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安逸的小镇,醉美巴丹吉林

安逸的小镇,醉美巴丹吉林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阿拉善右旗,只是内蒙古西部、阿拉善盟中部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旗。说它小,是因为这个仅有2万多人口的县域,充其量也就是一个镇子的规模。但它小而精,特别耐看,特别宁静,特别安逸。信步阿右旗巴丹吉林镇的大街小巷,倾听清风与草木的交谈,心中安宁、静谧,近乎能够听得到草木生长拔节的声响。“驼乡”的形成是有原因的。

安逸的小镇,醉美巴丹吉林

秦汉

早就知道内蒙古有个阿拉善,但并不了解阿拉善还有左旗、右旗之分。阿拉善右旗,只是内蒙古西部、阿拉善盟中部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旗。说它小,是因为这个仅有2万多人口的县域,充其量也就是一个镇子的规模。但它小而精,特别耐看,特别宁静,特别安逸。人们见了面总要停下来相互打声招呼,聊聊天,彼此感到亲切,就像亲人一样。

“阿右旗”是当地汉族群众对故乡的简称,“简化”本是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形象或意念的大致轮廓与内在精髓的构思方式。聪明的当地人把这种简化方式应运到了生活中,“阿右旗”之称,听起来亲切、自然、顺口。

信步阿右旗巴丹吉林镇的大街小巷,倾听清风与草木的交谈,心中安宁、静谧,近乎能够听得到草木生长拔节的声响。

街道上行人稀少,从来不会堵车,街边建筑呈现浓郁的蒙元特色,直观而清晰地表明地域符号。广场里规划有序的园林绿地,多以马莲草和麦苗孕育绿色的希冀。倾听她匀净的呼吸,品味她优雅的风格,感觉她厚实的文化,享受她恬静的生活,感受一条条干净的小街、一个个美丽的院舍带来的心情愉悦,看一家一户生活在缤纷花草的簇拥和环抱之中,不知不觉就喜欢上了这座小镇。

与中国很多旅游城市一样,地广人稀的阿右旗不仅是一片古老的戈壁沙漠,而且还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从新石器时代起,这里就是人类艺术的发源地。史料记载,春秋之前这里为氏族和氏族部落的居住地,后来,羌、月氏、鲜卑、匈奴、柔然、突厥、回纥、吐蕃、鞑靼、党项、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走马灯似的先后在此生息繁衍,并在不断冲突和融合中创造了精彩纷呈、独具特色的文明史诗,留下了大量极其珍贵的巴丹吉林岩画群、烽燧等历史遗迹古今传奇,故事里蕴藏着昨日风霜与辉煌。攀登看似不高却又让人气喘吁吁的曼德拉山脉,一停一走之间竟有些恍惚。石块嶙峋,芳草萋萋,烂漫骄阳像山峦的风景一样奇异,山间点缀的丰饶而星罗棋布的岩画,犹如一座布局巧妙的天然博物馆。

这里有远古时代美女留下的手印,有麋鹿、马、牛、羊等动物以及狩猎、放牧、交战、村落、帐篷、男女交媾、舞蹈、巫师、图腾崇拜等抽象、简洁、古朴、凝练的岩画。据不完全统计,在18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分布着从远古到明清跨度约6000年漫长岁月中古代先民创作的4200多幅各类岩画和符号,向世人传达出远古以来当地的自然环境、经济活动、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古人的审美情趣,充分体现了人类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民族史、畜牧史、美术史提供了极其宝贵的佐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要不是亲眼看见那些摄人魂魄的岩画,仅就地理环境而言,很难把这个区域与世界岩画瑰宝联系在一起,然而这个格局却又是不争的事实。

曼德拉岩画刘樱摄

在一个人类群星璀璨的奢侈的时代,拜谒这些惊艳的远古岩画,凝神静观,我的思绪飘飞,很难想象出它当年的面貌,那些隐藏在岩画背后的细节和用心,让人灵魂为之震撼。因为在我看来,支撑它的不仅仅是历史,而是那些断壁残垣的尊严,尽管岩画凿刻的年代早已被淹没在疯长的牧草和长串的黄色风铃草之下。

促使我踏足这个千里之外小地方的,正是远古遗留下来的岩画。说实话,我不是一个喜欢热闹的人,长期以来,我心无旁骛,远离世俗,喜欢安静地读书和写作。受一位好友邀约,看了曼德拉岩画,便感觉被匆匆的日常甩在身后的灵魂突然回归,回归本源的心境,追寻历史的足迹,咀嚼古人留下的这部神秘“天书”。

如今的阿右旗依然像一颗坚韧的种子,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生不息,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城镇生活气息十足的一面,这里鳞次栉比地布满了各色小商店和特色餐馆,商店里花花绿绿的服装、小首饰、 日常用品、小家电,应有尽有。当地人懂生活,有情趣。市场里随处可见摊位上出售的沙漠奇石和色彩斑斓的玛瑙,令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给我的感觉是,万物无须抵御时间的腐蚀,相反,岁月不老,万物依旧在历史的长河中延伸着人们的记忆和想象。

阿右旗境内主要生活着和硕特部、喀尔喀部的蒙古族人和甘肃民勤来的汉族人,这里的各族居民淳朴热情,和睦相处,几乎所有的民勤人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十分真挚地告诉你,他们感谢这里的蒙古族同胞在他们困难时期,以博大的胸怀给予他们包容接纳之情。各族人民的善良、融合,促进了民族团结的社会风尚,简直是绝配,更堪称民族团结的典范。(www.xing528.com)

巴丹吉林植物园 张有里摄

依托着巴丹吉林沙漠,地广人稀的阿右旗人一直过着相对安稳平淡的日子。当地人的饮食相当简单,一碗沙米面条,配上一小碟白萝卜丝泡菜,或者腌沙葱,就觉得美味可口,简单却不单调。时常要吃上一餐鲜羊肉或风干羊肉,就像四川人吃腊肉,“巴实”得很,其丰富的满足感,不亚于广东人吃到鲜嫩无比的鱼生虾生的口福。

在这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精神世界却并不空虚,他们过得特别充实。在阿右旗生活的各族人民,交谈过程中,当地人总是骄傲地流露出幸福感和知足心,温情中有浪漫,平淡中有惊喜,精神世界很富裕,各种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牧民作家群和大学生自发组织举办的“成吉思汗的金盘”文学征文比赛,已经在内蒙古自治区及八省区产生了很大影响;戏剧书法、搏克、摄影收藏、奇石协会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令人啧啧称赞,无不羡慕。

阿拉善是我国著名的“骆驼之乡”,而阿右旗的老百姓则自豪地说:“我们‘阿右旗’是驼乡中的驼乡。”我反驳他们,“乡”才是多大点儿概念,有何争头?

“驼乡”的形成是有原因的。游牧民在长期的牧业生产实践中,根据当地的饲草条件和饲喂承载量确定该放养什么家畜,阿右旗的地貌多为沙漠、戈壁,牧草以及生活环境均适合于养骆驼,再加上骆驼的役用性好,被称为“沙漠之舟”,曾发挥过重要的运载功能。

我更看中的是当地人身上那种沉着、坚韧的骆驼精神。骆驼有两种精神,一是相信沙漠的那边是绿洲;二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向希望的绿洲。特殊的地理环境成就了阿右旗的畜牧业,许是与骆驼朝夕相处的原因吧,阿右旗人骨子里就具备骆驼般积蓄能量、坚韧不拔、奋勇向前、不畏艰辛的品格,像大漠中的跋涉者,一步一个脚印,永远昂首阔步,满怀信念,执着抵达心中的绿洲。

谁见过骆驼在沙漠里不停地奔跑?那样它会猝死。骆驼不会像骏马那样激昂地嘶鸣,也不会像耕牛那样自怜地沉重叹息,它总是默默地抬起嶙峋的身躯,负荷重物缓缓地远足。从古至今,骆驼始终是驼铃伴着孤影,踏入无边无际、黄尘滚滚、阴风怒号、寒暑难耐、生灵尽罄的大漠,生命的符号跃动着挑战死亡、挑战极限的勇气,身上透出勇敢无畏的气概,没有恐惧,没有厌倦,没有躁动,没有委屈,没有怨恨,永不回头,执着地砥砺前行,直至成功抵达预定目标。

阿右旗人扎根大漠,与骆驼和胡杨为伍,骆驼和胡杨的坚韧精神,都在他们身上得到呈现和诠释。他们是不折不扣的精神富翁,他们身上处处折射着“含金量”。写到这儿,我的脑海里浮现出《西游记》中的沙僧吃苦耐劳、埋头苦干的形象,这是中华民族的真实写照。似乎自己也在跟随阿右旗人做着一次理想之神游。

或许有人会对这里贫穷落后的生存环境不屑一顾,但没有人敢小觑阿右旗人的能量与尊严。相反,都会由衷地对他们产生敬意,打心眼里钦佩这些热爱生活的人们。别与瞧不上你的人计较,好好努力,哪里都是“北京”!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具备这样的特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条路都是新的,当你激情尚在、能力尚可的时候,你一定要去走走。如果你连试一试的勇气都没有,那么,你的人生注定苍白。

阿右旗人从来就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他们有干大事、成大业,大手笔、大举措的雄伟气魄,在加强文物保护研究的同时,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实现文化强旗、文化惠民战略,让人充满期待。我虽然是阿右旗的一个匆匆过客,在感受到宾至如归的同时,短短几天的所见所闻,却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印象,幸运地读到了阿右旗人生活中最精彩的一些片段,每每想起这些意外的收获,远远超出了我此行的初衷。

壮哉阿右旗,亲哉右旗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