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颅:病因、症状、诊断

解颅:病因、症状、诊断

时间:2024-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解颅解颅是小儿难治性病证,以颅缝解开,头颅增大,叩之呈破壶音,目珠下垂如落日状为特征。先天性解颅,多与肾精不足,骨髓空虚有关;后天引起者,其颅囟闭而复开,为疾病影响所成。解颅若具典型的临床表现,可以明确诊断。在较大儿童,有颅内压增高征时,应考虑解颅的可能性。为了证实诊断和确定梗阻的部位,可进行头颅CT检查和X线摄片检查。

解颅:病因、症状、诊断

第一节 解 颅

解颅是小儿难治性病证,以颅缝解开,头颅增大,叩之呈破壶音,目珠下垂如落日状为特征。常发生于6个月到7岁的小儿。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先天性解颅,多与肾精不足,骨髓空虚有关;后天引起者,其颅囟闭而复开,为疾病影响所成。本病西医学称脑积水。

一、诊疗思维

(一)病因病机分析

解颅的发病原因有虚有实,亦有虚中夹实。

1.虚证,指小儿禀赋不足,肾气亏损。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肾虚不能生髓主骨,以致颅囟逾期不合,颅骨解开,头颅增大。

2.亦有大病之后,肾阴耗损,水不涵木,肝火偏亢,心火上炎,蒸灼脑髓,髓热则颅缝开解,囟门宽大。常见出生后囟门已闭,而复开者。

3.脾主运化水湿,若脾运失常,则水湿停留,上溃于脑,留阻脑络,停聚颅腔,而致颅缝迅速开解,形成解颅。此为脾虚挟水饮湿浊,为虚中夹实之证。

4.亦有感受外邪,热毒壅滞,炼液成痰,痰热壅阻于脑,脑络阻塞,气血瘀滞不通,水饮停聚,积而久之,头颅增大,颅缝开解,此为实邪引起。

综上所述,解颅成因既有先天肾气不足,又有后天脾虚失调,以及髓热、风热、水湿、瘀血实邪等因素。

(二)诊断思维

1.辨病思维

(1)诊断要点

①头颅呈普遍性、均匀性增大,且增长速度较快,骨缝分离,前囟明显扩大而饱满,头皮青筋暴露,叩诊有破壶音,头重颈骨不能支持而下垂,两眼下视。可有烦躁,嗜睡食欲不振,甚至于呕吐,惊厥。

病因病机示意图

②CT扫描提示脑皮质变薄,脑组面积减少,脑室增宽扩大。头颅摄片可见骨板变薄颅缝分开,蝶鞍增宽。眼底检查可见视神经萎缩或视盘水肿。

解颅若具典型的临床表现,可以明确诊断。在较大儿童,有颅内压增高征时,应考虑解颅的可能性。应当注意的是,部分颅骨缝已闭合的儿童,解颅没有头颅增大的表现。为了证实诊断和确定梗阻的部位,可进行头颅CT检查和X线摄片检查。

(2)鉴别诊断:主要与重病佝偻病头颅增大鉴别,见佝偻病。

2.辨证思维

(1)辨轻重:颅缝开解,头颅增大速度缓慢,精神萎顿,为轻证;颅缝开解,头颅迅速增大伴有烦躁不安,呕吐,抽搐为重证。

(2)辨虚实:神萎,面黄,食少便溏,颅缝开解,病程长多为虚证;头皮光急,发热气促,颅缝开解,病程短,多为实证。

解颅的辨证主要辨轻重、虚实,可从病情、病程、兼症三方面着手。病情进展缓慢,病程长,兼有精神萎顿,食少便溏者,为轻证、虚证;病情进展迅速,病程短,兼有烦躁呕吐,抽搐及头皮光急,发热气促者,多为重证、实证。

(三)治则思维

解颅以虚证为主,治疗原则为补肾生髓。本虚标实之证当审证求因,灵活辨治,同时配合外治疗法。解颅的治疗应重视健脾利水和活血化瘀法的运用。药理研究证实,利水药能降低颅内压力,活血化瘀药物能使病理状态下的血液黏稠度、红细胞电泳时间、纤维蛋白原等指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或恢复正常,能增强血液循环动力,改善微循环,从而促进脑脊液的循环。此外,还能改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从而减少脑室内的脉络丛过多地分泌脑脊液,促进对脑脊液的吸收。两者协同应用,有助于颅内脑脊液循环的改善,临床可在辨证基础上选用。

(四)辨证论治

1.肾气亏损

【证候】 生后囟门逾期不合,逐渐加宽开解,头颅明显增大,头大颈细,头倾不定,身体瘦弱,神识呆钝,或烦躁不安,呕吐,甚至惊厥,舌淡,苔薄白。

【辨证】 多见于婴儿。由肾精亏损,脑髓不足引起。先天不足,肾气亏损,脑髓不充,致前囟不闭,头颅逐渐加宽解开,头颅增大致颈肌无力支持,故头倾不定。脑髓不充故神识呆钝。肾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故烦躁不安,呕吐,甚至于惊厥。

【治法】 补肾益髓。

【主方】 补肾地黄丸加减。

【处方举例】 熟地黄10g,山茱萸10g,女贞子10g,杜仲10g,山药10g,牡丹皮10g,泽泻10g,茯苓10g,鹿角(先煎)10g,牛膝10g。(以3岁为例)

2.肾虚肝旺

【证候】 颅缝裂开,前囟宽大,头额青筋暴露,眼珠下垂如落日状,目无神采,神烦不安,手足心热,筋惕肉img244,时或瘛疭。

【辨证】 本证除表现肾气亏虚的证象以外,还表现两方面的证候,一是阴虚火旺证,如神烦不安、口干舌红、手足心热等;二是肝风内动证,如筋惕肉img245,时或惊叫。

【治法】 益肾平肝。

【主方】 知柏地黄丸合三甲复脉汤加减。

【处方举例】 熟地黄10g,山药10g,山茱萸10g,茯苓15g,泽泻10g,龟甲(先煎)10g,鳖甲(先煎)10g,知母10g,黄柏10g,阿胶(烊化)10g,白芍10g。(以3岁为例)

3.脾虚水泛

【证候】 头颅增大,颅缝开解不合,头皮光亮,叩之呈破壶音,目珠下垂如落日状,目无神采,面色img246白或萎黄,形体消瘦,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小便少,舌淡,苔白。

【辨证】 此为脾肾两虚,调摄失宜所致。脾虚不能正常运化输布,水湿内生,凝而成痰,痰湿阻于脑络致头颅增大,开解不合。脾阳不运致气血生化无源,故面色萎黄或img247白。脾虚不运。故大便稀溏,小便少。

【治法】 补脾利水。

【主方】 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加减。

【处方举例】 熟附子(先煎)9g,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猪苓10g,泽泻10g,丹参10g,干姜3g,桂枝10g,甘草6g。(以3岁为例)

4.热毒壅滞

【证候】 头颅逐渐增大,颅缝开解,头皮光急,青筋暴露,囟门高突,发热,气促,面赤,唇红大便干,小便短赤,舌红,苔黄。

【辨证】 本证多由温毒时邪灼伤脑络,壅结脑府所致。气机郁结,津液失于流通,壅阻于内,故头颅增大。里热炽盛,故发热,面赤唇红,大便干,小便短赤。

【治法】 清热解毒,化瘀通络。

【主方】 犀地清络饮加减。

【处方举例】 水牛角(先煎)30g,生地黄10g,连翘10g,知母10g,生山栀子10g,赤芍10g,牡丹皮10g,桃仁10g,菖蒲10g,钩藤(后下)10g。(以3岁为例)

(五)病程观察

1.在肾气亏损证型中,气血虚弱,加黄芪10g,当归10g;头大颈软,加杜仲10g,续断10g;四肢抽搐,加天麻10g,钩藤(后下)10g,白芍10g;面img248神呆,加灵芝10g,菖蒲10g,紫河车粉3g(吞服)。

2.在肾虚肝旺证型中,烦躁不安者,加竹叶10g,山栀子10g,清泄心火;阴虚发热者加玉竹10g,白薇10g;筋惕或惊叫加天麻10g,钩藤15g,僵蚕10g;若肾虚髓热,口干舌红,手足心热者,可按《幼科发挥·胎疾》所提出的“脑者髓之海也,肾主骨髓,中有伏火,故髓热而头破,额颅大而眼愣小也,宜服地黄丸。”

3.在脾虚水泛证型中,面黄形瘦,加黄芪10g,当归10g;纳呆食少,加神曲10g,麦芽15g;大便稀溏,加山药10g,车前草30g;头皮光亮,加丹参10g,地龙10g。

4.在热毒壅滞证型中,发热面赤,加生石膏(先煎)30g,知母10g;大便秘结,加生大黄(后下)5g,生山栀子10g;抽搐者,加钩藤(后下)10g,石决明(先煎)30g。

(六)预后转归

本病轻者,解颅形成缓慢。重者颅缝迅速开解,头颅明显增大,多伴烦躁,嗜睡,甚至惊厥,预后不良。

(七)预防与调护

1.注意孕期保健,合理喂养,增强体质。

2.因脾虚水泛所致者,应控制水分摄入。

3.出现抽痉者,应及时给予处理。

(八)疗效评定

1.治愈 头颅停止增大,前囟、颅缝渐闭,神志正常。

2.好转 头颅停止增大,前囟、颅缝明显收缩,神情转清。

3.未愈 头颅继续增大,症状日趋严重。

二、名家医案

1.黄明志医案——脾虚水泛

荆某,男,1岁1个月。

【初诊日期】 2001年10月27日。

【现病史】 出生后患儿头颅逐渐增大,4个月时头围达47cm,现头围60cm,经首都医科大学儿童医院等诊断为脑积水,因不愿手术治疗而来诊。

【现症】 食欲不振,智力、运动语言均落后于同龄儿。

【查体】 头颅异常增大,颅缝开裂,前囟膨隆,后囟未闭,头皮光亮,头皮青筋暴露,双目下垂如落日状,面色苍白,神疲倦怠。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

【诊断】 脑积水(中医:解颅)。

【辨证】 脾虚失运,水湿上泛。(www.xing528.com)

【治法】 健脾补肾,通络利水。

【方药】 三甲散(由制龟甲、制鳖甲、炮穿山甲、鸡内金、槟榔各15g,砂仁6g,番泻叶1.5g组成)20g,起痿散(由乌梢蛇、当归各30g,地龙、全蝎、蜈蚣img249虫各12g,马钱子1.8g组成)10g,分10包,每次1/3包,以白茯苓5g,薏苡仁5g,白通草5g,丝瓜络3g,煎汤送服,一日3次。服用10天后,头颅即不在增大,囟门平坦而软,续服1个月,头围缩小至55cm。坚持服用3月余,患儿头围减至51.5cm,智力、语言、运动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按语】 本例解颅患儿其病机涉及三个方面:一曰:肾虚,肾精不足,髓海失充;二曰:脾虚失运,水湿不化而上泛;三曰:瘀阻脑络,脑液受阻,水聚于脑。故“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三甲散中龟甲、鳖甲皆至阴之味,滋阴坚肾,且富含钙质,可促进囟门、颅缝愈合,《本经》即有龟甲主“小儿囟不合”的记载,茯苓、薏苡仁、通草、丝瓜络、穿山甲,健脾利水渗湿;起痿散,活血化瘀通络,内含微量马钱子,上通督脉,直达巅顶,引药上行,通络之功著,诸药合用,共收补肾健脾,利水通络之功。

[选自都修波.黄明志教授运用三甲散的经验.陕西中医,2003,24(6):535-536]

2.黄少华医案——脾虚水泛

陶某,男,4个月15天。

【初诊日期】 1989年8月10日。

【现病史】 患儿就诊时眼睑下垂,眼球下沉,烦躁不安,偶有呕吐,头颅明显增大,骨缝分离,前囟扩大且饱满,头皮静脉扩张,市儿童医院B超检查诊断为“脑积水”,后又经同济医院等医院确诊为“脑积水”而治疗无效。患儿指纹伏,舌苔薄。

【诊断】 脑积水(中医:解颅)。

【辨证】 脾虚水泛。

【治法】 益气健脾利水。

【方药】 防己10g,椒目6g,葶苈子5g,熟大黄3g,桂枝6g,连皮茯苓20g,猪苓10g,泽泻10g,白术10g,炙甘草3g,生芪18g,丹参10g,半夏10g,竹茹10g,以本方为主药,加减连服3个月,患儿囟门逐渐闭合,精神、饮食好转,改用参苓白术散合己椒苈黄丸化裁以调理脾胃兼利水湿,坚持服药。

二诊(1990年10月10日):B超检查提示“脑积水消失”,患儿脑形已完全正常,头围发育正常,仍以己椒苈黄丸合补中益气汤化裁调理。

1991年2月随访,患者智力发育及头颅形状均正常。

[选自贾雁宾.黄少华治疗脑积水经验.云南中医杂志,1991,12(4):18]

3.汪受传医案——肾虚,水湿痰瘀阻络

某,男,2个月。

【现病史】 1999年7月16日出生。生后2个月左右发现与同龄儿相比颈软,双下肢颤抖,难以扶立。1999年9月28日在儿童医院查头颅CT示:双额颞部蛛网膜下腔积液。遂拟以小儿脑积水、脑发育迟缓予营养脑细胞、抗感染等治疗,半月未见效果。1999年12月6日复查CT,较前片无明显改变,遂于2000年1月24日来我处首次求治中医。家长诉其产时有青紫窒息史,经CPAP氧疗2天后缓解出院,出生至今无发热、抽搐等病变,但患儿每于夜间2:00时左右哭闹1~2小时。

【现症】 汗多,纳可,二便调,口不能言。

【查体】 头颈能竖立,能坐立,舌苔黄腻,脉濡。

【诊断】 脑积水(中医:①解颅;②五迟五软)。

【辨证】 肾虚,水湿痰瘀阻络。

【治法】 补肾利水,活血通络。

【方药】 淮山药10g,生地黄10g,茯苓10g,猪苓10g,泽泻10g,红花5g,丹参10g,桃仁6g,川芎6g,车前子(包)10g,煅龙骨、煅牡蛎各20g,瓜蒌皮10g,葱1根。每日1剂,共服7剂,水煎服。

二诊(2000年1月31日):证情基本如前,但夜寐渐安。治疗续前法,加用琥珀粉30g,参三七粉30g,混匀口服,每次1g,每日2次。上法出入,每10剂熬制糖浆剂600ml,每服10ml,每日3次,继服4个月。

三诊(2000年5月24日):患儿已出生10个月,仍流涎。大便不成形,牙出4颗,近期测头围49cm,体重13kg,已能爬行,会讲“妈妈、爸爸、再见”。能与人举手打招呼、握手,能扶住物体坐起、站立较长时间,亦能短时间独站,舌质胖嫩,苔薄白,拟原方加益气药物再进。

四诊(2000年7月17日):患儿已能独立行走3~4步,自然步态,语言有进步,好动,舌淡,苔白腻,脉濡缓。上周患扁桃体炎,发热40℃,经治疗后次日退热,近日已恢复,但食欲欠佳。证属痰浊内蒙,治以前法加石菖蒲、广郁金,另加少量麝香入散剂,豁痰泄浊、活血开窍。

五诊(2000年8月31日):纳增,睡眠欠安,近来行走已稳,喜玩耍,仍流涎,说话较前未明显增多。近2天大便稀,流涕。仍予化痰泄浊、活血利水法治疗。前方加煨益智仁10g,芡实10g,以摄涎,散剂同前继服。

继予前方加减治疗3个月。此后跟踪随访,患儿2岁时走路稳,能跑步,说较多话,与人沟通无障碍。2岁半,复查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5岁半至南京儿童医院测小儿韦氏智测109分(中等),社会适应能力10分(正常)。门诊随访至今,患儿体格、智力发育正常。活泼可爱,学习成绩中等偏上。

【按语】 患儿为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引起的脑部病变,经头颅CT检查诊断为脑积水,中医诊断为解颅、五迟五软。汪教授分析患儿证候,认为其属肾虚,水湿痰瘀阻络。系在肾虚基础上,水湿痰瘀上蒙神窍所致,属虚实夹杂证候。经予补肾健脾、化痰通络利水法治疗8个月余,患儿诸症悉除,复查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随访至今其生长发育均可。近日患儿因上呼吸道感染来门诊就治,见其体格、智力发育良好,活泼可爱。因“解颅”临床属于顽疾,遂记录在案,以飨同道。

[选自陈超.汪受传治疗小儿脑积水验案1则.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18(6):602]

4.张学文医案——颅脑水瘀,脑络瘀阻

陈某,男,1岁10个月。

【初诊日期】 1987年7月13日。

【现病史】 头颅膨大,头皮肿亮,青筋暴露,未长头发1年余,右眼流泪,口角流涎,语迟,1岁4个月时才会说个别单字,患儿顺产,产后一直正常,从3个月时头颅逐渐增大,帽子1周得放大1次,1个月之内增大很明显,以后逐渐稳定。曾在西安某医院拍X线片,诊断为“脑积水”未予治疗。

【查体】 头大光亮,青筋暴露,未长头发、神情呆滞,头围53cm,舌体紫黯略胖,指纹青紫。

【诊断】 脑积水(中医:解颅)。

【辨证】 颅脑水瘀,脑络瘀阻。

【治法】 活血利水,祛瘀通窍。

【方药】 通窍活血利水汤。丹参、川芎、赤芍各5g,川牛膝、车前子各6g,白茅根10g,葱白2寸,生姜2片,大枣3枚。以上药共水煎,黄酒15g进服,麝香0.1g冲服,日1剂。丹参注射液4ml,肌内注射,每日1次,共10日。

服药20余剂,右眼流泪,口角流涎减轻,说话较前清楚,头围52cm。又用原方加减服用20余剂。

三诊(1988年2月18日):患儿病情大减,头未再大,囟门原缝隙至额上,现已合至上星穴,头围48cm,走路平稳,可以自己跑玩,身高又长了5cm,智力与同龄儿相同,但仍胆小,纹淡,舌质舌苔正常,身上发痒,用初诊方去红花、生地黄,加寄生6g,泽泻、地肤子、白蒺藜各6g,另将原方药量稍加,5g者改为6g,3g者改为5g。服药l5剂,患儿基本正常。

1989年5月1日随访:患儿语言、表情、活动、饮食、二便均正常,唯囟门约有指甲大小未长合,脉沉,舌正常,身略痒,拟补益气血,益肾利水之剂善后,培肾固本。

[选自华荣,孙景波.张学文教授治疗小儿脑积水的经验.陕西中医,1991,12(8):338-339]

5.宋祚民医案——脾肾两虚

隋某,女,6个月。

【现病史】 患儿头大异常,前囟较大,后囟未闭,颅缝解开,头项不能直立,不会翻身。当地儿童医院诊为脑积水。来我院就诊时,患儿纳少寐多,大便多溏。

【查体】 神情呆滞,双目无神,白睛显露。舌淡,舌体略胖,苔白,脉细弱,指纹淡红。

【诊断】 脑积水(中医:解颅)。

【辨证】 脾肾两虚,髓脑失充,水湿不运。

【治法】 补肝肾,健脾胃,祛湿行水。

【方药】 熟地6g,生黄芪10g,山药10g,山茱萸6g,补骨脂6g,茯苓15g,泽泻6g,车前子(包煎)10g,桑寄生10g,枸杞子10g,女贞子10g,狗脊6g,川续断6g,明矾(冲服)0.5g。

服药20剂,家长来诉:患儿尿量增加,神情好转,欲笑状,眼目渐有神,囟门及颅缝未见增大,仍纳少,前方加生谷芽10g,生麦芽10g,鸡内金3g以生发胃气。

患儿又服药2个月,后囟闭合,前囟及颅缝明显缩小,头项较前有力,可自行直立1~2分钟,会笑,手眼渐协调,黑睛有神,纳食明显增加,大便软,一日二行,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有力,指纹淡红。因天气较热,要求服成药,故以上方为基础,加减药量,配制蜜丸服用。

又一年,家长来诉:丸药先后配制2次,与汤药交替服用约10个月,患儿病情日渐好转,目前神情正常,颅缝及囟门完全闭合,已能站立,可蹒跚行走,会叫父母及说简单词语。从照片上看,小儿活泼可爱。嘱家长还可服一段时间丸药,以巩固之。

【按语】 此患儿为先天性脑积水,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患儿先天禀赋不足,胎元怯弱,故肾气亏损,脑髓失充。脾为后天之本,小儿后天失养,脾虚水湿不运,上冲脑海,故见头颅增大,囟门及颅缝解开。肾之精气不能上注于目,故目无神彩,白睛显露。因此,选用健脾补肾为大法,佐以祛湿利水,方中以生黄芪、山药健脾益气,熟地黄、补骨脂、山茱萸,枸杞子、女贞子补肾养阴壮阳,桑寄生、狗脊、续断补肝肾、强筋骨,茯苓、泽泻、车前子淡渗利湿行水,明矾祛风痰、化湿痰。全方重在补先天养后天,以图其本,佐以祛湿行水,以治其标。患儿病在先天,证情较重,故服20剂,病情出现好转,2~3个月后,疗效渐明显,考虑治疗非在一日,故配服丸药,长期服用,果见大效。

[选自宋祚民,李建.中医临床证治系列讲座·第4讲·脑积水.中级医刊,1996,31(4):50]

6.宋祚民医案——水湿阻络

孙某,男,1岁2个月。

【现病史】 患儿1岁时,曾患重感冒一次。1周后安然不能行走,头颅逐渐增大,经当地医院CT检查,诊为交通性脑积水,第3、4脑室扩大。医生建议:开颅治疗。家长畏惧开颅,转至我院诊治。时而烦啼,水入即吐,小便黄少。

【查体】 头颅明显增大,头围56.5cm,囟门宽大,两颞凸鼓,颅骨不坚,按之有乒乓球感,头颈无力,不能支撑头颅,低头斜视,白睛多露,面色img250

白,神情呆滞,舌淡红,苔白略厚腻,指纹紫红,脉象弦滑。

【诊断】 脑积水(中医:解颅)。

【辨证】 水湿阻络。

【治法】 通络利水。

【方药】 穿山甲6g,路路通10g,泽泻6g,车前子(包煎)6g,菖蒲10g,郁金10g,防风3g,白芷6g,煅牡蛎(先煎)12g,鳖甲(先煎)10g,白矾10g,女贞子10g,大茴香10g,水红花子15g。

服药5剂后,患儿左侧颅颞部明显缩小,头围50cm,尿量明显增加,每20分钟小便一次,舌淡红,苔薄白而润,脉滑。守上方再服7剂,患儿头围减至47.5cm,头项较前有力,已能自己坐起玩耍,纳食增加,夜寐可,烦啼消失,上方加山药10g、茯苓10g、大枣6枚以健脾益胃。

服上方24剂,复查CT:第3、4脑室积水大部分吸收。外观左侧颅颓部基率正常,右侧亦较前明显消减,头围46.5cm。患儿精神好,视物有神,颅骨按之,已有坚硬感。按上方配制丸药,嘱其继服,以巩固疗效。

【按语】 此患儿就诊时,解颅之征虽然明显,但烦啼、水入即吐等症状更甚。药虽灵妙,若悉数吐出,则自然无效,故应先行调脾胃止呕吐,以安定用药之门户。并嘱患儿家长喂药时宜少量频服。果然2剂后,呕吐止拟方以图其本,方中以穿山甲、路路通通经透络、利水消肿;泽泻、车前子利水渗湿清热;菖蒲、郁金芳化水湿;防风、白芷辛温解表散湿;煅牡蛎收敛固涩,清热除湿;鳖甲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白矾祛风痰、化湿痰;女贞子补肝肾;大茴香温中理气和胃;水红花子逐瘀化湿。全方合用,通络利水祛湿。经络通则水湿无以壅滞,水湿去则小儿头颅内压降低,可缩小脑内容积。

[选自宋祚民,李建.中医临床证治系列讲座·第4讲·脑积水.中级医刊,1996,31(4):50-51]

(万力生 丛 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