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放线菌病:病因、症状与分类

放线菌病:病因、症状与分类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放线菌病系放线菌引起的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疾病。主要由以色列放线菌所致。由口腔吸入肺部,致胸部放线菌病;因咽入消化道致腹部放线菌病。本节仅叙述口腔及面颈部的放线菌病。面颈型约占放线菌病的60%。

放线菌病:病因、症状与分类

放线菌病(actinomycosis)系放线菌引起的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疾病。主要由以色列放线菌所致。此种厌氧性菌,存在于正常人的口腔内、龈袋、牙垢、龋齿和扁桃体窝中。本病多为内源性感染。因拔牙、黏膜损伤、口腔溃疡、根管感染、颌骨骨折的伤口及冠周炎等途径感染而侵入口腔及面颈部。由口腔吸入肺部,致胸部放线菌病;因咽入消化道致腹部放线菌病。约10%患者可发生于脑、心瓣膜或四肢皮下组织。此病解放后已很少见。本节仅叙述口腔及面颈部的放线菌病。

(一)临床表现

1.口腔损害

口腔黏膜损害多发生于颊部、牙龈或拔牙之牙槽窝。初起为小而圆的坚硬结节样肿块,有持续性疼痛,结节逐渐增大、增多,随后出现顽固性瘘管及溢脓,取其新鲜脓液及流出的硫磺颗粒(霉菌集合物),可查到放线菌(口腔专辑);也有发生在舌部者(皮肤病手册);有的表现为拔牙创伤久经不愈,牙槽窝内肉芽增生,有少许脓液,在刮出的肉芽组织中,有硫磺颗粒,镜检能查到放线菌。有的表现为冠周炎而局部呈慢性炎症性红肿;有的为龈瘘,如牙周膜组织受累可出现牙齿松动。X线牙片显示:根尖有囊肿样阴影或界限模糊的病变区。

2.面颈部损害

本病最初可发生在牙龈、或拔牙愈合的创面上韧性结节向下沿皮下扩散、或下颌皮肤深处出现无痛性硬结节,直达皮肤表面,形成紫红色结节,结节不断增多,缓慢增大而与皮肤粘连,皮肤呈暗红色或棕红色。部分结节进而变软形成脓肿,溃破流出含有白色或淡黄色颗粒(硫磺颗粒)和血性浆液性脓液。新的硬结与脓肿不断发生,扩大融合成凹凸不平的较大硬块,久之形成相互沟通的多发性瘘管,不断排出含有“硫磺颗粒”的脓液,有的结节溃破后为边缘内陷的溃疡,也可形成皮下大的脓肿,旧损害则形成萎缩疤痕等多形表现(图5-13)。最后累及下颌骨,导致骨膜炎骨髓炎的发生。面颈型约占放线菌病的60%。

(二)组织病理

为非特异性肉芽组织,有淋巴样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及多量成纤维细胞,组织可见硫磺颗粒。为放线菌集合团,染色均匀,放线菌由分枝菌丝体或典型颗粒组成,颗粒上有大小不一的棒状体,呈放射排列。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www.xing528.com)

从本病临床表现结合真菌检查,尤其是找到硫磺颗粒时,诊断即可确定。但应与结核,尤其是瘰疬性皮肤结核、芽生菌病、球孢子菌病、奴卡氏菌病、梅毒树胶肿以及肿瘤相鉴别。

(四)治疗

1.药物治疗

青霉素治疗最佳,可望获得痊愈。但因其较难进入致密的肉芽组织肿块病灶内。故剂量要大,疗程要长。剂量一般为600万~1 000万单位/日,静脉点滴,持续4个月或到损害愈合为止。青霉素过敏者,用四环素链霉素氯霉素、林可霉素,红霉素等,也可联合用药。

2.手术治疗

切开窦道,刮尽肉芽、菌块及死骨。用珍珠散或凤雏膏换药。甚至可将损害全部切除。

3.放射治疗

每周2次,每次150r,连续6~8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