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孟连考古成果揭示新发现|马绍忠学术文选

孟连考古成果揭示新发现|马绍忠学术文选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傣语中,“孟”是地方,“连”是“寻找”,所以“孟连”就是“找到的地方”。但是,好景不长,由于被压迫的拉祜族人民近年不断地起义反抗,严重打击削弱了孟连土司的统治。解放前,孟连傣族社会由于不断受到拉祜族暴动的冲击和影响,封建领主制度处于风雨飘摇的解体过程中,地主经济已有较大的发展。但孟连土司1951年参加蒋残匪叛乱,后逃出境外,在景栋继续统治属于他管辖的那块地方。

孟连考古成果揭示新发现|马绍忠学术文选

1972年11月1日,我和思茅(今普洱市)军分区副政委刀国栋同志一道,乘坐军分区一辆北京吉普车,由思茅出发,开往孟连。当晚住景洪,拜访了召存信州长,次日到勐海县,前三天住勐满公社,第四天抵澜沧,住边防4团团部,11月5日到孟定。正好赶上参加孟连县复查阶级成分工作队集训,我和刀副政委应邀参加工作队领导小组,参与研究制订培训工作队的计划安排。培训工作于11月6日开始,至25日结束,历时20天。第一步学习中央关于“批林整风”的文件,其中主要学习毛主席致江青的信,并以这封信为武器狠批林彪的反革命罪行,联系实际揭露和批判林彪在边疆推行的“政治边防”反动方针,给边疆民族工作和边防工作造成的严重损害。应县委的要求,我帮助县委草拟了一份《路线教育宣传提纲》,以党内两条路线斗争为主线,联系我省地方实际,并综合大家提出的具体意见。写成后送给刀副政委审阅,他看了很满意,通知转发各县参考,并由我向工作队全体同志作了宣传。第二步学习中央划分农村阶级的政策,学习中工作队同志提出了许多疑难问题,我根据瑞丽试点的经验一一作了解答。第三步,部署入村工作。

地委和军分区党委十分重视这次由毛主席批示的阶级复查工作,从各单位抽调来一支庞大的工作队,共500多人。其中有思茅地区民族工作队、军分区工作队、勐腊县工作队、江城县工作队,边防4团抽调了一个建制营,还有一支医疗队参加。采取分工包干的办法,一个单位包一个公社。边防4团包干敌情复杂的腊垒公社,地直机关包干佤族聚居的富岩公社。工作队于11月26日~28日先后入村,受到了各族群众夹道欢迎。

我作为“自由人”,有时跟着刀副政委,有时单独行动。我到了勐马等公社,了解了全县的一些情况,参观了壮观的孟连土司衙门。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孟连土司的历史

孟连县在解放前(更确切地说是土改前)受孟连傣族土司统治,已有26代历史。根据传说和历史记载,孟连土司和傣族人民是从勐卯(瑞丽)迁来的。他们南迁的原因是明朝时期“三征麓川”,勐卯土司内部发生内讧,互相争权。土司的弟弟带着自己管辖的一批农奴离开勐卯,向南迁移,进入阿佤山,与佤族发生冲突,孟卯土司且战且走,来到了马散部落。为了找个立足点,他卑躬屈膝地去找马散部落王子,请求王子收留他们一行,愿意为王子效劳。王子看他十分英俊,而自己又没有儿子,只有个女儿,就招他为女婿。后来,就把该部落所辖的勐梭、富岩等地方划给这位女婿管辖。从此,孟卯土司在阿佤山站住了脚跟。由于傣族社会已进入封建领主制,生产力大大高于还处在原始社会的佤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较快,逐渐强大起来,征服了附近一些佤族地区。但该土司感到没有一块独立的地盘,管辖的地方太小,难以发展壮大。于是,就派出他的属下外出寻找土地,来到孟连坝子周围的山头上,发现这里有一个美丽的大坝子。他们不知道这个坝子是否适宜耕种和居住,就放出几头水牛下坝去试探一下,水牛回到山上满身糊着泥巴,牛角上粘有青苔。他们喜出望外,断定坝子里有水,可以开种水田,于是就驱赶着大批傣族农奴下坝来,边砍树边开垦水田种下稻谷,当年就获得了好收成。经过几年的努力,开垦出良田近万亩,傣族人民的生活好起来了。土司也举家迁来这里定居。因为这个大坝子是寻找到的,就起名为“孟连”。在傣语中,“孟”是地方,“连”是“寻找”,所以“孟连”就是“找到的地方”。

孟连土司利用佤族女婿这一特殊关系,经常拉拢利用佤族充当他的打手,不断扩张,开拓疆土,征服周围的拉祜族等其他民族。在他最强盛的时期,其疆域东至勐朗河,西至班桑,南至勐养,北至西盟,包括今孟连全县、澜沧县大部、西盟一部和缅甸景栋一部。在澜沧上允设有孟连土司的分支机构,叫“上允土千总”。(www.xing528.com)

但是,好景不长,由于被压迫的拉祜族人民近年不断地起义反抗,严重打击削弱了孟连土司的统治。该土司统治的地盘又逐年缩小。到解放前夕,该土司统治的范围还剩下孟连全境,澜沧的糯福、西盟的翁戛可和孟梭,缅甸景栋还有一部分。1949年,中共云南地下党领导的游击队(李晓村等同志率领)解放孟连。1950年由澜沧县临时人民政府派出工作人员到孟连建立勐马和孟连两个区公所,归澜沧县管辖。1951年上半年,李弥残匪窜入,两个区公所的工作人员全部壮烈牺牲。残匪盘踞孟连半年多。1951年下半年,残匪被我军击溃,残敌逃出境外,建立据点,继续与我为敌。边境对敌斗争十分尖锐复杂。

解放前,孟连傣族社会由于不断受到拉祜族暴动的冲击和影响,封建领主制度处于风雨飘摇的解体过程中,地主经济已有较大的发展。私有土地已占土地总面积50%以上,领主占有的土地(包括“份地”和私庄田)共占30%~40%,但领主的特权剥削仍然保持着。其中对佤族的剥削比较轻,对拉祜族的剥削比较重。有些拉祜族除受傣族土司剥削外,还要受佤族头人的剥削。

据说在历史上,傣族土司与佤族头人曾经有过一个协议:“凡是水淹到的地方是傣族的,凡是火烧到的地方(指刀耕火种)是佤族的。”这样,拉祜族就被排除在外,他们没有土地,要种地必须向佤族头人交税。

解放后,经过“和平协商土地改革”和“直接过渡”,废除封建领主制度和佤族头人的土地占有制度,各民族农民的土地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各民族上层人物作为统战对象得到了妥善安排。但孟连土司1951年参加蒋残匪叛乱,后逃出境外,在景栋继续统治属于他管辖的那块地方。他的妻子留在国内,领导机关安排她担任县政协常委,多年来她的表现基本是好的。但“文革”中受到冲击,引起她的不满和恐惧。1970年一个下大雨的夜晚,境外派人来接她,她偷偷地来到县城边的南垒河大桥下,坐上一只竹筏子,顺河漂流而下,逃出境外,结束了孟连土司的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