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急性脑血管病:病因、症状及处理措施

急性脑血管病:病因、症状及处理措施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急性脑血管疾病又称脑血管意外、中风或卒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可有颈强直或强迫头位,Kernig征阳性。①大多数无前驱症状,突然发病,常在数秒或数分钟内症状即达高峰,是所有脑血管病中发病最快者,多属完全性卒中。仅个别病人因反复栓塞,可在数天内呈阶梯式加重,或因逆行性血栓形成致病情有所进展。

急性脑血管病:病因、症状及处理措施

急性脑血管疾病又称脑血管意外、中风或卒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病情分析】

1.临床表现

(1)脑内出血:好发于老年人,有血压史,且服药常不规律。

①紧张兴奋用力时突然发病,数分钟至数小时达高峰。

②意识障碍:轻者躁动不安,意识模糊不清;严重者多在半小时内进入昏迷状态。面色潮红或苍白,鼾声大作,大汗,尿失禁或潴留等。

③头痛与呕吐:神志清醒或轻度意识障碍者可有头痛,以病灶侧为重;意识朦胧或浅昏迷者可见病人用健侧手触摸病灶侧头部;病灶侧额部有明显叩击痛。呕吐多见,且多为喷射性,病初常为胃内容物,如合并消化道出血可呕吐咖啡样液体。呃逆相当多见。

④去大脑皮质强直:去大脑皮质强直与抽搐如出血量大并破入脑室,影响内囊和(或)大脑脚前部功能时,可见两上肢屈曲内收、两下肢伸直内旋(去大脑皮质强直);当影响脑干上部功能时,可见四肢伸直内旋和头后仰(去大脑强直)。少数病人可见全身或部分性痉挛性癫发作。

⑤呼吸与血压异常:呼吸浅快,病情严重者则深而慢;病情恶化时转快而不规则,或呈潮式呼吸、叹气样呼吸、双吸气等。出血早期的血压多突然升高和不稳定,如逐渐下降为循环中枢受损征象。

体温升高:出血后即刻出现高热者,系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受损所致。若早期体温正常,尔后体温逐渐升高并呈弛张型者,多系病后合并感染之故。始终低热者,为出血后的吸收热。脑桥出血常可引起高热。

瞳孔与眼底异常:早期双侧瞳孔可时大时小。若病灶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是小脑幕切迹疝形成的征象;若双侧瞳孔逐渐散大,对光反射消失是双侧小脑幕切迹疝、脑中心疝或深昏迷的征象;若双侧瞳孔缩小或呈针尖样,提示脑桥出血的可能。眼底多数可见动脉硬化征象、视网膜斑片状新鲜出血和静脉扩张,且均以病灶侧为著。早期多无视盘水肿。

⑧脑膜刺激征:见于脑出血已破入脑室、脑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脑室原发性出血之时。可有颈强直或强迫头位,Kernig征阳性。

(2)蛛网膜下腔出血:多见于中青年。

①诱因:如举重物,兴奋和愤怒等情绪波动,用力咳嗽、排便、弯腰、剧烈活动及饮酒等,可突然发病。

②头痛:常为首发症状。头痛呈炸裂样难以忍受,开始可为局限性,逐渐蔓延全头。

③呕吐:常并发于头痛后,呈喷射状和反复出现,系由颅内压剧升和血液直接刺激呕吐中枢所致。若呕吐为咖啡色液体则提示有消化道出血,预后凶险。

④意识障碍:半数以上的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轻者只有短暂的神志模糊,重者可有昏迷,且逐渐加深;少数患者神志始终清醒,但较淡漠、嗜睡;偶有反复发作意识障碍者。老年人的意识障碍可高达90%,其程度与出血量、部位、损害程度及持续时间有关。

⑤精神障碍:常表现为兴奋、躁动不安、定向障碍,甚至谵妄、错乱;少数可出现迟钝、淡漠、抗拒和木僵等。部分患者的精神症状可能为其主要的或首发的临床表现,大多在病后1~5d相继出现,但多在数周内自行恢复。

⑥癫发作:可发生在出血时或出血后的急性期内,可为局限性抽搐或全身强直-阵挛发作。

⑦脑膜刺激征:是本病的基本特征,包括头痛、颈强直、Kernig征阳性,系因血液刺激脑膜所致。通常于起病后数小时至6d内出现,持续3~4周。

脑神经障碍:以动眼神经损害最多见,其次为视神经损害可为单侧或双侧,持续2~3周。再其次为听神经、三叉神经和展神经。

⑨神经根刺激症:如神经性腰背痛,可较长期存在。有些患者可出现膝腱、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⑩单瘫、偏瘫、失语:少见。

脑血管痉挛:早期痉挛常发生于起病后不久,可引发一过性意识障碍和轻度神经功能缺失,历时数十分钟或数小时即缓解。迟发性痉挛多在病后1~3周出现,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局灶性神经损害和精神障碍等,应与再出血鉴别。

(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①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男多于女。

②发作历时短暂,持续数秒至24h,一般常为5~20min。

③症状完全恢复,一般不留任何神经功能障碍。

④反复发作,1周发作数次或数月发作1次;每次发作出现的局灶性症状及其严重性,取决于受损的血管及受损程度。

(4)脑血栓形成:常见于50岁以上和具有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老年人,多在睡眠中或休息时或血压偏低时发病,病情进展较缓慢,常有头晕、眩晕、一侧肢体麻木、力弱等前驱症状。神志大多清楚,局灶症状较全脑症状明显。

①可逆型: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一般在24~72h内恢复,最长可持续3周而完全缓解和不留后遗症,又称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

②进展型:局灶性脑缺血症状和体征由轻变重,迅速进展,持续6小时至数天直到患者完全偏瘫和意识障碍,又称肿瘤型。

③完全型:起病突然,病情在6h内即达到高峰,常为完全性偏瘫,伴癫发作,有意识障碍或很快进入昏迷,或出现病灶侧颞叶钩回疝,又称暴发型。

④普通型:占大多数,局灶性症状多在数小时或3~5d达高峰,以后不再发展。如侧支循环建立较好,梗死区周围水肿消退,症状可渐减轻。

(5)脑栓塞:取决于栓子的性质和数量、栓塞的部位、侧支循环的好坏、栓子的变化过程、心脏功能与其他并发症等因素。

①大多数无前驱症状,突然发病,常在数秒或数分钟内症状即达高峰,是所有脑血管病中发病最快者,多属完全性卒中。仅个别病人因反复栓塞,可在数天内呈阶梯式加重,或因逆行性血栓形成致病情有所进展。

②突发偏瘫、失语、同向偏盲、偏身感觉障碍或局灶癫发作,如为全身性强直-阵挛性发作,常提示梗死范围在扩大。

③少数椎-基底动脉系统栓塞者表现为复视、眩晕、共济失调、交叉性瘫,多无严重意识障碍及颅内压增高等全脑症状。

④较大动脉栓塞致大块性严重脑梗死或多发性梗死者,发病后3~5d可因昏迷、全身抽搐、颅内压增高及脑疝而死亡。

⑤大多数病人可查出原发疾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且多有周围皮肤黏膜和(或)内脏及肢体栓塞症状。

2.辅助检查

(1)脑出血

①CT检查:临床疑诊脑出血时首选CT检查,可显示圆形或卵圆形均匀高密度血肿,边界清楚,并可确定血肿部位、大小、形态以及是否破入脑室、血肿周围水肿带和占位效应等;如脑室大量积血可见高密度铸型,脑室扩张。1周后血肿周围可见环形增强,血肿吸收后变为低密度或囊性变。CT动态观察可发现进展型脑出血。

②MRI检查:可发现CT不能确定的脑干或小脑小量出血,能分辨病程4~5周后CT不能辨认的脑出血,区别陈旧性脑出血与脑梗死,显示血管畸形流空现象。可根据血肿信号的动态变化(受血肿内血红蛋白变化的影响)判断出血时间。

(2)蛛网膜下腔出血

①CT检查:是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方法。CT检查可见蛛网膜下隙出血征象,多位于大脑外侧裂、前纵裂池、后纵裂池、鞍上池和环池等;大量出血时脑室、脑池可呈“铸型”样改变;CT增强扫描有可能显示大的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

②脑脊液检查:若CT扫描不能确定SAH临床诊断,可行腰椎穿刺和脑脊液检查,肉眼呈均匀一致血性脑脊液,压力明显增高(1.96~5.88kPa),可提供SAH诊断的重要证据。最初脑脊液红细胞与白细胞计数比例与外周血相同(700∶1),但血液引起化学性脑膜炎导致脑脊液淋巴细胞增多,48h内白细胞计数可达数千,出血后4~8d脑脊液中糖含量降低。病后12h离心脑脊液上清黄变,2~3周黄变消失。

③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等检查:有助于寻找出血的其他原因,应作为常规检查。

(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①CT或MRI检查:大多正常,部分病人可见脑内有小的梗死灶或缺血灶。弥散加权MRI可见有片状缺血区。

②彩色经颅多普勒(TCD):可见血管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TCD微栓子监测适合发作频繁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

(4)脑血栓形成

①CT检查:应常规进行CT检查,多数病例24h后逐渐显示低密度梗死灶,发病后2~15d可见均匀片状或楔形的明显低密度灶,大面积脑梗死伴脑水肿和占位效应,出血性梗死呈混杂密度,应注意病后2~3周梗死吸收期,病灶水肿消失及吞噬细胞浸润可与脑组织等密度,CT上难以分辨,称为“模糊效应”。增强扫描有诊断意义,梗死后5~6d出现增强现象,1~2周最明显,约90%的梗死灶显示不均匀的病变组织。但有时CT不能显示脑干、小脑较小梗死灶。

②MRI检查:可清晰显示早期缺血性坏死、脑干及小脑梗死、静脉窦血栓形成等,梗死后数小时即出现T1低信号、T2高信号病灶,出血性梗死显示其中混杂T1高信号。增强MRI较平扫敏感。功能性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可早期诊断缺血性卒中,发病2h内即显示缺血病变,为早期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5)脑栓塞

①CT、MRI检查:可显示缺血性梗死或出血性梗死改变,合并出血性梗死高度支持脑栓塞诊断。许多患者继发出血性梗死临床症状并未加重,发病3~5d复查CT可早期发现继发梗死后出血,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www.xing528.com)

心电图、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心电图应作为常规检查,是确定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的证据。脑栓塞作为心肌梗死首发症状并不少见,更需注意无症状性心肌梗死。超声心动图检查可证实存在心源性栓子。颈动脉超声检查可评价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及动脉斑块,对证实颈动脉性栓塞有提示意义。

【处置策略】

1.一级处置 呼叫“120”,凡怀疑有急性脑血管病可能的病人,都要护送到上级医院诊治,不能延误。救护车到来前可先做以下处理:

(1)保持安静,平卧位,昏迷者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每2小时轻轻变换体位并拍背。密切观察神志、心率、血压、呼吸及瞳孔变化。

(2)如病人出现心跳、呼吸骤停,应先进行急救

(3)向家人或现场人员先做简要的病史询问和进行重点查体,以便对疾病尽快地做出初步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对病情做出初步的估计,对转诊时机、工具、方法和去向做出初步的考虑。

(4)如病人意识不清,则应解开病人衣领和裤带,取出假牙,将手帕卷或衣角卷垫于一侧上下磨牙之间。同时让病人的头偏向一侧,以加速口腔内呕吐物、分泌物的引流和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如呕吐物和分泌物较多且阻塞病人咽喉部,或病人出现呼吸不畅和较重的咽喉部痰鸣音等症状时,可通过塑料管或橡皮管用注射器将其吸出,以缓解病人呼吸道的梗阻,尽快地改善病人的呼吸功能,避免窒息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5)如病情危重和心肺功能欠佳者,以暂缓搬动和就地平卧急救为宜,同时还应加强对生命体征和病情的监护,并注意保暖。

(6)对病情危重者转院前有条件者应先给20%甘露醇溶液125~250ml快速静脉滴注,15~30min滴完,每4~8h一次。

(7)一旦病情平稳,或原本就系轻症清醒的病人,均应立即应用最佳的运输工具(一般以救护车为好),尽快地将病人就近转送至具有一定医疗设备、技术水平和临床经验的脑血管病专科病房或医院进行急诊处理。

(8)病人的搬动以用担架或由2~3人同时用手轻轻平托病人枕、背、臀、腿部的搬运方法为佳。切不要使用人背、椅子抬,或抬轿式的搬运方法。因为这样的搬运常会导致呕吐和病情的加重。从楼上往楼下搬运病人时,如为脑出血病人则应头朝上脚朝下,缺血性病人则相反,以免导致病人脑部的一过性淤血或缺血而加重病情。

(9)在转院途中,应尽量减少对病人(特别是头部)不必要的翻动。为了减少病人头部的震动,可轻轻地托住病人的头部和上半身。同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病情的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救治。

(10)应切实做好病人的防寒保暖工作:时刻注意将病人肢体置于被褥内的贴身处,并用安全带固定好,以防止受凉感冒和肢体在搬运中被扭伤、压伤和挤伤等意外事件的发生。

2.二级处置

(1)一般急救处理同一级处置办法。昏迷者放置口咽管,防止误吸。

(2)尽快护送患者到上级医院,明确诊断为出血性或缺血性脑血管病。重症病人护送途中应配备抢救所需的所有药品和物品。

(3)控制脑水肿:20%甘露醇溶液125~250ml快速静脉滴注,15~30min滴完,每4~8h一次,症状控制后减量。注意心、肾功能变化。可用呋塞米(速尿)以减少或代替甘露醇溶液,每次5~20mg,每4~8h一次。

(4)调整血压:急性期血压常偏高,以后可渐恢复正常,一般不用降压药物(恶性高血压除外)使血压维持在165/95mmHg为宜。收缩压>200mmHg时给呋塞米(速尿)20mg静脉注射,或25%硫酸镁溶液10ml稀释后静脉注射等。脑梗死急性期尽量不用舌下含服硝苯地平和(或)肌注利血平降压,以免降压过速加重脑缺氧。急性期血压骤降提示病情严重,血压过低者首先要补足液体,必要时给多巴胺和间羟胺(阿拉明)等升压药物以保证足够的脑供血量。

3.三级处置 在上述处置的基础上做以下处理。

(1)完善必要的检查项目:及时做颅脑CT扫描,有条件者可做磁共振(MRI)检查。对有必要者,行脑脊液检查。

(2)缺血性脑血管病:

①呼吸功能的维持:意识障碍病人应予气道支持和辅助通气。尽量减轻脑缺氧,定期监测PaO2和PaCO2

②预防并发症:预防和治疗呼吸道和尿路感染,预防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鼓励病人早期活动,以防止压疮、肌肉痉挛及关节强直,并及时进行康复治疗。

③调整血糖高血糖会加重脑梗死。因此,急性脑梗死病人出现的高血糖应积极处理。急性期不宜输注高糖液体。但低血糖也应及时注意进行纠正。

④颅内高压和脑水肿的处理:限制液体输入的量和速度,纠正可能增高颅内压的因素(如缺氧、高热等)。可以给予过度通气、高渗利尿药。常用降颅压药为甘露醇、呋塞米和甘油,交替使用效果较好,副作用少。大脑半球或小脑大面积梗死,若脱水降颅压无效,应及时手术减压,常可挽救生命,但可能留有残疾。

⑤降低体温:降低体温能缩小脑梗死范围,如病人发热应予病因治疗,并用退热药或用降温机控制体温。

⑥溶栓治疗。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0.85mg/kg(成年人),应在脑缺血发作3h内常规使用。

尿激酶:5000U加入生理盐水100ml内,每日静脉注射1次;或2万~6万U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或生理盐水500ml,静脉滴注,可连用5~7d。

东菱克栓酶:首次10U溶入250ml生理盐水中缓慢静脉点滴1h以上,以后5U,隔日1次,共2次。

⑦脑血管扩容药:低分子右旋糖酐溶液500ml静脉滴注,1/d。川芎嗪80mg加入5%~l0%葡萄糖溶液或低分子右旋糖酐溶液250~500ml中静脉滴注,3~4h内滴完,1/d,10~15d为1个疗程。或复方丹参注射液8~16ml加入5%葡萄糖溶液100~500ml内静脉滴注,1/d,疗程如前。

⑧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如速避凝、克赛等)0.4ml皮下注射,每12小时一次,疗程为7~10d。

⑨抗血小板制剂:阿司匹林75~325mg/d,长疗程;银杏黄酮苷、噻氯匹定(抵克力得),250~500mg,1/d,餐时服,维持量250mg,1/d,用半年至一年。

⑩钙拮抗剂:有条件者可用尼莫地平静脉注射,需用输液泵控制速度,每小时5mg维持,连续2~3周。口服,每次20~40mg,3/d。

可用20%人血白蛋白10~20g,间断与脱水剂交替使用,脱水效果更好。

脑细胞营养药:胞磷胆碱,成人0.75~1g加入5%~10%葡萄糖溶液250~500ml中,摇匀后缓慢静脉滴注,1/d,5~10d为1个疗程。

(3)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原则为维持呼吸,控制血压,降低颅压,注意水电解质失衡、血糖及肾功能情况,防治多脏器功能衰竭。

①防治再出血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搬动、翻动和保持病人安静。避免因过多的搬动、翻动和躁动导致再出血和脑疝形成或加重,甚至可危及病人生命安全。各种诊疗护理操作应轻巧,以免引起病人的挣扎而再出血。

调整血压:病发后常有血压的急剧升高,也容易导致再出血。为此,对血压过高者(220/120mmHg)可酌情给予短效而温和的降压药,将血压降至180/100mmHg左右为宜,切忌降压过低,以免进一步加重脑缺血、缺氧而导致呼吸骤停。如已出现血压过低,应及时查找原因和及时纠正,必要时可酌情选用多巴胺等升压药或少量输液输血,提高血压和调整心率。

止血药的应用:在临床中尚有争议,但至今仍常规短期应用,如选用氨甲苯酸、6-氨基己酸或卡巴克洛等。

②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和上呼吸道内的呕吐物,安放咽导管,并让病人取头部侧卧位,以加强口腔内的唾液引流和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如一旦出现呼吸功能衰竭征象者,应及时行人工呼吸和低流量给氧,以维护呼吸功能,同时进行血气分析监测。

③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在适当限水(以出为入和适当偏少)的基础上,及时地给予适量的脱水利尿药,如20%甘露醇、25%山梨醇250ml静脉滴入,或呋塞米20~40mg、依他尼酸25mg(溶入10%葡萄糖溶液20~40ml)缓慢静脉注射,并酌情每6~8小时重复1次,一般持续2~3d以观疗效。在脱水过程中,应加强液体出入量、尿相对密度、血细胞比容和血浆渗透压等方面的监测,为以后的补液和脱水提供客观依据,并避免脱水过急过猛,导致血液浓缩、血循环量不足和脑缺血、缺氧而加重病情。

④降温疗法:有利于减轻脑水肿和促进脑细胞功能的恢复,一般多以冰袋或冰帽做头部的降温治疗。在降温过程中,必须随时注意防止耳郭和头部的冻伤。病情稳定后可逐渐复温,但切忌过急,而致病情加剧。

⑤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对深昏迷、消化道出血或呕吐严重的病人,可先禁食1~2d,以静脉内补充必要的营养和水分。每日的总输入液量可根据病人的尿量、尿相对密度和血细胞比容等指标酌情补给。同时应每日酌情补充钾3~4g,定时进行血糖、血浆渗透压、电解质、尿素氮和酮体以及血气分析等方面的检查,以利及时而准确地采取针对性治疗。如无消化道出血或呕吐者,只要出现肠鸣音即应酌情早期进行鼻饲,同时减少输液量。

⑥有条件的医院应尽早根据CT或磁共振等检查结果确定出血部位和出血量,决定是否手术治疗。一般幕上出血量<25ml,幕下出血量<8ml者多可不需手术,对脑内出血引起脑受压和继发脑水肿,可能发生脑疝者则应尽早手术清除血肿,以发病6~7h内手术为宜。

如血肿或侧脑室内已有较多血凝块且不易抽吸、引流时,可据情将尿激酶1000~2000U溶于注射用水4~6ml行血肿腔内或侧脑室内注入,每4~6小时1次持续1~3d,以利血凝块的溶解、抽吸和引流。对经颅脑CT或MRI检查证实为小脑半球出血并已形成血肿≥10ml者,亦可试行此项治疗。

⑦病因治疗:如病因明确且能治疗者,应同时加强相应的病因治疗。如经MRA等造影证实有动脉瘤存在且有再次破裂出血可能者,一旦病情许可应予手术处理或神经放射介入处理,以保安全。

⑧神经保护药治疗:为了缓解病情,改善脑神经细胞的功能和减轻后遗症,可酌情应用脑神经保护药。早期脑出血病人不宜服用脑血管扩张药(脑蛛网膜下腔出血者例外),以免导致脑部病灶周围脑组织的血流过分灌注。

⑨注意防治并发症。

胃出血:一旦发生,应及时抽净胃内积血,并向胃内鼻饲云南白药等止血药,奥美拉唑(40mg/d)静脉推注或滴注;对仍出血不止者,可将肾上腺素1~2mg溶于10~20ml注射用水内分次鼻饲。如有严重失血征象者可适当输入全血。

感染:注意定时翻身、拍背、吸痰、给氧和据情给予抗生素,如呼吸道分泌物过多过稠、深在且不易吸出和影响呼吸时,应行气管切开术,以防止肺炎的发生。尿潴留者可留置导尿管,定期进行膀胱冲洗引流,以防止尿路感染。

压疮:由于急重病人的周围循环功能甚差故易发生皮肤压伤,为此应加强对压疮的防治。

加强病情监护:急性期,特别是重症病人的病情变化一般甚快。为了更好地掌握病情及其变化新动向,为以后的救治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除对病人的意识、瞳孔、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和神经体征等进行严密观察外,有条件时还应进行心电、脑电等方面的监护。

康复治疗:一旦病情稳定,就应对瘫痪肢体进行早期康复治疗,不但可避免瘫痪肌群的废用和误用等并发症的发生,还可促进瘫痪肢体功能的恢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