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红霉素硫氰酸盐的生产工艺优化

红霉素硫氰酸盐的生产工艺优化

时间:2023-06-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红霉素为十四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其分子是由红霉素内酯、红霉素糖和脱氧氨基己糖三部分组成。我国早在上世纪60年代已开始生产红霉素,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才开始试生产硫氰酸红霉素。红霉素是一种碱性抗生素,在碱性情况下易溶于醋酸丁酯等有机溶剂,而在酸性时溶于水中,可与某些无机酸和有机酸形成盐,因此,主要采用溶媒萃取法提取。表11-25 红霉素发酵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下面具体介绍某企业红霉素发酵生产工艺。

红霉素硫氰酸盐的生产工艺优化

概述

红霉素(erythromycin,Er)是红色糖多孢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其抗菌谱和青霉素G相似,特别对抗酸杆菌、革兰阳性细菌、大病毒及立克次体有抗菌活性。红霉素为十四元大环内酯抗生素,其分子是由红霉素内酯、红霉素糖和脱氧氨基己糖三部分组成。硫氰酸红霉素的分子结构式如图11-31所示。

图11-31 硫氰酸红霉素分子结构式

硫氰酸红霉素不仅是兽用抗生素,还是大环内酯类原料药的母核,是合成国际医药市场上十分畅销的三大半合成红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和克拉霉素)的关键中间体原料,从而,奠定了硫氰酸红霉素在国际医药原料药市场上的强势地位。

我国早在上世纪60年代已开始生产红霉素,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才开始试生产硫氰酸红霉素。进入21世纪,国际市场包括我国对硫氰酸红霉素的需求不断上升。

红霉素生产工艺

红霉素发酵是以红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Erythreus)为生产菌种,孢子经过斜面培养后,进行菌丝摇瓶培养,然后接入一、二级种子罐培养,经检验质量合格后,接入发酵罐,通入无菌空气,开搅拌,严格控制罐温、罐压,并通过调节空气流量和搅拌转速控制溶氧,进行深层液体发酵。

发酵生产中的培养基主要采用淀粉和葡萄糖作为碳源,豆饼粉、玉米浆和硫酸铵等作为氮源。在发酵过程中,定量流加前体丙醇,根据pH变化流加液化糖,同时依据补糖量流加黄豆油。菌丝在代谢过程中不断分泌红霉素。经过8d左右发酵,菌丝产生一定数量红霉素后,开始衰老断裂,即可放罐提取。

红霉素是一种碱性抗生素,在碱性情况下易溶于醋酸丁酯等有机溶剂,而在酸性时溶于水中,可与某些无机酸和有机酸形成盐,因此,主要采用溶媒萃取法提取。先将发酵液进行预处理,得到滤液,将滤液pH调至9.8~10.2,用醋酸丁酯提取,然后在丁酯相中加入硫氰酸钠,用冰醋酸调pH4.5~4.8,形成硫氰酸红霉素盐,以提纯红霉素,制备符合兽药典规定的硫氰酸红霉素。红霉素发酵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如表11-25所示。

表11-25 红霉素发酵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下面具体介绍某企业红霉素发酵生产工艺。

1. 菌种工艺

(1)斜面孢子制备 菌种为红色糖多孢菌(EM61)。斜面培养基成分:淀粉0.5%,葡萄糖0.5%,鱼胨0.5%,玉米浆0.1%(湿重),氯化钠1.0%,磷酸二氢钾0.015%,甜菜碱盐酸盐0.05%,氯化钙0.008%,微量元素溶液0.2mL/100mL,琼脂2.0%~2.2%。消前pH7.0(20%KOH调整)。

称量后,先将淀粉糊化,在与其他成分混合配成预定体积,待调pH后,分装在茄型瓶中,经118~120℃、0.1MPa下灭菌30min后,摆成斜面,置于34℃恒温培养5~7d,待冷凝水蒸发干后,观察无杂菌生长即可使用。

准备好沙土管及空白斜面,按无菌操作法用沙土孢子或冷干管中的牛乳孢子接种,置于(34.0±0.5)℃,相对湿度40%~50%,培养8~9d,长好后直接用于生产或置于4℃冰箱保存备用。斜面生长过程及变化如表11-26所示。

表11-26 斜面培养时间及其变化情况

续表

斜面孢子特征:高产菌落边缘圆、灰色,中间凸起正中有凹陷、中间白色,个别有梅花型,扎根较深。

(2)摇瓶菌丝制备 培养基配比:蔗糖3%,玉米浆1.6%,硫酸铵0.2%,碳酸钙0.7%,黄豆油0.5mL/300mL三角瓶,20%NaOH调pH5.5左右。培养条件:在34℃、220~240r/min摇瓶机振荡培养24h左右。

2. 发酵工艺

(1)培养基配比 种子罐和发酵罐培养基配比如表11-27所示。

表11-27 种子罐和发酵罐培养基配比

(2)培养基灭菌 中、小罐及糖、油罐均采用实罐消毒方式进行灭菌,正丙醇采用闷消方式灭菌。发酵罐采用连续灭菌方式灭菌。其灭菌压力、温度和时间如表11-28所示。

表11-28 各类罐体灭菌条件

消毒时,小罐、中罐、油罐及糖罐均预热到70~80℃再进汽。大罐配料时预热到65~70℃时打料。正丙醇管道的消毒压力必须保持在0.2MPa,消毒45min。丙醇计量罐,一般每周消毒一次。油管道消毒压力0.2MPa,时间为45min左右。糖管道消毒压力0.3MPa,时间为60min左右。种子罐和发酵罐培养基消后质量标准如表11-29所示。(www.xing528.com)

表11-29 种子罐和发酵罐培养基消后质量标准

(3)一级种子培养 培养基灭菌后,罐温降至37℃时,采用微孔压差法将摇动瓶种子或孢子接入罐中培养。罐温全程控制在(34.0±0.5)℃,通入无菌空气,通风比0.8~1.0/min,罐压0.05MPa,全程开搅拌,转速140r/min。培养过程中每过段时间需取样作无菌试验,测pH、菌体沉淀物体积(PMV),10h后取样观察菌丝形态,30h开始测黏度。

培养33h左右菌丝形态呈网状,菌丝体粗壮,分枝少,染色深且均匀,PMV在12%以上,pH回升至6.6左右,无杂菌,即可移入二级种子罐。

(4)二级种子罐培养 培养基灭菌后,罐温降至34℃时,用压差法将符合质量要求的一级种子接入二级罐中。全程控制罐温(34.0±0.5)℃,通风比保持0.8~1.0/min,罐压控制0.05~0.06MPa,全程搅拌,转速130rpm。培养过程中,每过段时间需取样作无菌试验,测pH、PMV、黏度,观察菌丝形态。培养13h左右,镜检菌丝呈网状,菌丝体细、长、直、分枝少,染色均匀,P MV在20%以上,无杂菌,即可移入大罐。

(5)发酵罐培养 培养基灭菌后,罐温降到36℃时,将搅拌转速调到80r/min,空气流量调至3000m3/h,罐压维持在0.025MPa,调溶氧显示100%,然后停搅拌接种,接种后,罐温控制(34.0±0.5)℃,搅拌转速80r/min,空气流量3000m3/h。培养过程中控制溶氧、pH,并流加补入糖、醇、油,其原则:

①溶氧控制:100h前控制在(50±5)%,100h后控制在(40±5)%。当溶氧降至控制范围底限时,依次交替提高搅拌转速和空气流量,使溶氧在控制范围内。

②pH与补糖控制:通过补糖来控制pH。24h前,当pH降至最低又回升至7.1时,开始缓慢补糖,控制pH在7.2~7.3。24~40h控制pH在7.0~7.05,40h后控制pH在6.9~6.95。放罐前1h停止补糖,pH回升。

③补醇控制:发酵12h后,当发酵液PMV达到30%时,开始补醇,速率0.08~0.09mL/(L/h),放罐前5h停止补醇。

④补油控制:发酵24h后,根据补糖速率确定补油速率,当糖耗大于20kg/h时开始补油,糖耗小于48kg/h时按0.092mL/(L/h )补油;在48~60kg/h按0.145mL/(L/h);在60kg/h以上按0.215mL/(L/h)补入。放罐前8h停止补油。

(6)发酵过程菌丝形态生长变化 发酵过程菌丝形态生长变化情况如表11-30所示。

表11-30 发酵过程菌丝形态生长变化情况

3. 提取工艺

(1)预处理 将发酵液放入预处理罐,待放到一半时,开启搅拌和空气搅拌(如有空气搅拌),边放罐边加ZnSO4和15%~20%的NaOH维持pH7.0~8.0,待发酵液放完时,加够ZnSO4 ,调节pH8.0~8.4。ZnSO4加入量控制在30~50g/L,并控制滤速在8mL/5min以上,ZnSO4尽量少加,然后进板框压滤机压滤。

发酵液预处理工艺控制点:发酵液的碱化pH控制在8.0~8.4,滤液pH控制在7.5~8.0,温度20~30℃,滤液单位2500~4000U/mL,NaOH配制浓度20%。

(2)萃取(采用二级逆流静态提取)在提取罐中加入上批二级提取的丁酯(如是第一次,则加入新鲜丁酯),将已经用15%~20% NaOH溶液调好pH 10.1 ± 0.1的碱化液(调碱后的滤液)打入提取罐中。边打边滴入2%的破乳剂。打完后,开动空气搅拌8~10min。静置1h后分层,转出下层水相进入另一罐进行二级萃取(新鲜丁酯已经打入备提取用)。上层丁酯相经碟片式高速离心机分离,分离出清亮透明丁酯相即为红霉素抽提轻液。

二级萃取操作同一级萃取操作一样,但要复测pH。如果pH不符合要求,加入20%的NaOH溶液调节pH至规定值。然后静置1h分层,水相最终控制单位低于200U/mL以下。废水打入回收岗位蒸馏回收丁酯。上层丁酯相经碟片式高速离心机分离后储于储罐中备用,用于下批一级萃取用。

醋酸丁酯萃取工艺控制要点:pH以pH计测定为准,一级萃取pH 10.1 ± 0.1,二级萃取pH 10.5 ± 0.1;醋酸丁酯加入量一级按1/12~1/13(体积分数)加入,二级按1/15~1/16(体积分数)加入;抽提温度32℃左右;丁酯萃取液要求清亮,无明显乳化层。

(3)成盐结晶 将分离轻液打入结晶罐中,升温至43℃,加入1/10(体积分数)的饱和食盐水搅拌洗涤15min,然后静置45min分层,分尽下层乳化层和水。连续洗涤三次。洗涤后,开动搅拌,缓缓加入已经配制好的硫氰酸钠溶液,先慢后快,控制加入时间不得少于45min。滴加入50%的冰醋酸溶液,调节pH4.6~4.8。先慢后快,控制加入至调好pH的时间不得少于45min。继续搅拌30min后,停止搅拌,冷却降温,静置30min后,温度降到28℃以下,即可开始分离。

工艺控制要点:轻液洗涤温度40~43℃,用饱和食盐水洗涤;硫氰酸钠加量以10亿单位为准,按0.2kg/10亿加入;成盐pH控制4.6~4.8,温度43℃左右;硫氰酸钠浓度配制成20%,冰醋酸浓度配制成50%。

(4)分离洗涤 将成盐结晶液放入抽滤缸真空抽滤。抽滤缸中的湿盐用适量新鲜丁酯浸泡挖洗,约10min后再真空抽干。将湿盐转入混洗缸中,加入1~1.5倍的热蒸馏水充分混洗,离心,再用热蒸馏水淋洗2~3次,直至洗出的蒸馏水表面无明显溶媒即可。

工艺控制要点:过滤后用新鲜丁酯泡洗一次;蒸馏水温度控制在50~60℃。

(5)干燥包装 将湿盐放入喷雾干燥器中,通入75~80℃的热空气加热干燥2~3h。干燥后,收入桶中密闭保存,同时称重,通知质控部门取样检验。检验合格,按质控部门的包装通知进行包装,然后办理成品入库。

工艺控制要点:空气必须经高效过滤膜过滤;控制空气温度在75~8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