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伤寒温病的发生及特征

伤寒温病的发生及特征

时间:2024-0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表证伤寒温病的发生多先见表证。而寒温外邪入侵人体,首当其冲的就是它们。但寒温表证之所以发生,并非完全决定于寒温外邪的入侵,而是由外因寒温邪气和内因营卫正气相互作用来形成的。3.表里相兼证伤寒温病的发生,还有因新邪在表,引动里之伏邪,或外邪两感于表里之经络脏腑,而先见表里相兼证的。4.半表半里证伤寒温病的发生还有先见半表半里证的。

伤寒温病的发生及特征

伤寒温病的发生多先见表证,但也有先见里证的,还有先见表里相兼证或半表半里证的。

1.表证 伤寒温病的发生多先见表证。如《伤寒论》所谓“伤寒一日,太阳受之”“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和《温热论》所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以及《温病条辨》所谓“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就是因为太阳主皮肤、统卫气,太阴肺合皮毛、开窍于鼻、主气属卫,故都主表。而寒温外邪入侵人体,首当其冲的就是它们。但寒温表证之所以发生,并非完全决定于寒温外邪的入侵,而是由外因寒温邪气和内因营卫正气相互作用来形成的。必须指出,营卫正气充足,抵抗外邪力强,外邪就无隙可乘,即使入侵也难以发病(当然,如其侵入的外邪太盛,超过了人体抵抗力的限度时,也能发病),故《内经》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说;如其营卫正气不足,抵抗外邪力弱,外邪就容易入侵而发病,故《内经》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说。但因营卫正气有新虚和久虚之别,新虚是指暂时性的虚,即偶然给了外邪以可乘之隙,邪虽乘虚而入,正气仍有力抗邪,故多现表实证;久虚是指一贯性的虚,即经常容易感受外邪发病,由于正气无力抗邪,故多现表虚证。

2.里证 伤寒温病的发生也有不先见表证而先见里证的。如吴鞠通所谓“手厥阴暑温,身热不恶寒,清神不了了,时时谵语者,安宫牛黄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小儿暑温,身热,卒然痉厥,名曰暑,清营汤主之,亦可少与紫雪丹”“大人暑,亦同上法,热初入营,肝风内动,手足瘈疭,可于清营汤中加钩藤丹皮、羚羊角”。王孟英所谓“伏气温病自里出表,乃先从血分而后达于气分,故热病之初,往往舌润而无苔垢,察其脉软而或弦或微数,口未渴而心烦恶热,即宜投以清解营阴之药”。《伤寒论》所谓太阴病,吐利,腹满时痛,脉沉迟弱的理中汤证;少阴病,身寒肢厥,蜷卧欲寐,脉沉微细的四逆汤证;厥阴病,手足厥逆,头痛,干呕,吐涎沫,脉沉弦细的当归四逆汤证或吴茱萸汤证等。这些都是因为温邪直中入里,或伏温自发于里,或寒邪直中三阴所致。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外邪可以直中入里和外邪可以潜伏于里,并非互相排斥,而是相得益彰的。因为外邪既可直中入里而立即发病(如中寒、中暑等),也可在直中入里后经过暂时的伏藏(如伏寒、伏温等)而发病。(www.xing528.com)

3.表里相兼证 伤寒温病的发生,还有因新邪在表,引动里之伏邪,或外邪两感于表里之经络脏腑,而先见表里相兼证的。如薛生白《湿热条辨》所谓“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此皆先有内伤,再感客邪,非由腑及脏之谓”,临床常见有的湿温病起,既现有发热、恶寒,头、身重痛等卫分表证,又伴有胸痞、腹胀、便溏不爽、呕恶、口腻、舌苔白黄厚腻等气分里证,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又如《伤寒论》所谓“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和“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就是因为新寒在表,引动里之伏热和伏湿(痰饮)所致。又其所谓“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就是因为寒邪两感于少阴和太阳所致。至其所谓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少阳合病、三阳合病等,则是因为新邪在表,引动里或半表里之伏邪,或外邪两感于表里和半表半里之经络脏腑所致。

4.半表半里证 伤寒温病的发生还有先见半表半里证的。如《伤寒论》所谓“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就是因为外邪直接侵入少阳半表半里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