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寻永康村落的起源故事-半月沉江

探寻永康村落的起源故事-半月沉江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半月沉江,宜其秋也!”据说,当年这里并不叫半月沉江,而称为粮仓。半月沉江从此凋零,大部分应姓族人在无奈之下选择回归芝英生活。同治二年,驻永太平军撤离永康,有两三户胆大的重新返回了半月沉江,选择在半月山的西边安家落户。到如今,通过几次土地变革和与邻近自然村的分分合合,半月沉江也不过就17户、45人,耕地面积20亩的光景了。

探寻永康村落的起源故事-半月沉江

南宋状元陈亮在《永康地景赋》中写道:“观夫柳墅风和,梅墩日暖,宜其春也;深河浴鹭,莲塘浮鸥,宜其夏也;桂溪横渡,半月沉江,宜其秋也;大衣楚楚,上裘翩翩,宜其冬也。”

“半月沉江,宜其秋也!”陈亮状元的这句诗句,像一幅静物素描让人遐想:一江秋水静谧如蓝,月如钩直挂柳梢头,沃土、丰收、静美、旖旎、阑珊……

隶属于芝英镇柿后的半月沉江并不大,现仅存七八幢新旧民居,村民都属应姓,祖上从大田(现芝英)析居。

芝英作为南宗应姓的名门望族,他们效仿当时的大慈善家范仲淹,积极办义庄、兴义学、置义田,解人之难,使之安居乐业或受良好教育。“大宗义会”,每月对应氏后代鳏寡孤独及残疾不能谋生的人发给一定的口粮。距它不远的希范公祠也有类似的善举,在这里,对死后无力安葬的应氏后人给予棺材及安葬帮助。善举的资金和物资均来自各宗祠捐赠,“希范”的意义是希望子孙后代都能像范仲淹一样,人人做好事。

官田(芝英旧称)族人合力在公婆岩下华溪江畔买下了百来亩义田,从族人里挑拣了一批身强力壮的壮汉到这里边习武边耕种,在这里建粮仓,安营扎寨。据说,半月山上有一个小小的议事厅,议事厅内摆满了刀、棍、剑、戟等,这些人晨练武功,随后往田间劳作,晚上在古道边巡防,防备响马洗劫芝英。为了生活生产的便利,这群人携家带口,在这里定居下来,繁衍生息。

据说,当年这里并不叫半月沉江,而称为粮仓。因为粮仓建在一座形似半月弯的山上,山前有一口大水塘,春末夏初季节,房屋田地经常遭受洪涝灾害,会淹没半块半月山,一泡就达半月之久,芝英的族人不乏文人雅士,见此光景,后来就称为半月沉江了。

早前的半月沉江,土壤肥沃,村庄前溪后溪环绕,秋收时节一派丰收景象。东阳至永康的官道打从村东过,上抵义乌、东阳、磐安、千祥、南马,下抵永康、武义,周边方岩、芝英、古山等纷纷以货物通商,方岩香客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农耕社会的日杂、布草、生资等等,一应俱有,皆从村西官道通行,村民种粮、打鱼,在官道上做点小买卖,村民过着富足的小生活。(www.xing528.com)

到了咸丰年间(1851~1861年),太平军老百姓口中的长毛)李仁寿部占领永康,各乡民团拼命顽守,太平军时进时退。太平军数万人在萧大富的率领下,占领县城,派出魏天福打芝英,在战乱中民不聊生。在太平军打芝英期间,探知太平军有粮草,打算从半月沉江经过,半月沉江作为芝英大族的应姓子民,谋划了一场劫太平军粮草的义举。

是夜,月黑风高。村里把练把子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全村的成年男丁倾巢而出,并成功劫得粮草。可太平军岂肯善罢甘休?当夜就调遣兵力,准备围剿半月沉江,听到风声的半月沉江村民连夜携粮和细软避风头,等太平军赶到半月沉江时,村民皆已人去楼空,只剩下几只狂吠的狗。见此光景,太平军一把大火把半月沉江烧了个精光。

半月沉江从此凋零,大部分应姓族人在无奈之下选择回归芝英生活。同治二年,驻永太平军撤离永康,有两三户胆大的重新返回了半月沉江,选择在半月山的西边安家落户。到如今,通过几次土地变革和与邻近自然村的分分合合,半月沉江也不过就17户、45人,耕地面积20亩的光景了。

现如今半月山已经失了弯,山前的水塘也枯了眼,古道亦已无踪!一切都在荒芜,都在整合,不仅半月沉江,也包括更多的时空。

(陈春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