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概览

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概览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扬子鳄的分布古今变化巨大,从其遗存、历史文献记载与现今野外调查结果,可以显示这种状况。④现今,扬子鳄的分布进一步收缩,基本上处于苏浙皖交界处,以皖东南为主,上海也有野外放养的扬子鳄。①我国曾有扬子鳄分布的省级政区达到19个,地域比较宽广。

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概览

扬子鳄的分布古今变化巨大,从其遗存、历史文献记载与现今野外调查结果(图3.29、表3.2),可以显示这种状况。

图3.29 历史时期扬子鳄分布变迁图

表3.2 历史时期扬子鳄的分布与变迁

(续表)

(续表)

●从中生代白垩纪,甚至古新世以来发现的鼍(扬子鳄)遗存(包括化石、亚化石、遗骸与骨骼、齿、粪便、足印、遗物等)、活体以及文献记载的扬子鳄分布与变迁大势,大致呈现为四大分布圈及地区:

①从东部鲁山东北麓,向西经黄土高原准噶尔盆地南缘,又向东南折返,经四川盆地南缘、右江西岸,抵达黎母岭西北麓,再北返到大云雾山南麓,形成一个大水滴状分布区。界限大体上是:从渤海莱州湾西南岸旁的山东广饶县(118.4°E,37.0°N)→河北邢台市(114.5°E,37.0°N)→山西灵石县(111.8°E,36.8°N)→石楼县(110.8°E,36.9°N)→新疆玛纳斯县(86.2°E,44.3°N)→四川茂县(103.8°E,31.6°N)→翠屏区(104.5°E,28.7°N)→广西田东县(107.1°E,23.6°N)→海南儋州市(109.5°E,19.5°N)→广东罗定市(111.5°E,22.7°N)→东海之滨的福建福州市(119.3°E,26.°N)。这是迄今我们所了解的历史上扬子鳄最大的分布范围:最北新疆玛纳斯县(86.2°E,44.3°N),最南海南儋州市(109.5°E,19.5°N),最东上海闵行区121.4°E,最西新疆玛纳斯县(86.2°E,44.3°N)。

②到历史时期,扬子鳄的地理分布范围大大收缩,主要在我国东部,略扩展到中部,南起闽江,北达黄河都栖息有扬子鳄,尤以长江中下游一带分布最为密集,黄河中下游也有较多分布。按大区论,则是中南地区为主,华东地区也较多,华北地区、西南地区与西北地区已处于濒危向灭绝发展。

③到20世纪,扬子鳄的分布地区已从北、南、西三个方向后退,基本上紧缩到长江下游。在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等省级政区还有扬子鳄残存或濒于灭绝。

④现今,扬子鳄的分布进一步收缩,基本上处于苏浙皖交界处,以皖东南为主,上海也有野外放养的扬子鳄。

●“孤独”的玛纳斯准噶尔鳄(以下简称“玛鳄”)。相对于我国中东部更密集的扬子鳄遗存分布(更有文献记载于现残存扬子鳄证实),远处西北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纳斯的“玛鳄”由于与前者之间较大距离的“空白”而更显得“落单”。实际上则不然:

①时光遥远。“玛鳄”不仅是古新世存义始短吻鳄、怀宁始猛鳄的延续,而且与地处湖南衡阳的3种鳄化石(衡阳两湖鳄、岭茶鳄与湘江田氏鳄)以及现生扬子鳄皆隶属于白垩纪晚期发展起来的,生活于新生代到现代的真鳄亚目,只是它们出现的时代有差异,按早晚顺序排列看:存义始短吻鳄(中始新世)→怀宁始猛鳄(中—晚古新世)→衡阳两湖鳄(始新世)→岭茶鳄(中始新世)→湘江田氏鳄(中始新世)→“玛鳄”(晚始新世)→扬子鳄(古新世—现代),它们存在更为密切的关系。

②其间并不“空白”。尽管尚未发现“玛鳄”同类,但实际上还是有关系较密切的物种:中鳄亚目是“生活在中生代晚期的一类古老的类群,是鳄类发展的主干”(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脊椎动物化石手册》编写组,1979),其中副鳄科·副鳄属[55]与扬子鳄关系也非同一般;尤其是白垩纪的圆环嘉峪鳄,其一标本就出土于“玛鳄”东南的新疆昌吉市,另一标本在“玛鳄”再东南的甘肃嘉峪关市发现;更早的苗氏孙氏鳄(晚侏罗纪)就出现于“玛鳄”更东南的甘肃永登县。

●扬子鳄分布变迁呈现分布地的收缩大势。经过三个主要方向性的退缩,使得现今扬子鳄分布虽然在小比例尺图上看似还成小片区,但实际上则成一些孤岛状。

①由西向东迁移。最显著的是遗存分布到文献记载分布的地理位置变化,由新疆玛纳斯县(86.2°E,44.3°N)到四川茂县(103.8°E,31.6°N)以西,迁移经度达17.6°。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变迁过程,长达数千万年。

②由北向南迁移。从距今约10 000年以来全新世、分布较密集的我国中东部扬子鳄分布看(图3.30),扬子鳄的分布既有从西向东迁徙,也有由南向北收缩,但大势则是分布北界南移:扬子鳄大致分布北界约5条,最北界在山东济南市北,约达到36.6°N;分布北界并非一味南移,期间曾有北返现象;目前,分布北界南移至上海崇明县,约处于31.6°N(天然分布则是安徽芜湖县31.3°N)。现天然分布仅在长江南岸与安徽省黄山山系以北的皖南丘陵地带、沿江平原及苏浙皖交界一带(30.6°~31.7°N,118.3°~121.3°E),以皖东南为主的更小范围内呈点状分布。

图3.30 历史时期扬子鳄分布北界变迁图

③由南向北迁移。从文献记载扬子鳄分布最南端的福建福州市(119.3°E,26.0°N)到现今扬子鳄残存的最南端安徽泾县(118.4°E,30.60°N)看,迁移纬度也达到4.6°。尽管这一迁移位置的绝对数不大,但其间仅经历约1 700年,平均每千年的移动数量则是最高的(达到2.7°/千年)。

●省级政区扬子鳄分布变迁也呈现不同情况,全新世以来,皆以安徽为首。

①我国曾有扬子鳄分布的省级政区达到19个,地域比较宽广。

②到历史时期,有扬子鳄分布的省级政区减少到15个,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只是有扬子鳄遗存发现,表明较早就已经灭绝。

③历史时期扬子鳄分布较广的省级政区依次是安徽省(32地)、湖北省(29地)、江苏省(26地)、浙江省(22地)、河南省(16地)、湖南省(15地)、江西省(10地),其余河北省、山西省、上海市、福建省、山东省、重庆市、四川省、陕西省等也不同程度地有扬子鳄分布。

④到20世纪,仅存8个省级政区仍有扬子鳄,其分布地数量依次为:安徽省(15地),浙江省(11地),上海市(8地),江苏省(3地),湖北省(3地),江西省、河南省与湖南省(皆1地)。同时反映变化较大的,有绝迹(如河北省、山西省、福建省、山东省、重庆市、四川省、陕西省等)、急剧减少(如江苏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等)、保持较多(如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等)三种状况。

⑤现今,仅有5个省级政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河南省)残存有扬子鳄,以安徽省较多(8地),浙江省则急剧减少。

●讨论

(1)明代,扬子鳄在山东的残存:明代,扬子鳄分布北界已基本退缩至淮河以南。然而,据文献记载,明嘉靖年间(1522~1566),在山东章丘市(36.7°N)和陕西高陵县(34.5°N)还有扬子鳄残存,难免有令人费解之处。

环境与历史情况看,章丘市位于山东省历史上扬子鳄分布区北部,地处泰沂山区北麓,与华北平原接壤,北临黄河,境内最高峰为南部的鸡爪顶(海拔924m),最低处系北部辛寨乡朱家洼一带(海拔15m),存在适宜扬子鳄分布的环境与渊源。高陵县也是位于陕西省历史上扬子鳄分布区北部,境内地势平坦,自西北微向东南倾斜,海拔357~414m,黄河支流泾河与渭河自西向东流经县境南部,于马家湾乡泾渭堡村东北交汇,也有适宜扬子鳄分布的环境与渊源。

但是,以现今扬子鳄分布地的1月平均温度论,马鞍山市与宣州区皆2.9℃[56],广德县为3.2℃[57],上海市为4.3℃[58];章丘市为-0.4℃[59],高陵县为-1.5℃[60],皆有较大差距。并且章丘市与高陵县相距甚远,就是这两地与当时扬子鳄的其他分布地之间也有较大空白地带。

(2)广东的“鼍”:我们所见明末清初方志中,广东有记载“鼍”的资料2条。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广东通志·郡县志·惠州府·土产·介》记载“有鼋,有鼍,,多鳖,多蚌……”。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新会县志·地理志·物产·甲》有“鼍、鳖、龟、蚬”等。

尽管此处两古籍记载皆称“鼍”,但是否扬子鳄,却未见对其形态描述,故我们只能从时空与生态等对其判定。

从时间上看,其时乃17世纪。之前,这一带虽有鳄记载,却并非扬子鳄。《水经注·泿水注》即记述:

建安中,吴遣步骘为交州。骘到南海,见土地形势,观尉他旧治处,负山带海,博敞渺目,髙则桑土,下则沃衍,林麓鸟兽,于何不有。海怪鱼鳖,鼋鼍鲜鳄,珍怪异物,千种万类,不可胜纪……建安二十二年,迁州番禺。

按:所记述的是建安十五年至二十二年(210~217),步骘到南海郡的情况。所称“南海”,是三国吴之“南海郡”[参见“(三国吴)交州(谭其骧,1982b)”][61],郡治番禺,即今广州市;辖境以今广东省的阳山县—英德市—翁源县以南的东部为主,还含有今福建省的漳浦、诏安、东山三县地。“南海郡”的西南部正是珠三角一带,当时虽确有马来鳄(显然不仅仅指今广州市),却已不可能再有扬子鳄分布,因二者的生态环境有明显差异,分布区没有重叠。

明代“惠州府”,治今广东省惠州市,辖今新丰县、源城区、紫金县、龙川县、连平县、和平县、兴宁市、五华县、城区、陆丰市、海丰县、陆河县、惠州市、博罗县、惠东县等地(参见“广东省地势图”)[62],虽涉及今韶关、河源、梅州、汕尾、惠州五市地,但从地势看,有鳄分布的主要还是“惠州府”南部,即在珠江三角洲东侧(东江下游)的今惠州市一些地方。清代的“新会县”,亦即今广东省江门市所辖区之一,亦处珠江三角洲,但在西侧(西江下游)。不难看出,此二地恰在三国吴时的南海郡境内。珠江三角洲已是远离长江中下游的扬子鳄分布区的南部沿海地带,故此“鼍”似沿用古人对马来鳄的另一俗称。

(3)20世纪中期,广西出现残存的“鳄鱼”:在20世纪之前的历史时期,据文献记载,扬子鳄在西南与中南的分布西南界已然约处于四川省都江堰市(103.6°E,31.0°N)→茂县(103.8°E,31.6°N)→重庆市巫山县(109.8°E,31.0°N)→湖南省安化县(111.2°E,28.4°N)→平江县(113.5°E,28.7°N)一线(图3.31右上方玫瑰色线)。然而,在20世纪中期,广西鹿寨县又有“鳄鱼”记载。《鹿寨县志·生物资源》记述(鹿寨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6):(www.xing528.com)

1965年,鹿寨镇(鱼)[渔]民在洛清江捕获两条鳄鱼,每条约重10多kg,悬挂在河岸树让人参观,县人民委员会发现即派人前往抢救,然鳄鱼已死,被埋掉。

按:所称“鳄鱼”究竟是何种?笔者曾向鹿寨县史志办公室咨询,蒙李日芳同志回复:

很抱歉,让你失望了。

1.当年“鳄鱼”因没有得到专家认证,故不知是何种鳄鱼。

2.从当年至今再也没有发现,其实“鳄鱼”在境内存在。

鉴于此情况,笔者只能对现生23种鳄类(文榕生,2006)中我国历史上曾分布的湾鳄(Crocodylus porosus)、马来鳄(Tomistoma schlegelii)和扬子鳄三种试作推测:

①湾鳄(图3.32~图3.35),又名食人鳄、河口鳄、咸水鳄、入江鳄等,也有人称其“马来鳄”而造成混淆。湾鳄是现生鳄类中最巨大者,一般体躯5~6m,体重超过1 400kg;成熟期为12年,体长最长纪录为10m;体重最大者有1 600kg。湾鳄体长与体重逐年增长:刚出壳之雏鳄即长0.203~0.28m,1年后长至0.48~0.5m,3年长至1.156m,重5.2kg(黄祝坚,1995)。

图3.31 湘桂川滇间的扬子鳄与马来鳄状况图

图3.32 从水中上岸的湾鳄[63]

图3.33 跃立的湾鳄[64]

图3.34 湾鳄捕获猎物[65]

图3.35 初出壳的雏鳄吻部[66]

鹿寨“鳄鱼”显示的仅“约重10多kg”这一特点,是难与湾鳄、马来鳄、扬子鳄比较的,因为就是小型鳄种——扬子鳄成年前也经过这一状况[67],更何况湾鳄与马来鳄皆是大型鳄种。虽然野生湾鳄近年在香港还有发现并被捕获、取名“贝贝”(图3.36、图3.37)[68],虽然湾鳄是生息于热带亚热带的鳄种,但多种称谓基本上反映出其生态特点,尤其是“咸水鳄”说明其既栖息于咸水环境的大海、海湾,又在咸淡水交汇的河口地带活动,鹿寨这样距海或河口较远的内陆难有此物种分布。

图3.36 捕获的“贝贝”[69]

图3.37 重入水中的“贝贝”[70]

②马来鳄(图3.38~图3.41),也叫马来长吻鳄,虽略小于湾鳄,但也是大型鳄种之一。马来鳄“与其他鳄类最明显的区别,是它的第四枚下颌齿对着上颌的缺刻处,口闭合时,此齿显露在外。它的吻比较长,吻长超过吻基宽部的1.7~2.2倍,如此长的吻必然口裂大。加以它的牙齿尖锐强固,全身披着坚甲,就使它列入极为凶猛残暴的动物之内。它的咽与口腔间有鳄帆对着舌后端的横襞褶,当呼出的空气触动鳄帆时,会发出轰隆的吼声,有如远方传来的雷声,这就更增强了它的凶猛性”(文焕然等,1980)。

图3.38 俯视沙滩上的马来鳄[71]

图3.39 马来鳄细长的吻部[72]

图3.40 岸边绿茵上的马来鳄[73]

图3.41 幼年马来鳄强壮的尾部[74]

文献记载表明,历史上,马来鳄在我国的分布固然达到广西南部与东南部一带(文焕然等,1980),并形成南宁市(108.3°E,22.8°N)→横县(109.2°E,22.6°N)→玉林市(110.1°E,22.6°N)→梧州市(111.3°E,23.4°N)一条历史时期马来鳄分布西北界线(见图3.33右下角青绿色线),但其在广西的分布也仅延续到清初便不再见记载。

广西主要处于珠江流域的西江水系,鹿寨捕获的2条“鳄鱼”出自洛清江,洛清江发源于临桂县宛田瑶族乡东江村公所的横岭界,是西江干流红水河段支流柳江的支流,由北向南流,于鹿寨县江口圩汇入柳江。由此看来,鹿寨(109.7°E,24.4°N)“鳄鱼”既与广西历史上的马来鳄同处一水系,又相距较其他鳄种更近。然而,鹿寨“鳄鱼”毕竟只是孤证,且扬子鳄并非绝对与此毫无瓜葛(详见下文)。

③扬子鳄的分布与广西并非毫无渊源:上文提及在桂林市、田东县、都安瑶族自治县等地出土有扬子鳄遗存(见图3.31右下角绿色点)。历史上扬子鳄不仅广泛分布于长江(扬子江[75],而且其分布范围到20世纪已基本缩至长江中下游一带,尤其是地处湖南省双牌县国营阳明山林场境内的阳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近依然称“是野生动物的乐园,珍稀动物有白鹇、扬子鳄、野牛白蛇、石蛙、竹根鼠等”[76],虽然该地是否确有扬子鳄,是否野生种,都待进一步查证,但其位置处于湘桂边界,且距桂林不远,又存在2000多年来已形成的“通道”(见图3.31);位于广西兴安县境的灵渠(见图3.31)沟通起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灵渠连接的漓江恰与流经鹿寨的洛清江上游毗邻,鹿寨“鳄鱼”不无可能是由此通道来的扬子鳄。云南发现的疑似扬子鳄,也难断然排除鹿寨“鳄鱼”是此种类。

(4)20世纪末,疑似扬子鳄在云南的残存:20世纪末,云南省南部三市(州)的三县有鳄类(见图3.31左下角红点)记载。

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志·动物·爬行类》列举有“蛇(含各类)、蜥蜴穿山甲、山乌龟、水乌龟、鳖、水蛤蚧、旱蛤蚧、鳄等”(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1999),虽然存在个别物种归类不当(如“穿山甲”应是“兽类”),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鳄”的出现。

德宏州:《德宏州志:综合卷·动物·爬行类》记述(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志编纂委员会,1994):

鼍(池狐。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体长2m,头和躯干扁平,吻钝圆,尾侧扁而长,背部呈章绿色,有黄斑或黄条。常栖息于水边芦苇或竹林地带,掘穴而居。以鱼、蛙、蚁、鼠为食。肉可供药用,能驱淤、消积、杀虫。分布于盈江县那邦坝,数量极少)。

文山州:《麻栗坡县志·动物资源·爬行类》也列举有“蟒蛇、巨蜥、蛤蚧……墨蛇、蜥蜴、鳄鱼、水獭等”(云南省麻栗坡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00),也存在个别物种归类不当(如“水獭”应是“兽类”),但其中更明确出现“鳄鱼”。

如果说孟连记载的只是“鳄”,麻栗坡进一步明确为“鳄鱼”,那么德宏州的“鼍”基本上仅用于扬子鳄的称谓,并有更详细的形态、生态、用途及“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提法,准确无误地表明就是扬子鳄;况且还指出具体分布地在“盈江县那邦坝”,只是“数量极少”,处于极度濒危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