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内蒙古蒙古族婚礼导览与实例》

《内蒙古蒙古族婚礼导览与实例》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蒙古族婚礼,以其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其中具有特色的“鄂尔多斯婚礼”早在2006年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鄂尔多斯蒙古族婚礼素来以隆重的礼节、独具特色的仪式、热烈的气氛、生动优美的祝词闻名于世。开婚仪式上由双方的父母商定举行婚礼的良辰吉日。至此婚礼方告结束。鄂尔多斯婚礼一般要进行三天三夜,婚礼中充分体现了蒙古族浓郁的礼俗和民间艺术,是鄂尔多斯民俗风情的典范。

《内蒙古蒙古族婚礼导览与实例》

蒙古族婚礼是蒙古族综合文化的结晶,也是蒙古族生活民俗的集合体现。蒙古族在我国分布较为广泛,区域间文化差异明显,因而其婚礼也各有特色,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河北省、青海省都有集中分布,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贵州、北京和云南等地。各地婚礼可谓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在不断同当地各民族人民的交往交流中发展变化与传承。蒙古族婚礼,以其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其中具有特色的“鄂尔多斯婚礼”早在2006年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面以“鄂尔多斯婚礼”为例进行介绍。

鄂尔多斯蒙古族婚礼素来以隆重的礼节、独具特色的仪式、热烈的气氛、生动优美的祝词闻名于世。婚礼前的序曲是“定亲”和“开婚”。青年男女经过双方父母说媒定亲之后,姑娘就要等待分辫出嫁,就是把前额上的头发分梳出六条小辫子归拢到后面的大辫子上作为标志,表示姑娘已经订婚待嫁了。开婚仪式上由双方的父母商定举行婚礼的良辰吉日。然后双方分别邀请各自的亲朋好友参加仪式。

鄂尔多斯婚礼的全过程大体包括乘马娶亲、闭门迎婿、献羊祝酒、求名问庚、女嫁晚宴、新娘上马、迎新拜灶、放夜送客等八个主要部分。

举行婚礼的日子到来了,接到邀请的亲朋好友身着艳丽的服装,带着礼物纷纷来到新郎家中,提前举行庆祝仪式,载歌载舞。在黄昏日落时分,萨德格(娶亲的人,一般由大宾、伴郎、祝颂人、新郎等组成)和客人们来到门前的禄马风旗(天马旗)下,拜祭先祖成吉思汗,祝颂人高颂《弓箭赞》和《骏马赞》,新郎把一瓶酒藏在马鞍或马尾、马鬃中。然后背好弓箭(防止野兽、防止抢亲),萨德格一行人就连夜出发策马奔向新娘家。途中还要举行祭祀天地等诸神的仪式。

迎亲的队伍来到新娘家时,萨德格一行沿着女方家燃烧的旺火顺时针绕宅院一周后,祝颂人在马上手捧哈达向门前东边的灶台高颂《图勒嘎赞》《骏马赞》等。新娘家的人接受了哈达,萨德格下马品尝奶食和圣饼,互致问候后走向迎宾大厅。这时伴娘们忙着从新郎的马上搜寻那一小瓶酒,如果找不到就要被笑话

萨德格来到客厅门前,主宾和其他人径直被迎进屋内,而新郎和祝颂人却被女方的祝颂人和伴娘们挡在了门外。于是双方展开一场精彩的斗智的问答,双方都极尽巧妙地询问对方情况,并不失时机地展示各自的风采,最后才允许男方家进门。萨德格请女方的客人全部入席,摆上全羊后,男方祝颂人再斟酒高颂《献羊祝酒词》,新郎向女方客人一一行礼敬酒。男方祝颂人端出带给新娘的衣服、首饰,请新娘的父母和宾客过目。女方的主婚人尝过全羊后,伴娘收拾好衣物,新娘家的酒席正式开始。

在欢歌笑语中,男方祝颂人带领新郎向女方的嫂子高颂求名问庚的祝词。根据鄂尔多斯传统,姑娘在出嫁时都要取一个新的名字,并在宴席上公开宣布。女方的嫂子故意避而不答,反而提出许多问题要男方的祝颂人回答,于是新一轮妙趣横生的舌战再次展开。经过一番斗智之后,女方的大嫂才说出了新娘的新名字,并代表新娘与新郎交换哈达。

夜深时分,宴会再次掀起高潮,新郎必须按照一定的次序一一给宾客敬酒,新娘家的主要宾客在接受敬酒时也要向新郎赠送衣服、佩饰等礼品。就在人们痛饮狂欢之际,男方祝颂人带领新郎来到“小辈房”会见新娘。在新娘的房间里,伴娘们端上来一个半生不熟的羊脖骨,请新郎用手掰开,用以试探新郎的智慧和力量,聪明的新郎用手掰一掰就会发现羊脖骨里暗藏的玄机——一根红柳根或铁棍,然后将它取出,把羊脖骨掰断。这时候如果伴娘们仍然没有找到新郎马身上藏着的小酒瓶,男方祝颂人就会再取笑她们一番,然后和新郎再次回到宴饮大厅。

这时新娘的房间里又会出现另一种景象,那些平素和新娘要好的姑娘们看到新娘启程的时间快要到了,就纷纷把自己的绸腰带解下来连在一起,从新娘的一个袖口里穿进去经过后背从另一个袖口里拉出来,然后用同样的方法把自己也一个一个连接在一起,痛哭流涕、难舍难分进行“阻嫁”。几经家人劝阻,才能把她们分开。婚事总管宣布“装新”,这时有一对德高望重、儿孙满堂的老夫妇(或由新娘的母亲)作为“绾头爹娘”过来,老额吉唱道“乌黑闪亮的发辫啊,好似蛟龙卧在肩。秋波粼粼的双眼啊,像是明澈见底的清泉。我们可爱的姑娘啊,你的命运在遥远的天边。”边说边解开新娘的发辫,为她梳理头发,然后戴上头饰,表示她的姑娘时代已经结束,少妇时代从此开始。

在女方家通宵达旦的欢乐之后,次日凌晨,迎亲的队伍就要接上新娘启程了,人们簇拥着头戴红纱的新娘上马,新娘的嫂子牵着马,大队人马绕着宅院或蒙古包一周,缓缓启程。人们唱起送亲歌和出嫁歌,送亲的队伍一同前往。(www.xing528.com)

娶亲的队伍行驶在路途中,碰到了新郎家在野外迎候的人群。祝颂人迎上前去高诵《迎新词》,迎亲的人们向送亲的宾客一一敬酒。萨德格趁众人喝酒之际,飞奔回男方家中报信,然后偕同男方家的父母到门前迎候新娘和送亲的队伍。新娘到达之后,新娘的嫂子把马引到新郎家的两堆旺火前,把缰绳结成一个环扔向火堆的另一面,新郎把马鞭子套入环中,牵着新娘从火堆中间走过。这意味着爱情的忠贞,并接受了火的洗礼,也寓意着将来的日子红红火火。

新娘进门后,首先要拜灶神,祝颂人为她高诵《祭灶词》。然后向婆婆、主婚人等行礼,婆婆等人一一向新娘赠送礼品。这时客厅里的送亲宾客在喝过茶以后,向男方家献上全羊。新郎家的婚宴又在歌声中开始了。新人三番向众宾客敬酒,人们弹起三弦,拉响四胡,载歌载舞,饱醉讴歌,通宵达旦,彻夜狂欢,称之为“放夜”。

第二天早晨,新娘必须早早起床,倒掉炉灰烧水。婆婆要授给新娘一把勺子,新娘叩谢,婆婆再赏给新娘一块羊胸叉骨以示疼爱之意。当天送客仪式在门前举行,男女方宾客呈环形而坐(男方宾客在东,女方宾客在西),中间摆放着各色礼品,总管致《送客词》,然后摆上羊背子、全羊汤面条,为宾客饯行。至此婚礼方告结束。在婚后还有“回门”等习俗。

鄂尔多斯婚礼一般要进行三天三夜,婚礼中充分体现了蒙古族浓郁的礼俗和民间艺术,是鄂尔多斯民俗风情的典范。随着时代的进步,鄂尔多斯婚礼已经有所简化和改进,为保留这一文化瑰宝,鄂尔多斯众多民间艺人几经努力,发掘整理并不断推陈出新,把这一婚礼形式搬上舞台,这就是著名的歌舞剧《鄂尔多斯婚礼》。

《鄂尔多斯婚礼》是蒙古族婚礼的典型代表,有机地结合了蒙古族的宗教文化、礼仪文化、祝颂文化、传统的艺术、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和独特的马背文化等,经现代艺术设计后的舞台剧,更是将以上内容浓缩于一体,是内蒙古优秀的地方特色演艺节目之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链接

蒙古族婚礼之鄂尔多斯婚礼

蒙古族四胡音乐

鄂尔多斯天马旗祭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