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巴丹吉林:中国驼乡最美小镇

巴丹吉林:中国驼乡最美小镇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蔡忠原阿拉善右旗素有“驼乡”美誉,而巴丹吉林镇就是驼乡最美的小镇。我站在巴丹吉林小镇中国第一座骆驼文化主题博物馆前,仰望夕阳下暖暖的双峰驼雕塑,心里是敬畏,是远古的思绪。就像许多著名的小镇一样,安静地坐落在蓝色的寰球。小镇虽小,但纵横四射的街▲▼巴丹吉林镇 张有里摄马莲花 李和善摄马鞍广场 张有里摄道荡漾着浓浓的蒙古民族气息。

巴丹吉林:中国驼乡最美小镇

蔡忠原

阿拉善右旗素有“驼乡”美誉,而巴丹吉林镇就是驼乡最美的小镇。

我站在巴丹吉林小镇中国第一座骆驼文化主题博物馆前,仰望夕阳下暖暖的双峰驼雕塑,心里是敬畏,是远古的思绪。 自汉代开辟丝绸之路以后,丝绸之路就与悠扬脆响的声声驼铃结缘,一群群骆驼从江南背驮丝绸、茶叶瓷器,趟过黄河,越过秦岭,横穿漫漫戈壁,走过沙漠瀚海,把中华文明洒遍西域。骆驼成为丝绸之路交流物资、沟通文化、融合民族的功臣,是活的化石,是历史记忆的最好传承者。我走进世界上第二座骆驼文化主题博物馆,心是虔诚的,情绪是激动的。以前,我浅薄地以为这个沙漠腹地怎么能有文化?这个荒漠之地怎么能有历史?走进驼文化主题博物馆,我狭隘的思想透进了无数缕阳光,让我的内心为之震撼。古丝绸之路与之紧紧相连,中国历史与之紧紧相连,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与之紧紧相连……玛瑙石、岩画、沙画、皮画、摄影书法、绘画、诗词等实物作品,都在讲述历史的荣耀和辉煌。站在博物馆里,我渺小得到了尘埃里,心里却充满喜悦。

巴丹吉林镇,原为额肯呼都格,是蒙古语叫法,意为上井子或第一个井。因了美丽的巴丹吉林沙漠,额肯呼都格如今也华丽转身,唱起旅游发展之路瑰丽的歌,首先从称呼上做了改变,成为全新的巴丹吉林镇。

巴丹吉林镇,真的很小,小到在偌大的中国版图上找不到坐标,只能看见茫茫沙海。就像许多著名的小镇一样,安静地坐落在蓝色的寰球。

自由行走在这个具有西部异域风情的小镇,我浮躁的心灵瞬间被净化,仿佛走进了蒙古族的城市。西部是缺乏绿色的,可是在我的眼前,却是大片大片的绿,五彩斑斓的花诱惑着我的视线。中央广场,到处洋溢着春夏之交的景致,苏鲁锭风格的庭阁,远远在就绿树成荫中亭亭玉立,像一对夫妻并肩坐落在曲径通幽的绿树之间;古铜色的雕塑再现着丝绸之路上赶驼商人来到这里,拜见当地王爷的情景;紫色的马莲花在微风中摇曳,招手欢迎八方宾客。不远处,传来悠扬、浑厚的马头琴声,穿过树林,飘过蓝天白云下的小路,忽近忽远,飘忽不定;时不时传来由远及近的呼麦,仿佛置身在茫茫大草原,安心地躺在额吉的怀中沉睡。原来,在这个粗犷的小镇,广场舞大妈晨练的音乐也是如此具有地方特色;一副韵动的马鞍,坐落在广场中心,那是小镇欢聚的运动场,我无法想象,在这样的体育场要是跳起节日的欢歌,那是怎么样的奔放、 自由、豪迈!

小镇虽小,但纵横四射的街(www.xing528.com)

▲▼巴丹吉林镇 张有里摄

马莲花 李和善摄

马鞍广场 张有里摄

道荡漾着浓浓的蒙古民族气息。托起街灯的骨架,似大漠弯刀,似祥云升腾,似袅袅燃烧的篝火;祥云图案装饰的楼群,一排排错落有致,战马般矗立在街的两侧,穿着蒙式服饰的男女老少平和地穿街走巷,走进自己温暖的小家。战马、弯刀、马头琴、皮囊水壶、骏马,蕴含着浓郁民族底蕴的图案镶嵌在楼群中。曾经扬鞭催马、豪饮放歌、 自由奔放的游牧民族,离开故土,离开草原,现在为了碧水蓝天,生活在小镇的怀中。清晨,他们开着越野车,或驾着摩托车, 自由地行进在祖先生生不息的土地上,放逐着珍珠一样散落在梭梭柴碱之间的羊群,看守着一群群骆驼。夕阳西下,在落日余晖下,捡挖着上天赐予的玛瑙、锁阳、苁蓉、沙米、实心沙葱……

我的脚步不再轻盈,我想醉卧在街心公园,沉醉在自由的蓝天之下;我的脚步不能再往前行,小镇,你非要把我的心留在这里吗?让时间慢一些,让我再轻轻抚摸七彩斑斓的玛瑙点缀的布袋雕塑,看看骑在“羊骨码”滑梯上灿烂欢笑着的孩子,仰望“大力士背母”的传奇故事,像饿狼般盯着如蛇一样的苁蓉和像男性阳具一样的锁阳。

我不想走,其实,我想留下来!我要去聆听最原始的呼麦、最浑厚的说唱,欣赏最妙曼的安代舞、最接地气的摔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