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徒步进沧源:马绍忠学术文选中的壮丽行程

徒步进沧源:马绍忠学术文选中的壮丽行程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等了几天,经地委研究决定,派我到沧源县工作。由勐省至勐董的公路正在修筑,尚未通车,我必须徒步走进阿佤山。正在失望之际,碰上了中共沧源县委会的赵新民同志,他带我去找县粮食局驻勐省转运站的老张同志,张同志答应替我找马帮,他说有两支马帮要进沧源,一支是贺南佤族马帮,一支是内地来的汉族马帮。

徒步进沧源:马绍忠学术文选中的壮丽行程

1958年,党组织作出知识分子干部下放锻炼的决定。其中,17级以上干部下放到基层,17级以下干部下放农村农场劳动。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选择一个较艰苦的地方。主动申请到临沧地区边疆县,我给临沧地委书记张振军同志写了一封信,希望到他们那里,振军同志向边委提出,边委立即同意。三月申请,四月成行。

4月28日,我带着行李,乘坐昆明至临沧的客车,30日抵临沧,到地委报到。等了几天,经地委研究决定,派我到沧源县工作。5月6日,我又坐上临沧至耿马的班车,到勐省站下车。由勐省至勐董的公路正在修筑,尚未通车,我必须徒步走进阿佤山。

当晚,我寄宿在勐省邮电所,次日晨去找马帮,主要是为了驮运行李和找个向导。我的行李虽然简单也有两件,一件是衣服被盖,一件是装满书籍和食品的帆布箱子,足有30多公斤,要自己背着走90多里的山路实在太困难,更大的困难是第一次进佤山,不识路径,需要有个向导,而马帮就成了我唯一可以依靠的向导和交通工具。但因人生地不熟,转了半天还找不到马帮。正在失望之际,碰上了中共沧源县委会的赵新民同志,他带我去找县粮食局驻勐省转运站的老张同志,张同志答应替我找马帮,他说有两支马帮要进沧源,一支是贺南佤族马帮,一支是内地来的汉族马帮。考虑到我初进佤山,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跟汉族马帮要方便一些,于是决定选择汉族马帮。当天下午从“十五段”(修公路的办事机构)出发,跨过新修的勐省大桥,踏上佤山土地,沿着修筑在山坡上的公路走了十几公里,下午7时来到另一个“公路段”附近停下来,马帮要在野外过夜。几位马锅头把几十个马驮子并排起来,钻进马驮子下面睡觉。我怎么办呢?进入佤山的第一个夜晚就得一个人在野外过夜,实在太可怕了,真是难以想象。我冷静观察了一下周围的环境,发现不远处的佤族耕地里有许多被抛弃在地里已经晒干的玉米秆,我把这些散乱的玉米秆收集起来扎成一捆一捆的,再搭成个窝棚,很像一间小屋,睡在里面很舒服,也很暖和。但一个人孤零零地睡在离马帮百米外的地方,怎么也睡不着,整夜提心吊胆:一怕佤族来砍头;二怕敌人来袭击;三怕猛兽来把我吃掉。也许我是多虑了,一夜平安无事。早晨起来,昏头昏脑地跟着马帮走了许多山区羊肠小道,中午在糯良村附近一片草地上休息,吃中午饭。我从马锅头的铜锣锅里打了一口缸白米饭,吃点自己带的咸菜也就解决了。中午休息了很长时间,一方面是为了放牧,让马儿吃青草,另一方面是为了避开中午灼热的阳光。一直到太阳偏西,气温下降,再继续前进。穿过一片原始森林和热带雨林,跨过一条山箐,我身上的汗水出了一身又一身。这段路很难走,坡坡坎坎比较多,路上有些滚动的碎石,走起来很伤脚,一直走到天黑才算到达沧源县城所在地勐董坝。马帮在距勐董镇两公里外就停下来了,这里有个马帮转运站。我也疲乏得走不动了,只好就地休息,胡乱吃点东西填饱肚子,打开自己的行李,在一间空房子里倒头就睡。我十分感谢可敬可爱的马帮把我安全地带到了阿佤山,一路艰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www.xing528.com)

一觉醒来,已经是5月8日早上,疲劳勉强恢复,收拾行装,准备到县委去报到。但沉重的行李不好办,我向一位扫地的老大爷打听能否找个挑夫来帮忙。他奇怪地看着我说:“找个挑夫?你别做梦了,这里的少数民族是不会给别人当挑夫的。”我明白了,二话没说自己找根木棒来,挑上行李艰难地一步步向前移动,艰苦跋涉3公里多,终于在勐董镇最南端找到了县委机关。这里是用茅草泥土建成的一院平房,我住在其中一小间,既是办公室,又是卧室。次日,公安边防7团政委兼沧源县委书记赵延俊同志接见了我,他说县委办公室主任张盘铭同志因害肺病离职治病去了,由我代理他的工作。临时借调来的黄朝立同志(公安局秘书)向我介绍并移交工作。移交的东西也很简单,就是几个档案柜(借存的是国家机密档案)、一部电话机、一张办公桌和一盏煤油灯。我最感兴趣的是这盏煤油灯,虽然很旧,但灯光明亮,不亚于一个40瓦的电灯泡,火苗稳定,风吹不动摇,煤油燃烧完全,没有煤烟,还省油。它的底座是个大圆盒,可盛1公斤油,摆在桌上非常稳固。它是我的好伙伴,陪伴着我度过了在佤山工作的几百个夜晚,照亮了我的前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