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人对朱鹮的认识及其生态

古人对朱鹮的认识及其生态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朱鹭”即今朱鹮。“朱鹭合沓飞翔而来舞”,表明在广阔的楚地,朱鹮常见。据颜师古的诠释,旋目即朱鹮。南北朝时期,王僧儒、裴宪伯、陈后主、张正见、苏子卿等人的乐府诗中,皆有以《朱鹭》为题的诗句。朱鹮能够栖息在宫廷内,乃常见水禽。其中不仅有对朱鹮形态、生态的描述,而且还提及“避人引子入深堑”与“谁知豪家网尔躯”等人为捕捉的危机。(汉)扬雄《扬子法言》根据朱鹮善于绕飞的习性,称之为“翾翾”。

古人对朱鹮的认识及其生态

朱鹮又名朱鹭、旋目、红鹤、鹮、(xuán)目、翾翾、鹮鹭、红鹭、红鸭儿、红牙、红鹅鹳、灰鹤、灰鹅、日本凤头鹳、鹮朱鹭、鹄等。我国古人早就注意到这一物种。春秋时期的师旷《禽经》中就有“朱鹭不吞鲤[22]”的描述。“朱鹭”即今朱鹮。

春秋战国异辞·楚》记述:

楚成王时,有朱鹭合沓飞翔,复有赤色者。旧鼓吹音乐《朱鹭曲》,是也《艺文类聚》。

按:楚成王,芈姓,熊氏,名恽,楚文王之子,是春秋时期楚国23代国君(公元前671~前626),在位45年。楚国最早兴起于丹江流域的今河南淅川一带,其全盛时的最大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北、湖南、浙江、上海、江苏、江西、重庆、贵州、山东、广东部分地方。这一地域历史上基本上是朱鹮分布区,楚人以朱鹮之祥瑞而作《朱鹭曲》并非无中生有,后世更有所发挥[23]

尔雅·释鸟疏》记述:

楚威王时,有朱鹭合沓飞翔而来舞。则复有赤者,旧鼓吹《朱鹭曲》,是也。

按:楚威王是楚国39代国君(公元前339~前329),是楚国最兴旺的“宣威盛世”后期。“朱鹭合沓飞翔而来舞”,表明在广阔的楚地,朱鹮常见。

汉书·司马相如传上》记载:“交精旋目,烦鹜庸渠。”颜师古注:“今荆郢间有水鸟,大于鹭而短尾,其色红白,深目,目旁毛皆长而旋,此其旋目乎?”据颜师古的诠释,旋目即朱鹮。(南朝梁)编辑的《文选·上林赋》也采用“旋目”。

南北朝时期,王僧儒、裴宪伯、陈后主、张正见、苏子卿等人的乐府诗中,皆有以《朱鹭》为题的诗句。(南朝齐梁)裴宪伯《朱鹭》道:

秋来惧寒劲,岁寒畏冰坚。

群飞向葭下,奋羽欲南迁。

暂戏龙池侧,时住凤楼前。

所叹恩光歇,不得久联翩。

按:此诗句主要描述朱鹮的生态环境,朱鹮还是畏惧冰雪严寒的,低温无疑将影响它们获取食物,故“奋羽欲南迁”。从“群飞向葭下”,说明数量多;“葭”,指芦苇,生长禾本科植物湿地正是朱鹮的主要觅食地之一。朱鹮能够栖息在宫廷内,乃常见水禽。(www.xing528.com)

唐代,虞世南宋之问、张籍、顾况、温庭筠、皮日休、陆龟蒙、杨衡、李德裕名士都写过有关朱鹭的诗句。其中的张籍《乐府·朱鹭》:

翩翩兮朱鹭,来泛春塘栖绿树。

羽毛如剪色如染,远飞欲下双翅敛。

避人引子入深堑,动处水纹开滟滟。

谁知豪家网尔躯,不如饮啄江海隅。

按:张籍游历秦岭,目睹朱鹮身姿华彩有感而作咏物诗。其中不仅有对朱鹮形态、生态的描述,而且还提及“避人引子入深堑”与“谁知豪家网尔躯”等人为捕捉的危机。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述:

汪颖曰:似鹭而头无丝脚黄色者,俗名白鹤子。又有红鹤相类,色红。《禽经》所谓朱鹭是也。

按:可见“红鹤”之名,早在明代汪颖的《食物本草》就出现了。

(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与(唐)司马贞《史记索引》等皆用“(xuán)目”作为朱鹮的称谓,这与颜师古诠释相仿。

(汉)扬雄扬子法言》根据朱鹮善于绕飞的习性,称之为“翾翾”(xuán xuán)。

由于朱鹮的体形与鹤、鹭、鹳、鸭、鹅等涉禽、游禽相似,而其面部、脚赤红色,羽色微红,故又被称为红鹤、红鹭、朱鹭、鹮朱鹭、红鸭儿、红牙(“红鸭儿”谐音)、红鹅鹳、鹄等;又由于朱鹮雌鸟在繁殖期身着灰色婚羽,又获得有灰鹤、灰鹅之称;另由于朱鹮的后颈部下垂的冠羽,颈部下垂羽冠,耸立时鲜艳夺目,得到凤头鹳、日本凤头鹳等名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