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园林植物保护及养护-白粉病严重时的感病率、病斑特征及降雨关系

园林植物保护及养护-白粉病严重时的感病率、病斑特征及降雨关系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白粉病发生严重时,新梢的感病率可达100%。黄栌白粉病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之后逐渐向上蔓延。白粉病发生的早晚、严重程度与降雨量关系密切,尤其是7~8月的降雨量。成叶发病,叶背产生白粉状病斑,叶正面凹凸不平,色浓淡不匀,严重时整叶遍布白粉,叶片卷曲。

园林植物保护及养护-白粉病严重时的感病率、病斑特征及降雨关系

白粉病是园林植物上发生普遍而严重的病害,除了针叶树外,许多园林植物都能发生白粉病,有的为害相当严重。白粉病因其为害部位产生白色粉状物(菌丝体及分生孢子)而得名。一些白粉病后期常在病部产生黑色小点(闭囊壳)。该病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嫩茎、芽及花瓣,造成叶片变黄、皱缩、扭曲、早期落叶,降低产量、质量,影响园林植物的观赏性。

(一)大叶黄杨白粉病

1.分布与为害

大叶黄杨白粉病是大叶黄杨上的常见病害,分布广,受害重。发病后,叶片和嫩梢布满白粉,扭曲皱缩,降低观赏价值。

2.症状

病害主要发生在嫩叶和新梢上。初发病时,多在嫩叶的正面或嫩梢上散生白色小圆斑,边缘放射状,后病斑逐渐扩大,互相连接成不规则形,严重时整个叶片正面或背面形成边缘不清晰的白色粉层,呈毡状物,擦去白色粉层,可见黄色圆形斑。嫩梢染病,布满白粉并扭曲萎缩,不能正常展叶。白粉病发生严重时,新梢的感病率可达100%。

3.病原

病原菌无性阶段为正木粉孢菌〔Oidium euonymi-japonicae(Are)Sacc.〕,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丛梗孢科粉孢霉属。分生孢子椭圆形,单独成熟或成短链。

4.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植株病残体内越冬。翌年春天在大叶黄杨展叶时和生长期,病原菌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传播侵染。此菌在寄主枝叶表面寄生,产生吸器深入表皮细胞内吸收养分。夏季高温不利于病害发展,秋季凉爽多雨,病菌又产生大量孢子再次侵染为害。多雨季节和高湿条件利于发病。若修剪不及时,使枝叶过密,加重病害发生的程度。

5.防治方法

(1)园林技术措施。①加强管理,适当疏枝增强植株的通透性,以降低湿度;②及时剪除受害枝梢,清扫落叶,并集中深埋;③扦插繁殖时,注意密度和湿度都不要过大,减少其发病的环境条件。

(2)化学防治。可喷洒20%三唑酮乳油1500~2000倍液,石硫合剂0.3~0.5波美度,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在病害开始出现时就立即进行,10天左右喷洒1次,连喷3~4次。

(二)黄栌白粉病

1.分布与为害

黄栌白粉病是黄栌上的重要病害。该病主要分布在北京、大连、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四川等地,其中北京、西安的黄栌发病最严重。著名的北京香山红叶——黄栌,曾因白粉病的为害,秋季叶色不红,并提早落叶,严重破坏红叶景观。

2.症状

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初期叶片出现针头状白色粉点,逐渐扩大成污白色圆形斑,病斑周围呈放射状,至后期病斑连成片,严重时整叶布满厚厚一层白粉,全树大多数叶片为白粉覆盖。秋末正常叶由黄至黄褐色最后变为黑褐色的颗粒状子实体,发病后期白粉层上出现点粒(闭囊壳)并在白粉层上出现黑色小粒点。受白粉病为害的叶片组织褪绿,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使病叶提早脱落,不仅影响树势,还严重地影响观赏性。

3.病原

黄栌白粉病菌为核菌纲白粉菌目白粉菌科钩丝壳属的黄栌钩丝壳菌(Uncinula verniciferae P.Henn.)。闭囊壳球形或近圆形,黑色至黑褐色,附属丝顶端卷曲呈钩状,闭囊壳内有多个子囊。子囊卵形至椭圆形,子囊孢子5~8个,单胞,卵圆形,无色。无性阶段为粉孢属(Oidium),分生孢子圆柱形、串生、单孢、无色(图6-4)。

图6-4 黄栌白粉病菌,示闭囊壳

(仿徐明慧,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

4.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闭囊壳在落叶上或附于树干上越冬,也可以菌丝体在病枝条上越冬。5~6月当气温在20℃左右,湿度较大时闭囊壳即开裂,释放子囊孢子,孢子由风雨传播,雨水对闭囊壳涨发及子囊孢子的释放有重要作用,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的萌发适温为25~30℃。黄栌白粉病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之后逐渐向上蔓延。发病初期至8月上旬,病情发展缓慢,8月中旬至9月上中旬,病情发展迅速。6月底至7月初叶片上开始出现白色小粉点。

白粉病发生的早晚、严重程度与降雨量关系密切,尤其是7~8月的降雨量。在日平均温度22~27℃,空气相对湿度为84%以上的条件下,最有利于白粉菌的侵入。此外,植株密度大、通风透光不良发病重;黄栌和油松等树种混栽比黄栌纯林发病轻。

5.防治方法

(1)园林技术措施。①秋季结合清园彻底扫除病落叶,剪除病枯枝条;②加强水肥管理,提高树势,增强抗病性;春季及时剪除分蘖,减少发病部位;③栽植黄栌提倡混交林,杜绝纯林栽培。

(2)化学防治。发芽前在树冠上喷洒3波美度石硫合剂;发病初期可喷洒20%三唑酮乳油1500~2000倍液,75%十三吗啉乳油5000~6000倍液,并根据降雨情况,酌情喷洒3~4次。

(三)苹果白粉病

1.分布与为害

全国各苹果产区均有发生,除为害苹果外,还为害海棠、沙果、山定子。主要为害苹果新梢、嫩叶、花器、幼芽和幼果等幼嫩部位。被害新梢不能伸长,嫩叶不能展开。严重的叶片和新梢枯死,削弱树势,影响产量、品质

2.症状

苹果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和新梢,也可侵染花芽及幼果。发病后的显著表现是病部表面产生白色粉状物。受害芽干瘪尖瘦,呈灰褐色或暗褐色,鳞片松散,茸毛稀少,严重时枯死。病芽发出的新梢叶丛和花丛布满白粉。病梢节间缩短,叶片细长,叶缘上卷,质脆而硬,布满白粉,后期病梢上叶片干枯脱落。成叶发病,叶背产生白粉状病斑,叶正面凹凸不平,色浓淡不匀,严重时整叶遍布白粉,叶片卷曲。花器受害,花梗和萼片畸形,花瓣细长,严重的不能结果。幼果发病,萼洼和梗洼处产生白色粉斑,果实长大后,白粉脱落,形成锈斑。

3.病原

病原为Podosphaera leucotricha(Ell.et Ev.)Salm.,子囊菌亚门叉丝单囊壳属。分生孢子梗棍棒,顶端串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闭囊壳球形,暗褐色至黑褐色,生两种形状的附属丝,一种在闭囊壳顶端,长而坚硬,上部有二分叉状分枝;另一种是在闭囊壳基部,短而粗,有些弯曲。闭囊壳中只有一个子囊,椭圆形或球形,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

4.发病规律

苹果白粉病的病菌以菌丝在苹果冬芽的鳞片间或鳞片内越冬,顶芽带菌率明显高于侧芽。春季冬芽开放时,越冬菌丝即开始活动,很快产生分生孢子进行侵染。当气温在21~25℃之间,相对湿度达到70%以上时,有利于孢子繁殖与传播。苹果白粉病的发生,4~5月为发病盛期,7~8月高温季节病情停滞,8月底在秋梢上再度蔓延为害,9月以后又逐渐衰退。在一年中病害发生出现两次高峰期,完全与苹果树的新梢生长期相吻合。

苹果白粉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栽培条件和品种关系密切。凡春季温暖干旱的年份有利于病害前期的流行,夏季多雨凉爽,秋季晴朗,则有利于后期发病。地势低洼,果园密植,土壤黏重,偏施氮肥,钾肥不足,造成树冠郁闭,枝条细弱时发病重。果园管理粗放,修剪不当,不适当的推行轻剪长放,使带菌芽的数量增加也会加重白粉病的发生。一般红玉、红星、国光、印度等品种较易感病,青香蕉、金冠、元帅等发病较轻。

5.防治方法

(1)园林技术措施。①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减少氮肥用量,合理密植,疏剪过密枝条,保持树冠通风透光,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②结合冬季修剪,剔除病梢和病芽,以减少越冬菌源;苹果展叶至开花期,应多次剪除新病梢和病叶丛、病花丛烧毁或深埋。

(2)化学防治。冬季结合防治其他越冬病虫,喷3~5度石硫合剂;苹果开花前,嫩芽长1cm左右喷第一次药,落花再喷1次药。常用药剂有20%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50%硫悬浮剂300~4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www.xing528.com)

(四)紫薇白粉病

1.分布与为害

紫薇白粉病在我国普遍发生,属紫薇上常见病害,局部地区受害较重。紫薇感病后叶片枯黄、皱缩,嫩枝干枯,花蕾不开张,叶片提早脱落,降低树势和观赏性。

2.症状

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还为害嫩梢和花蕾。最明显的症状是叶面或叶背及嫩枝表面被白粉所盖(彩图6-4)。叶片展开即可受侵染,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白色小粉斑,扩大后为圆形病斑。白粉斑可相互连接成片,有时白粉层覆盖整个叶片。叶片扭曲变形,枯黄早落;花穗畸形,失去观赏价值。发病后期白粉层上出现由白转黄,最后变为黑色的小粒点—闭囊壳。

3.病原

病原菌有性阶段为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白粉菌科小钩丝壳属,南方小钩丝壳[Uncinuliella australiana(Moaop)Zheng&Chen]。闭囊壳聚生至散生,暗褐色,球形至扁球形,附属丝有长、短两种,长附属丝常有11~21根,长90~120μm,直或弯曲,顶端钩状或卷曲1~2周,多数下半部有2~3个隔膜,基部浅,上部无色。短附属丝常有10~28根,长8.3~22.9μm,镰形或其他形状,无色至浅黄色。子囊3~5个,卵形、近球形;子囊孢子5~7个,卵形。无性世代为粉孢属Oidium,分生孢子梗棍棒状,分生孢子串生,单胞无色,椭圆形。

图6-5 紫薇白粉病菌

1—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2—闭囊壳和附属丝;3—子囊和子囊孢子
(仿宋瑞清,2001)

4.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病芽或以闭囊壳在病落叶上越冬。当气候适宜时即形成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由气流传播侵染新梢、新叶。病害一般在5月开始发生,6月趋于严重,7~8月天气炎热时发生较轻或停止发生,9~10月病情可再度加重。分生孢子萌发最适宜的温度为19~25℃,温度范围为5~30℃,空气相对湿度为100%,自由水更有利于分生孢子的萌发。栽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条件下发病则重,遇高温季节病害停止发生。

5.防治方法

(1)园林技术措施。①加强栽培管理,密度适宜、合理修剪、通风透光、降低湿度和增施磷、钾肥;②设置隔离带,紫薇白粉病多发生在双子叶植物上,在种植紫薇时有层次的种植针叶树,可阻碍病害发生蔓延;③生长季节及时摘除病芽、病叶和病梢,秋季清除枯枝落叶,并销毁。

(2)化学防治。①休眠期喷布1~3波美度石硫合剂,压低越冬茵源;②展叶抽梢期喷20%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于5月中旬起,每隔10天喷1次,共喷3~4次。并注意交替用药。

(五)月季白粉病

1.分布与为害

月季白粉病是世界性病害,在我国月季栽培地均有发生,是温室和露地栽培月季的重要病害。主要为害月季、玫瑰、蔷薇等植物。月季白粉病侵染月季的叶片、花器、嫩梢等,严重时全叶均被白粉,引起早期落叶、枯梢、花蕾畸形或完全不能开放,降低切花产量及观赏性。连年发生则严重地削弱月季的生长势,植株矮小。

2.症状

病原菌主要为害月季的绿色幼嫩器官,叶片、花器、嫩梢发病重。嫩叶染病初期,叶片正、反面产生白色粉斑,扩展后覆满整个叶片,后变成淡灰色,致新叶皱缩畸形。成叶染病初在叶上生不规则粉状霉斑,后病叶从叶尖或叶缘开始逐渐变褐,致全叶干枯脱落。叶柄、新梢染病节间短缩、茎变细,有些病梢出现回枯,病部表面也覆满白粉。花蕾染病轻者花姿畸形,重则丧失观赏价值。

3.病原

病原菌有性阶段为毡毛单囊壳菌[Sphaerotheca pannosa(wallr)Lev.],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白粉菌科单丝壳属。菌丝表生于叶或茎上,以吸器伸入寄主细胞。闭囊壳埋入菌丝中,未成熟前为黄色,成熟后为黑色,球形。附属丝少且短,内生1个子囊,子囊中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侵染以病斑上的分生孢子为主,闭囊壳只是在越冬时起作用。

4.发病规律

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芽、病叶或病枝上越冬,有些地区以闭囊壳越冬。翌春3~4月,气温在15℃左右时,即开始发病,5~7月间温度在17~25℃时是白粉病发生最严重的时期,8月气温升高到30℃以上时,不适于病菌的生长发育,发病轻。9~10月再次发生,以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扩大再侵染。

病原菌生长温度范围为3~33℃,最适温度为21℃。分生孢子萌发最适相对湿度为97%~99%,水膜对分生孢子萌发不利。

温室栽培月季可周年发病;偏施氮肥、栽植过密、光照不足、通风不良都会加重该病的发生。月季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一般来说,小叶、无毛的蔓生多花品种较抗病;芳香族的多数品种,尤其是红色花品种均感病。

5.防治方法

(1)园林技术措施。①加强栽培管理,改善环境条件,温室栽培注意通风透光;合理增施磷、钾肥,氮肥要适量;灌水最好在晴天的上午进行;②结合修剪,剪除病枝、病芽和病叶,并集中烧毁。

(2)化学防治。发病前喷洒0.5%等量式波尔多液保护;发病初期,可喷布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石硫合剂0.2~0.3波美度。

(六)凤仙花白粉病

1.分布与为害

凤仙花白粉病是凤仙花常见重要病害,我国从北到南都有发生。该病菌还为害红花、百日草、波斯菊、三色堇、木槿等。受害严重的植株叶片枯黄,开花期即可枯萎死亡,影响观赏价值。

2.症状

叶面初现零星的不定型白色霉斑,随着霉斑的增多和向四周扩展相互连合成片,导致整个叶面布满白色至灰白色的粉状薄霉层。初秋时节,在白粉层中开始形成黄色小圆点,后变为黑褐色。叶背面初见黄色斑,后转黄褐色至褐色枯斑,发病早而重的叶片,可呈扭曲畸形,终致病叶枯黄。

3.病原

病原为凤仙花单囊壳[Sphaerotheca balsaminae(Wallrl)Kar],属子囊菌亚门真菌。闭囊壳具5~10根附属丝,菌丝状,褐色,有隔膜。子囊短椭圆形,有8个子囊孢子,椭圆形,无色透明。分生孢子椭圆形至长椭圆形,单胞无色,内含很多颗粒,串生,从顶端向下逐渐成熟或脱落。

4.发病规律

病菌以闭囊壳在病残枯枝叶中越冬,翌年夏季产生子囊孢子,成熟后随风雨飞散传播,形成初侵染。以后产生分生孢子进行重复侵染,借风雨传播。北京记载,温度在20℃以上时幼苗即可受侵染,7月以后叶片逐渐布满白色粉末层。白粉病在温度高、光照少、通风不良、空气湿度大时易发生。

5.防治方法

(1)园林技术措施。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

(2)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可喷施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700~800倍液,12.5%腈菌唑乳油4000~5000倍液,间隔10~15天,共喷3~4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