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伤寒温病的外因及其分类

伤寒温病的外因及其分类

时间:2024-0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也正因此,才有人把伤寒、温病、瘟疫三者鼎立起来,认为伤寒和温病是对立的,瘟疫又和寒温是对立的。因为伤寒和温病都不传染,而瘟疫则是传染的。今天我们应该明确认识,无论外五淫毒或外五疫毒所致的病,都属于伤寒温病的范畴,而其中属于外五淫毒所致的病是非传染性的,属于外五疫毒所致的病则是传染性的。但是,它们在临床上按五气特性辨证论治,则是彼此相通而具有其共同性的,因而是可分又不必分的。

伤寒温病的外因及其分类

1.外五淫毒 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和《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谓“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和“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结合到《内经》中所谓“大风苛毒”“热毒”“湿毒”“燥毒”“寒毒”来看,可见外五淫邪是有毒的。也就是说其毒邪是具有五气特性的。而其特性则是可以从其致病后的临床表现上反映出来的。举例如下。

外风:如伤于外感风邪的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和头痛昏晕抽掣,反映出风性疏泄、动摇的特点;风痹的痛无定处和风疱的忽隐忽现,反映出风性善行数变的特点。

外热:如热蒸阳明的蒸蒸发热、大汗自出、脉洪和热结阳明的日晡潮热、腹胀满痛、不大便或热迫肠间的身热、暴注、下利,反映出热性发泄而主丰隆的特点。

外燥:如燥病的身热、干咳、口鼻咽喉干燥,反映出燥性主干的特点。

外湿:如湿病的身热不扬、头身沉重、关节痹着而痛、口腻苔腻、脉濡,反映出湿性缓而重浊的特点。(www.xing528.com)

外寒:如伤于风寒的发热、恶寒、无汗、头项背腰强痛、脉紧,反映出寒性凝敛收引的特点。

但由于外五淫毒常相兼而致病,故又多见如麻黄加术汤所主治的风寒湿证,麻杏苡甘汤所主治的风湿热证,白虎汤所主治的燥热证,八正散所主治的湿热证,胃苓汤所主治的寒湿证等。这就是一般所谓“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之由来。

2.外五疫毒 从《素问·刺法论》所谓“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避其毒气,即不邪干”来看,可见外五疫(疠)邪是有毒的。又从其木、火、土、金、水五疫(疠)结合到木合风气(淫)、火合热气(淫)、土合湿气(淫)、金合燥气(淫)、水合寒气(淫)来看,又可见外五疫(疠)毒也应是具有五气特性的。而其特性也就和上述外五淫毒一样,可以从其致病后的临床表现上反映出来,只不过是有传染与否之别而已。因此,《素问·刺法论》所谓五疫(疠)毒气,应有风木疫(疠)毒、火热疫(疠)毒、湿土疫(疠)毒、燥金疫(疠)毒、寒水疫(疠)毒之辨。并且,它们常相兼为病,如风寒(湿)疫毒病证、风热(湿)疫毒病证、湿热疫毒病证、燥热疫毒病证、寒湿疫毒病证等。也正因此,必须针对不同的疫毒,采取不同的解毒治法,才能提高疗效。如风寒疫毒用人参败毒散,风温疫毒用普济消毒饮,湿热疫毒用甘露消毒丹,暑燥疫毒用清瘟败毒饮等。

如上所述,外五淫毒和外五疫毒都具有五气特性,都从临床上反映出来,只是外五淫毒致病无传染性,外五疫毒致病有传染性。喻嘉言说:“湿温包疫证在内,湿温至盛,长幼相似则疫矣。”周禹载也说:“一人受之则谓之温,一方受之则谓之疫。”柯韵伯也说:“温热利害只在一身,温疫利害祸延乡里。”也正因此,才有人把伤寒、温病、瘟疫三者鼎立起来,认为伤寒和温病是对立的,瘟疫又和寒温是对立的。因为伤寒和温病都不传染,而瘟疫则是传染的。但又应该看到的是,前人在论述六淫为病时常常包括疫疠在内。如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中指出:“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如果不是疫疠为病,其死亡率是不可能有这样高的。故其《伤寒例》中说到:“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又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上焦篇》首先提出的九种温病中就包括温疫在内。今天我们应该明确认识,无论外五淫毒或外五疫毒所致的病,都属于伤寒温病的范畴,而其中属于外五淫毒所致的病是非传染性的,属于外五疫毒所致的病则是传染性的。但是,它们在临床上按五气特性辨证论治,则是彼此相通而具有其共同性的,因而是可分又不必分的(因此,下面凡是提到寒邪或温邪、伤寒或温病的,都包括外五淫毒和外五疫毒的风、热、燥阳邪或寒、湿阴邪所致的病在内,不再重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