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歌舞:从《东方红》走向《复兴之路》

中华歌舞:从《东方红》走向《复兴之路》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歌舞史诗可以称得上是红色中国城市乐舞的一大特色。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国都市的核心命题就是“计划”,有一句中国特色的术语最能说明这个问题——“集中力量办大事”。

中华歌舞:从《东方红》走向《复兴之路》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的这一经典论断,是对社会主义歌舞文化发展的最好诠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宣告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开始扎根生长,随着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形态最终确立其在新中国经济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在公有制经济基础的支持下,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指引下,一种完全不同于原有歌舞艺术形式的社会主义歌舞文化开始蓬勃发展。其中最具标志意义的就是三部大型歌舞史诗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和《复兴之路》,它们都创作于新中国的重要历史时期。

歌舞史诗可以称得上是红色中国城市乐舞的一大特色。为什么说红色歌舞史诗一定属于城市,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在进入民主国家以后,城市是政治形态的统治中心。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工人阶级正是市民阶层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歌舞史诗不同于一般的革命宣传歌舞。歌舞史诗所要表现的内容异常复杂,甚至于要跨越数个时间维度,更不要说舞台背后复杂精密的道具设备和严谨有序的人员组织。这一切只有在生产元素高度集中的城市才有可能实现。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国都市的核心命题就是“计划”,有一句中国特色的术语最能说明这个问题——“集中力量办大事”。无论是一个个工业基地的拔地而起,还是金银滩上升起的蘑菇云,都是这种计划式城市体制的产物。同样,社会政权要取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除了在经济领域狠下功夫外,在“软实力”方向上也要拿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巨作,在这样的背景下,红色歌舞史诗应运而生。(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