量听众,得到高度评价。他被授予了英国皇家学会和法国科学院院士称号,死后得到了国葬礼遇。

道尔顿的科学知识师承天才盲人学者约翰·果夫(John Gough)

道尔顿的一些木制原子模型。仅有少数几个留存下来,只有两种尺寸,而且我们不清楚它们代表的是哪些元素

在其理论的第4个要点中,道尔顿拓展了普鲁斯特的理论,提出了倍比定律。他发现,当原子可以有不止一种结合方式时(例如氮和氧可以构成一氧化氮或者二氧化氮),其结合后的质量总是最小化合质量的整数倍。比如在普鲁斯特的例子中,100克锌可与13.5克或者其2倍的氧结合,却不能与13.5克的一部分或非整数倍的氧结合。道尔顿看出,这种比例一定与原子的质量有关。也就是说,1个锌原子可与1个或2个氧原子结合,却不能与1个原子的残片结合。

这是个了不起的洞察。从那时起,化学家们奋斗了整整一个世纪,努力确认所有元素的原子质量。1805年,道尔顿发表了第一份原子质量表,其中只包含6种元素:氢、氧、氮、碳、硫和磷。道尔顿以最轻的元素氢为基准,将1这个相对质量赋予它,并继而计算出了其他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道尔顿假定,总体而言,原子都是以1∶1的比率结合的,而当原子仅以一种比率结合时,“我们应当假定那产物一定是二元化合物,除非特定原因导致相反结论”。道尔顿的这个结论导致他对许多常见物质的构成有所误解,比如他认为水的化学式是HO而非H2O,氨气是NH而非NH3

氢构成了一切?

1815年,英国化学家普劳特注意到,已知的原子质量全都大于氢,而且似乎都是氢的整数倍。他于是得出结论:元素都是由氢原子组合而成的。他把这种元素的基本构件命名为“母质”。这个想法起初看来很有道理,但1828年,瑞典化学家贝尔塞柳斯证明:并非所有元素的原子量都是氢原子量的整数倍,于是普劳特的假说被推翻了。贝尔塞柳斯发现,氯的原子量约为35.5,后来又发现了原子量各异的氯的同位素,从而解释了这一现象。总之,这一发现足以否定母质假说的正确性。尽管如此,卢瑟福还是给氢核起了“质子”这个名字,以表示对该假说的敬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