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北地区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姜寨遗址发现人面鱼纹彩陶盆

西北地区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姜寨遗址发现人面鱼纹彩陶盆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2.8人面鱼纹彩陶盆[18]图2.9人面鱼纹彩陶盆局部位于西安市临潼区临河北岸的姜寨遗址是仰韶文化遗存,1972~1979年进行11次大规模发掘,发现半坡类型原始聚落遗迹,也出土有人面鱼纹彩陶盆,反映当地曾有大鲵栖息。

西北地区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姜寨遗址发现人面鱼纹彩陶盆

除新疆外,西北的其余4个省级政区古今皆有大鲵分布。

4.6.1 陕西

陕西古今皆是大鲵主要分布区之一,在西北更是首屈一指;历史上不仅栖息有大鲵的市、县约占全省40%,而且绝对数量达到37个。

●西安市:1950年代,西安市半坡遗址(距今6 000年左右)发掘出7件绘有人面纹的陶器,有两件较为完整,其中就有人面鱼纹彩陶盆(图2.8、图2.9)。对于先民绘制“人—鱼”复合图形的含义,现代人们众说纷纭,见仁见智。虽然此图形与大鲵形象相去较远,但窃以为,就仰韶文化中“人—鱼”复合图形的多样性,此类彩陶相当一部分出土地点与历史上的大鲵分布地点不谋而合,其中也隐含先民对大鲵(人鱼)的认识的抽象。

图2.8 人面鱼纹彩陶盆[18]

图2.9 人面鱼纹彩陶盆局部

位于西安市临潼区临河北岸的姜寨遗址是仰韶文化遗存,1972~1979年进行11次大规模发掘,发现半坡类型原始聚落遗迹,也出土有人面鱼纹彩陶盆(图2.10),反映当地曾有大鲵栖息。

图2.10 人面鱼纹彩陶盆(姜寨)[19]

(宋)宋敏求《长安志·临潼县(今西安市临潼区)》记述:

秦始皇陵在县东一十五里。《史记》: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以人鱼膏为烛(徐广曰:人鱼,似鲇,四脚),度不灭者久之。按:自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秦始皇陵墓中“人鱼膏为烛”,转引者趋之若鹜。至于“人鱼”为何物?所见文献引用较早诠释且较明确释义的是徐广(351—425)之说,是可以确定其是大鲵。固然,若以秦始皇陵来确定大鲵产地未免失之偏颇,但至少可以反映:①以相当数量的大鲵油脂为烛燃灯,表明当时大鲵不仅分布广、种群数量多,而且个体大(只有生存年代较长的大鲵个体大,便于提取脂肪);②西安一带,再扩大之陕西南部及其周边的河南、湖北、重庆、四川、甘肃等地历史上皆盛产大鲵,获取供秦始皇陵用之“人鱼膏”并非绝对困难。

清雍正十三年(1735)《陕西通志·物产》记载“人鱼”时,有较明确地点的有:

鳎,鲵鱼也《上林赋注》。按:此记载既表明“鳎”“鲵鱼”也是“人鱼”,又反映当时在“林苑”(辖境包括属今西安市的有西安市、蓝田县、周至县、户县等地)一带有大鲵分布。

●渭南市:《山海经·西山经·中次六经》记述:

竹山,其上多乔木……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阳多竹箭,多苍玉。丹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洛水。其中多水玉,多人鱼。按:竹山,在今渭南市临渭区东南20km;竹水,亦名大赤水,又名箭谷水(史为乐,2005);“渭”,即今黄河支流渭河;此“丹水”,乃今洛河(当时称“洛水”)支流。范围约包括今临渭区与商洛市的洛南县一带。“人鱼”,郭璞注释:“如鱼,四脚”,即今大鲵。反映当时这一带颇多大鲵分布。

《山海经·中山经·中次六经》记述:

阳华之山,其阳多金玉,其阴多青雄黄……杨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洛。其中多人鱼。按:“阳华”,即华山之南;“阳华之山”,约指今洛南县至华山之间山岭;杨水,则是发源于这一带的今洛河支流。反映当时这一带(包括属今渭南市的华阴市与潼关县等地)“多人鱼”(即大鲵)。

●咸阳市:清雍正十三年(1735)《陕西通志》记载“人鱼”时,提及“上林苑”(辖境包括今咸阳市等地)一带有大鲵分布。

●宝鸡市:1958~1960年5次发掘宝鸡市区东北部、南距渭河约2km的北首岭仰韶遗址(上层年代为5 745年±110年~6 035年±140年,下层年代为6 970年±145年~7 100年±140年。在所涉及“鲵纹彩陶”的数处仰韶遗址北首岭遗址的年代显然要早),出土的彩陶中有多个与半坡遗址类似的“人面纹”“人面鱼纹”碎片(图2.11),还有一件鲵纹彩陶壶(图2.12、图2.1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83)。从图2.11的线描展开图上,尽管我们看到的是一尾变形的大鲵形象,但“有足”(尤其是其绘制的如金鱼大尾下露出的一足)的特征十分明显。至今,宝鸡市一些地点依然有大鲵栖息,这些出土的“鲵纹彩陶”可作为历史上有大鲵分布的佐证。

图2.11 彩陶之人面纹与人面鱼纹

图2.12 鲵纹彩陶壶(线描)

图2.13 鲵纹彩陶壶(正面与背面)

●汉中市:清雍正十三年(1735)《陕西通志·物产》记载“人鱼”时,有较明确地点的有:

出天桥窄口《府谷县志》;按:《西乡志》有孩儿鱼,即此类。按:所称“西乡”,即今县,反映西乡县当时有大鲵分布。

光绪五年(1879)《定远厅(今镇巴县)志·物产》仍在“鳞之属”中诠释:“孩儿鱼:俗呼娃娃鱼”,表明当地也出产大鲵。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与民国二十六年(1937)《洋县(今县)志·纪事》皆记述:

明……嘉靖……十五年(1536)夏,汉水涨泛,获人鱼数十,大者盈丈。按:尽管此仅明确今洋县曾有大鲵,但共处汉水且为上游的城固县20世纪仍有大鲵,当时也应当有大鲵分布;其直接下游——石泉县的周边(宁陕、汉阴、镇巴诸县)皆有大鲵,历史上似也有过分布。

●榆林市:清雍正十三年(1735)《陕西通志·物产》记载“人鱼”时,有较明确地点的有:

出天桥窄口《府谷县志》;按:《西乡志》有孩儿鱼,即此类。按:此记载既诠释“人鱼”即“孩儿鱼”,亦即今大鲵;又反映在府谷县“天桥窄口”有分布。(www.xing528.com)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府谷县(今县)志·物产》在“鱼属”中记载有“鲤鱼、鲇鱼、鲵鱼、钻沙、白条”等,此“鲵鱼”当是大鲵。

●安康市:清光绪二十四年与民国二十六年《洋县(今县)志》记载之大鲵,反映同在汉水上游的洋县与石泉县,历史上曾有大鲵栖息。

●商洛市:《山海经·中山经·中次六经》记述:

熊耳之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浮濠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其中多水玉,多人鱼。按:熊耳之山(亦名“熊耳获舆山”),据郭璞注:“今在上洛县南”,乃今商州区南;故“浮濠之水”,亦即今丹江支流(谭其骧,1982a)。

《山海经·西山经·中次六经》所记载“竹山”“丹水”等所涉及今洛南县等地,皆“多人鱼”;《山海经·中山经·中次六经》记述“杨水……其中多人鱼”,反映当时这一带(包括属今商洛市的洛南县等地)“多人鱼”,皆说明在这一带多大鲵分布。

清雍正十三年(1735)《陕西通志·物产》记载“人鱼”时,有较明确地点的有:

人鱼:丹水注于洛,其中多人鱼《西山经》。

……

人鱼,俗名娃鱼《商州志》。

人鱼,《山海经》云:出洛水。丰水亦有之。形似鲇,有四足,皮青,腹白。能缘木,行陆则发水。生剥皮干之,能治儿啼,故名娃鱼《山阳县志》。按:此处引用“丹水……其中多人鱼”,反映处于今丹江上游的商州区、丹凤县、商南县与山阳县等地当时还有大鲵栖息。引用《商州志》,反映当时商州(治今商州区,辖今商州、洛南、丹凤、商南、山阳、镇安等地)有大鲵分布。引用《山阳县志》,既是诠释“人鱼”,又表明当地大鲵更为突出。

清乾隆七年(1744)《商州志·物产》再次记述:

人鱼:丹水多人鱼,即鱼之上树者。

清乾隆十三年(1748)《商南县(今县)志·物产》记载有“人鱼”,亦即大鲵。

清光绪年间(1875~1908)《雒南县(今洛南县)乡土志·物产》在“鳞虫之属”中记载:“鲤、鲫、鳝、人鱼间有,惟鰷为常”,反映大鲵等虽有所分布,但当时并不多。

清光绪九年(1883)《孝义厅(今柞水县)志·物产》描述:

娃娃鱼:巨口,有齿,四足,无鳞。皮可作汤,火(?入)药,亦可裹物。从形态、资源利用等看,就是大鲵;尤其是指出人们不多提到的“有齿”的特征也符合实际,大鲵口中的牙齿又尖又密,虽不能咀嚼,但用于突袭猎物进入口内后很难逃掉则颇有成效。

4.6.2 甘肃

甘肃历史上的大鲵分布,基本上处于河西走廊以东地区。

天水市:1958年,甘谷县西平乡遗址出土一“双耳鲵鱼纹彩陶瓶”(图2.14),据14C测定为公元前3900~前2780年,属于仰韶文化中期(李永平,1997)。不仅从简约的线条勾勒出“鲵鱼”的脸酷似人形,两只眼睛炯炯有神,身躯卷曲似在游动,两只前肢仿佛在支撑着身体,昂头“唔哇,唔哇”鸣叫,憨态可掬,大鲵的神采跃然而出;而且该县毗邻今仍盛产大鲵的天水市,可以佐证历史上有大鲵分布。

1972年,武山县马力乡傅家门村边上的种谷台出土仰韶文化晚期(距今5 500~4 900年)鲵鱼纹彩陶瓶(图2.15),尽管被称为“充满神秘色彩的变体鲵鱼纹”,“它弯曲着身体趴在彩陶瓶上,为了追求夸张效果,先民们将它的身体画成了宽大的弯月形,身体上被画出八只足”[20],但以“有足”之重要特征,依然可以断定为大鲵。武山县与甘谷县皆处于流经天水的渭河上游,历史上有大鲵分布并非绝无可能。

图2.14 双耳鲵鱼纹彩陶瓶[21]

图2.15 鲵鱼纹彩陶瓶[22]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秦州(治今天水市,辖境属今天水市的有天水、清水、秦安、张家川等地)志·物产》在“鳞介属”记载有“孩鱼”,即大鲵。

●陇南市: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秦州(辖境属今陇南市的有礼县、两当、徽县等地)志·物产》记载有“孩鱼”,即大鲵。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与道光二十年(1840)《两当县(今县)志·物产》在“鳞介属”皆记载有“孩儿鱼”等;光绪三十四年(1908)《甘肃通志·物产》记载“孩儿鱼(两当出)”。所称“孩儿鱼”即今大鲵;“两当”即今两当县。

4.6.3 青海

青海虽未见古籍记载大鲵栖息情况,然而现代调查证明还是有此物种分布(详见下文)。

4.6.4 宁夏

记载宁夏大鲵分布的古籍,仅见一部。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中卫(今沙坡头区)志·物产·水族》有“鲤、鲫、鲇、脚鱼、沙嘴、白鰷、鰌鱼、鳅”等。按:大鲵的别称“四脚鱼”较多见,但此处的列举“脚鱼”在诸多名副其实的鱼类之中,并且沙坡头区正处现今仍明确有大鲵栖息的青铜峡市与中宁县之间,历史上有大鲵分布并非不可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