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园林植物保护及养护: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及阶段

园林植物保护及养护: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及阶段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病原物的侵染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为了便于分析,习惯上把侵染过程分为:侵入前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四个阶段。植物病毒和一部分病原细菌接触寄主即可侵入。潜育期是病原物在植物体内进一步繁殖和扩展的时期,也是寄主植物调动各种抗病因素积极抵抗病原为害的时期。潜育期是植物病害侵染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大多数真菌和细菌病害都属于局部性侵染,如各种叶斑病就是典型的局部侵染病害。

园林植物保护及养护: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及阶段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又称为病程,是指病原物与寄主植物可侵染部位接触、侵入寄主植物并在植物体内繁殖和扩展,然后发病的过程。病原物的侵染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为了便于分析,习惯上把侵染过程分为:侵入前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四个阶段。

(一)侵入前期

侵入前期是指病原物被动或主动地传播到植物的可感病部位到开始侵染活动之前的这一段时期。

侵入前期的长短因病害种类而异。大多数真菌孢子在具备萌发条件时,几小时便完成侵入,最多不超过24h。而桃缩叶病菌的孢子在芽鳞间越冬,至次年春新叶初发才萌发侵入,侵入前期有几个月的时间。

侵入前期病原物的活动主要有两种方式:

(1)被动活动。是指病原物从休眠场所依靠各种自然动力(气流、水流及介体)或人为传带,被动地传播到植物感病部位或其周围。

(2)主动活动。是指土壤中的某些病原真菌、细菌和线虫受植物根部分泌物的影响,主动向种围或根部移动积聚,如某些线虫可在种围或根围数厘米内活动,接近种子或根部感病点;又如有些真菌游动孢子对种围或根围分泌物有一定的趋化性,主动接触种子或根部而侵染寄主。

影响侵入前期的环境条件主要是湿度和温度。许多病原真菌的孢子要在水滴中才萌发,有的要求很高的湿度。线虫和细菌也要在水膜中才能活动。湿度不仅影响孢子萌发的数量,而且影响其萌发的方式。当然,只有水分而没有适宜温度,病原物也难以完成侵入前期的萌发活动。温度主要影孢子萌发的速度。此外,其他因素,如植物表面微生物群落对病原物侵入前期也发生影响。该阶段是病原物与寄主识别的关键时期,也是依据微生态原理防治植物病害的关键时期。若能创造不利于病原物与寄主植物接触和生长繁殖的生态条件可有效地防治病害。

(二)侵入期

侵入期是指病原物从侵入寄主到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为止的一段时间。植物的病原物几乎都是内寄生的,只有极少数是真正外寄生的。

1.侵入途径

各种病原物的侵入途径不同(图3-1),但是从各种病原物的侵入途径来说主要有三种形式:

图3-1 病原物的侵入途径

1—直接侵入;2—通过自然孔口侵入;3—通过伤口侵入
(仿Agrios,1997)

(1)直接侵入。指病原物直接穿透寄主的表皮而侵入,这种侵入大多是一些高级寄生性真菌、植物线虫及寄生性种子植物才能完成,如真菌直接侵入的典型过程是到达侵入部位的孢子在适应条件下萌发产生芽管,芽管顶端膨大形成附着胞,并分泌黏液将其固定在植物的表面,然后从附着胞下方生出侵染钉,以其很强的压力穿透植物的保护组织而侵入寄主。除侵染钉的机械压力外,真菌分泌的水解酶的软化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2)自然孔口侵入。有些植物病原细菌和真菌是从自然孔口侵入的。自然孔口主要包括气孔、皮孔、水孔、蜜腺等,其中尤以气孔的关系最大。

(3)伤口侵入。植物表面的伤口包括机械伤、虫伤、冻伤、自然伤口、人为伤口等。有些植物病毒、细菌、真菌和线虫是从伤口侵入的。伤口侵入对枝干溃疡病菌和树木腐朽病菌特别重要。

各种病原物往往有特定的侵入途径,侵入途径与其寄生性有关。如病毒只能从伤口侵入,细菌可以从伤口和自然孔口侵入,大部分真菌可从伤口和自然孔口侵入,少数真菌、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可从表皮直接侵入。

病原物侵入所需时间一般是很短的,快的只需几秒钟,一般不过2~3h,很少超过24h。植物病毒和一部分病原细菌接触寄主即可侵入。病原真菌需经萌发、产生芽管等过程,所需时间大多在几小时之内。

侵入所需的个体数量在不同病原物间差异很大。有些真菌、细菌、线虫等都可以借助单个接种体侵染。如锈菌的单个夏孢子接种于感病寄主的叶片即能引起侵染,并形成一个夏孢子堆。而有些病原物则需要一定数量的个体才能成功侵染。如用烟草花叶病毒接种要有104~105个病毒粒体才能在心叶烟上产生一个局部病斑。

2.影响侵入的环境条件

影响病原物侵入的环境条件,主要是温、湿度。温、湿度既影响病原物也影响寄主植物。(www.xing528.com)

湿度对真菌和细菌等病原物的影响最大。湿度影响孢子能否萌发和侵入,绝大多数风力传播的真菌病害,其孢子萌发率随湿度增加而增大,在水滴(膜)中萌发率最高。另外,在湿度大的条件下,寄主愈伤组织形成缓慢,气孔开张度大,植物组织柔软,寄主植物的抗侵入能力大大降低。

温度影响孢子萌发和侵入的速度。真菌孢子在适宜温度条件下萌发只需几小时的时间。在植物的生长季节,温度一般都能满足病原物侵入的需要。湿度的变化较大,常常成为病害发生的限制因素。所以在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下病害严重,而雨水少或干旱季节病害轻或不发生;同样,恰当的栽培管理措施,如灌水适时适度、合理密植、合理修剪、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尽量避免机械损伤植株和注意促进伤口愈合等,有利于减轻病害发生程度。但是,植物病毒病在干旱条件下发病严重,这是因为干旱有利于传毒昆虫蚜虫的繁殖。如果使用保护性杀菌剂,必须在病原物侵入寄主之前使用,也就是选择田间少数植株发病初期使用,才能收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外界温、湿度不仅作用于病原菌,而且对寄主植物的抗病性也有一定的影响,因而间接地对病原菌的侵入发生作用,如苗木猝倒病在幼苗出土后遇到寒流,使幼苗木质化迟缓,容易发病。

(三)潜育期

潜育期是指病原物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到表现症状为止的这一段时间。潜育期是病原物在植物体内进一步繁殖和扩展的时期,也是寄主植物调动各种抗病因素积极抵抗病原为害的时期。潜育期是植物病害侵染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植物对于病原物的侵染并不完全是被动的,它也发生一系列的保护反应。生理上的病变引起组织改变,最后外表发生失常的状态而出现了症状,也就是潜育期的结束。

1.病原物在寄主体内扩展的范围

根据病原物在寄主体内扩展的范围,可分为局部侵染和系统性侵染两大类。

(1)局部侵染。病原物在寄主体内扩展的范围只限于侵入点的附近,所造成的症状一般也是局部性的。大多数真菌和细菌病害都属于局部性侵染,如各种叶斑病就是典型的局部侵染病害。

(2)系统性侵染。病原物在寄主体内自侵染点能扩展到整个植株或植株的绝大部分,其症状表现往往是全株性的,如黄枯萎病、各种病毒病等。

但有些病害虽然是局部侵染,但也能引起植物整株死亡,如苗木的立枯病、猝倒病等。这是由于病害的危害部位所决定的,由于是茎基部坏死而导致了地上幼苗死亡。

2.影响病原物潜育期的长短的因素

植物病害的种类不同其潜育长短不同。各种病害潜育期的长短主要决定于病原物的生物学特性,此外环境条件和寄主植物的抗病性也有一定的影响。

常见的叶斑病一般为7~10天,枝干病害有的十几天至几十天。系统性病害,特别是丛枝病,潜育期要长些。树木腐朽病从发病到树干中心腐烂形成空洞则需要十几年至几十年。抗病树种和生长健壮的植物感病后,潜育期延长,发病也较轻。

外界温度对潜育期影响很大,在适温下潜育期最短,潜育期缩短会增加再侵染次数,使病害加重。如毛白杨锈病在13℃以下潜育期为18天,15~17℃为13天,20℃为7天;翠菊黄化病在25℃的条件下,潜育期为8~9天,20℃时潜育期为18天,温度低于10℃时,往往不表现症状。

寄主的抗病能力也影响到潜育期的长短,毛白杨锈病侵染易感病的幼叶潜育期为10天左右,而侵染较抗病的老叶则延缓到17天。

此外,环境条件和寄主的抗病性也对潜育期长短有一定的影响。我们可通过对环境条件的调节,并加强对园林植物的养护管理,使植物抗病能力增加,可中止或延缓潜育期的进程。

3.潜伏侵染

在某些病例中,病菌的孢子萌发形成附着胞或侵入寄主,长期处于潜育阶段不表现或暂不表现症状,成为带菌或带毒植物,这种现象称为潜伏性侵染。如炭疽病具有潜伏侵染的特性,生产上往往会失去早期防治的机会,而造成很大的损失。引起潜伏性侵染的因素很多,可以是因为病原物在寄主体内发展受到限制,或者是因为环境条件不适宜等,认识这一规律,在防治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发病期

发病期是指从症状出现到病害进一步发展的一段时间。它标志着病原物生长发育达到了一定的阶段。发病期病原物开始产生大量繁殖体,加重危害或病害开始流行。表明了一个侵染过程完成,或下一个侵染过程再度开始。病原真菌在受害部位产生孢子,细菌产生菌脓。孢子形成的早晚不同,一些寄生性较弱的病原物繁殖体,往往在植物产生明显的症状后才出现。

另外,病原物繁殖体的产生也需要适宜的温湿度,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湿度大,病部才会产生大量的孢子或菌脓。对病征不明显的病害标本进行保湿,促进产生病征,以便识别病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