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共同性斜视是外斜还是内斜?

共同性斜视是外斜还是内斜?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共同性斜视是外斜还是内斜,内斜视要通过病史询问和屈光检查确定是否为调节性内斜视。远视眼在看清目标时都需要过度调节,同时产生过度的集合而形成调节性内斜视。近视眼看近时少用或不用调节,集合力同时减弱,易形成外斜视。AC/A比例高则引起高AC/A性调节性内斜视。③无或轻度远视,戴镜后内斜视不能被矫正。治疗原发病,手术治疗内斜视。③正位时具有正常双眼视,斜位时无双眼视。②斜视度较大而恒定。

共同性斜视是外斜还是内斜?

斜视是指两眼不能同时注视一个目标,一眼注视,另一眼发生偏斜现象。临床上一般分共同性和麻痹性两大类。

斜视诊断思路:

★首先询问斜视发生的时间,自幼发生还是突然发生?有无复视?以判断是先天性还是后天发生的麻痹性斜视,后天麻痹性寻找病因,主要进行保守治疗。眼位检查排除假性斜视,如幼小儿由于鼻梁低、内眦赘皮引起的假性内斜视。

眼球运动检查,区别共同性和非共同性斜视。共同性斜视是外斜还是内斜,内斜视要通过病史询问和屈光检查确定是否为调节性内斜视。先天性麻痹性斜视有眼球运动异常、头位或特有体征(如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Bielschowsky征)等,特殊类型斜视特有的眼球、睑裂变化(Duane综合征,DVD),甲状腺相关眼病、眶骨骨折引起的斜视,可帮助鉴别诊断。

★进一步进行详细专业检查,以确定是否手术及手术设计,如三棱镜、同视机及立体视等。

一、共同性斜视(concomitant strabismus)

眼球运动无障碍,更换注视眼及注视方向斜视角不变。

【病因】 学说不一,尚无一种学说能够解释所有的共同性斜视。①调节学说:眼的调节和集合是互相关联的(AC/A),一定的调节带来相应的集合。远视眼在看清目标时都需要过度调节,同时产生过度的集合而形成调节性内斜视。近视眼看近时少用或不用调节,集合力同时减弱,易形成外斜视。AC/A比例高则引起高AC/A性调节性内斜视。②解剖学说:某一眼外肌发育过度或不良、眼外肌附着点异常,眼眶的发育、眶内筋膜结构的异常等,均可导致肌力不平衡而产生斜视。③双眼反射学说:双眼单视是依靠融合功能来完成的一个条件反射,如果在这个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中,一眼视力受到明显的感觉或运动障碍就妨碍了双眼单视的功能,从而产生斜视。④遗传学说:临床上常见在同一家族中有许多人患有共同性斜视,尤其是外斜视。⑤其他:外伤、发热、孕产期异常等。

【临床特点】 ①多无自觉症状,常因容貌关系而就医。②一眼注视目标,另眼偏斜。③用健眼注视的斜视角(A1)与用斜视眼注视的斜视角(A2)相等。④眼球运动无障碍,向各个方向运动时斜视度相同。

【处理】 治疗的目的是恢复双眼视功能和获得正常眼位,以达到功能治愈。否则只是外貌上的改善。在睫状肌完全麻痹下进行验光,调节性者充分矫正屈光不正,非调节性者手术矫正眼位。手术后,根据情况继续配戴眼镜和进行双眼单视训练。

1.共同性内斜视

(1)先天性内斜视:①生后6个月以内发生。②大角度内斜视。③无或轻度远视,戴镜后内斜视不能被矫正。④双眼可呈单眼、交替注视或交叉注视,外展可轻度受限。⑤可伴单侧或双侧下斜肌亢进、V征、DVD、隐性或显性眼球震颤。⑥早期手术矫正眼位。

(2)屈光调节性内斜视:①2~5岁发病,斜视角不稳定,有时可正位。②中度远视(+3.00~+6.00D),戴镜后内斜消失。③AC/A正常。④戴全矫眼镜既可治疗斜视也可治疗弱视

(3)非屈光(高AC/A)性调节性内斜视:①2~3岁发病,尤看近时出现。②无或轻度远视。③看近内斜视,看远正位或内隐斜。④AC/A比值高(正常值3~5)。⑤配双光眼镜(看远全矫、看近过矫),缩瞳治疗,严重者手术治疗。

(4)部分调节性内斜视:①原为调节性但未及时治疗或调节性失代偿后。②戴镜后仍有部分内斜视(残留部分为非调节性)。③戴全矫眼镜,对残余斜视手术矫正。

(5)非调节性内斜视:无明显屈光不正或有屈光不正但戴全矫眼镜后仍内斜视。尽早手术治疗。

(6)知觉性内斜视:视觉发育过程中,眼器质性病变(尤其一眼),如先天性白内障上睑下垂、角膜混浊等致视力严重下降引起。治疗原发病,手术治疗内斜视。

(7)急性共同性内斜视:融合机制人为破坏(一眼外伤、手术、单眼遮盖)引起眼外肌不平衡。①突然发病,复视。②内斜视,无或轻度远视。③眼球运动各方向无限制。④有双眼视功能。⑤全身检查,稳定后手术治疗。

(8)周期性内斜视:①正位与内斜视交替出现,通常周期为48或72h,时间久者可变为恒定性。②无明显屈光不正、戴镜后仍内斜视。③正位时具有正常双眼视,斜位时无双眼视。④屈光检查,手术治疗。

2.共同性外斜视

(1)先天性外斜视:①罕见,半岁前发病,可伴有眼部及全身异常。②斜视角较大且较稳定。③双眼视功能不良。④常合并垂直斜视、DVD等。⑤早期手术治疗。

(2)间歇性外斜视:①强光下喜闭一眼,可有复视及眼疲劳。②出现率及斜视角均不稳定,看远、疲劳后或发热等易出现,经提醒可恢复正位。③分型:集合不足型:看近斜视角大于看远斜视角至少15△;基本型:看远与看近的斜视角基本相等;外展过强型:看远斜视角大于看近斜视角至少15△;类似外展过强型:一般检查为看远斜视角大于看近斜视角,经遮盖一眼后发现看近与看远斜视角相等或大于看远斜视角。④大多有一定的双眼视功能。⑤手术治疗。

(3)恒定性外斜视:①出生后既有或从间歇性外斜视发展而来。②斜视度较大而恒定。③发病年龄小者双眼视功能差,多无同时视融合。④早期手术治疗。

(4)知觉性外斜视:类似知觉性内斜视,究竟发生内斜视还是外斜视机制不清,有人认为与视力不良发生的年龄有关,如发生在集合发育的敏感期即发生内斜视。

二、麻痹性斜视(paralytie strabismus)

因眼外肌及其支配的神经麻痹引起的斜视称为麻痹性斜视。

【病因】 麻痹性斜视可分为先天性与后天性两种。前者为先天性发育异常,后者原因如下:①外伤:如颅底、眼眶。②炎症:如周围性神经炎,脑及脑膜炎等。③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血栓等。④眼眶或颅内肿瘤。⑤内、外毒素:如病灶感染、乙醇、铅、一氧化碳、白喉等。⑥全身病:如突眼性甲状腺肿糖尿病、重症肌无力等。(www.xing528.com)

【临床特点】 先天性麻痹无自觉症状,失代偿时可出现视疲劳症状,典型的代偿头位往往是先天性麻痹性斜视最引人注意的特点。后天性一般是突然起病,主要症状有:①复视,由于复视的困扰,患者可出现头痛、眩晕,甚至恶心、呕吐。②眼位偏斜。③第二斜视角大于第一斜视角(A2>A1)。④眼球运动障碍,向麻痹肌作用的方向运动受限。⑤代偿头位,头转向麻痹肌作用方向。

【处理】

先天性:正前方无斜度只在某一视野内有,不治疗;斜度小于10Δ可配三棱镜;正前方斜度大于10Δ,虽可借代偿头位获得双眼单视,也应考虑手术。尤其对于小儿,早期手术可给儿童创造发展双眼视觉的条件,以及预防因头位存在导致的颜面和脊柱畸形。

后天性:①病因治疗。②对原因不明者,保守治疗,给予维生素B1、B12、胞二磷胆碱、肌苷及腺苷三磷酸等,早期也可试用抗生素及皮质类固醇治疗,促进肌肉的功能恢复。③肌肉功能锻炼。④保守治疗6个月以上,病情稳定,可行三棱镜或手术矫正。

三、特殊类型斜视

(一)分离性垂直偏斜(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s,DVD)

一眼注视时另眼自发或遮盖情况下上斜,与一般斜视神经支配法则相矛盾的一种眼球垂直运动异常。确切病因不明。

【临床特点】 ①大多无症状,视力、双眼视功能良好,双眼受累多见但程度不一。②在融合作用下双眼可保持正位,疲劳或人为破坏融合,如双眼交替遮盖时,遮盖眼均上斜(“飘”),去除遮盖后,该眼即自上而下并(内)旋转震颤样转回原眼位。非注视眼总是处于高位,此为本病的突出特点。③Bielschowsky现象:注视眼前加不同密度的中性滤光镜以减弱光照度,当滤光镜密度增加时,对侧眼即由上转位置下降,甚至变成下斜;若增加镜片的亮度,则下转眼再次上转。④眼位分离的程度不稳定,检查的重复性差,难以得到准确的斜视度。⑤可伴有眼球震颤、斜视等。

【处理】 程度轻、不合并斜视且有双眼视功能、无碍外观者观察,否则手术治疗。手术选择主要进行上直肌的后徙术。

(二)A-V综合征(A-V syndrome)

伴随垂直非共同性的水平斜视,水平斜视的一种亚型。即双眼上、下转时其水平斜视角不等。用A或V形象表示(字母尖端表示集合,开口表示分开)。

【病因】 ①解剖因素:面部构造异常,眼外肌附着点异常,如异位、倾斜、弯曲等。②斜肌异常:下斜肌和上斜肌过强。③Pulley学说。

【临床特点】 上、下转时水平斜视相差角度标准:A型≥10,V型≥15为病理和生理分界线。

A型内斜视:上转时内斜度加大,下转时减小甚至无,两者相差≥10

A型外斜视:下转时外斜度加大,上转时减小甚至无,两者相差≥10

V型内斜视:下转时内斜度加大,上转时减小甚至无,两者相差≥15

V型外斜视:上转时外斜度加大,下转时减小甚至无,两者相差≥15

【处理】 手术治疗:斜肌异常引起的行斜肌减弱术,其他主要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遵循的原则为外直肌永远朝开口方向移位,内直肌永远朝尖端方向移位)。

(三)眼球后退综合征(Retraction syndrome,Duane’s syndrome)

先天性水平性眼球运动障碍。确切病因不明,有学者认为是异常神经支配(abnormal innervation)引起。

【临床特点】 ①外转、内转或内外转受限。②外转时睑裂开大。③内转时眼球后退、睑裂缩小。④眼球内转时可伴上射、下射。⑤可伴斜视、其他眼及全身异常。⑥视功能大多良好。根据眼球运动受限主表现在外转、内转眼位,或内外转眼位均受限分为DuaneⅠ、Ⅱ和Ⅲ型。

【处理】 第一眼位有斜视和代偿头位时手术。值得注意的是任何情况下都不适宜肌肉缩短术。

(四)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hyroid 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

甲状腺功能异常和自身免疫紊乱所致。临床主要表现为眼球突出成凝视状,上睑迟落,眼睑退缩。严重病人球结膜水肿,暴露性角膜炎,复视,斜视,眼球运动受限。眼B超、CT显示眼外肌肥大。对于此症的处理主要进行保守治疗,如内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局部或全身用皮质激素以及保护角膜措施。严重者考虑眶减压术,斜视稳定半年以上可行眼肌手术治疗。参见第5章。

(五)眼眶爆裂性骨折(Blowout orbital fracture,BOF)所致限制性斜视

爆裂性骨折是由于外力作用于眼眶内的软组织,使眶内压急骤增高,眶壁薄弱处发生骨折、软组织嵌塞。最常见的骨折部位是内壁和下壁。典型临床表现为复视及眼球运动障碍、眼球内陷等。CT检查可见骨折线、骨折错位外及软组织改变。参见第4章第一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