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护理人员手术后整理器械易发生锐器伤

护理人员手术后整理器械易发生锐器伤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治疗护理时有很多技术性操作,可能发生锐器伤的机会和环节也比较多。致伤的部位主要发生在手和前臂。归纳起来容易发生锐器伤的环节主要有6个方面。这些行为也是护士发生针刺伤的一个重要环节。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在清洗、整理手术器械时过急、过快、过粗或过度随意不慎被锐器刺伤或划伤。(五)工作环境环节经常接触或处理血液、体液的护理岗位锐器伤的发生率普遍较高。本意外暴露导致HIV感染的风险较高。

护理人员手术后整理器械易发生锐器伤

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治疗护理时有很多技术性操作,可能发生锐器伤的机会和环节也比较多。致伤的部位主要发生在手和前臂。仔细分析锐器伤的发生其实不是随机的,它与护士特定的工作行为与工作习惯密切相关。锐器伤的发生与操作不规范、操作环境光线不足、操作场所秩序紊乱、操作时注意力不集中或清点手术器械时不谨慎有关。同时也与护士对锐器伤的严重性认识不足等有关。归纳起来容易发生锐器伤的环节主要有6个方面。

(一)防护意识环节

护士对针刺伤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缺乏防范知识的系统教育,自我防护的意识淡漠。医院和社会对防护知识的宣传和重视力度不够。具体表现为个别护士未接受医院及部门科室举办的有关锐器伤自身防护知识、医护人员血源性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防护等培训或对该继续教育内容不重视,目前的护理教育体系中尚无完整的该项目课程。另外,有些医院制定了严格的、正规的锐器伤报告制度,但是执行情况也不尽如人意。因此,护理人员在接触患者的体液、血液时没有保持足够的警惕。如果能经常有意识提醒自己避免或谨慎与血液或体液接触,其锐器伤的发生率将大幅度降低,更会远远低于那些不经常提醒自己的护理人员。

(二)危险行为环节

回套动作是导致锐器伤的最常见的危险行为。所谓回套,就是将抽血肌内注射静脉注射、指尖血糖试验等操作后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数据表明,回套造成的针刺伤占针刺伤总数的10%~25%,甚至高达30%~50%。另外,也有针对护士有无回套习惯与发生针刺伤比例关系的比较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有47%~55%的护士有回套习惯,而且有回套习惯者其发生锐器伤的机会是无回套习惯者的1.773倍。由此可见,回套动作应予以严格禁止。

(三)护理操作环节

护理操作中容易发生锐器伤的环节有:配置药液时用手掰安瓿不慎时;实施静脉输液、静脉注射操作时失败,未更换针头而重复注射;静脉盘内有已被污染的头皮针或针头未及时处理;在加入药液时包装袋被刺穿伤及自身;患者输液结束拔管时、分离静脉输液器管道时;污染针头带回污物室后的医疗废弃物处理时;将患者的血液或体液标本注射器注入标本容器时,刺破手指或皮肤。也有另外一些可能遭受意外针刺伤或皮肤黏膜划破的途径,如用手掰安瓿时不小心造成手部划伤,护理人员将使用后的针头遗留在患者床上或将之扔在非耐刺容器内等造成意外受伤。这些行为也是护士发生针刺伤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器械处理环节

手术铺台时器械摆放位置不合理,导致自己或患者意外受伤。手术配合时传递器械动作不规范,或传递器械时注意力不集中相互碰撞,导致手术医生或器械护士自身被扎伤或划破手指及皮肤等。手术结束用物整理时,将缝合针遗漏或放置在手术敷料上,未及时归位到特定部位,等再拿取时造成刺伤。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在清洗、整理手术器械时过急、过快、过粗或过度随意不慎被锐器刺伤或划伤。

(五)工作环境环节

经常接触或处理血液、体液的护理岗位锐器伤的发生率普遍较高。如抽血室、急诊室、监护室、手术室等。工作节奏快、工作强度大、接近下班的时段和抢救患者情况紧急时也较易发生锐器伤。同时调换到一个新的工作岗位,对周围环境陌生、不熟悉,操作时略显紧张,再加上缺乏足够的岗位指导培训就比较容易发生锐器伤。同时,在护理人员人力资源欠缺的部门或科室,由于工作繁忙,情绪急躁也较容易发生锐器伤。另外,在缺乏严格的护理管理体系支持的单位或部门也是比较容易发生锐器伤的。

(六)护理器材环节

虽然护理工作涉及的器材和器械类型有许多,但是与针刺伤相关的器械及器材只有少数几种。这主要与它的设计和所涉及的操作过程有关。(www.xing528.com)

意大利曾经对12家医院进行了一项队列研究发现,需要运用技术技巧的护理用品,如静脉导管的针芯等,与针刺伤的高发生率密切相关;当针头结构设计为,在使用后可以分离的或还需其他操作的,如将针头与注射器分离才能获取血液标本,也易发生针刺伤,其针刺伤的发生率是一次性可弃式注射器或真空采血器的多倍。与长而有弹性的管道相连的针头也是易发生针刺伤的产品,诸如将头皮针之类的针头插入静脉管道也易造成针刺伤,虽然其危险性远远小于直接用于静脉穿刺的针头,但是国外多项研究资料显示,有62%的针刺伤是由空心针头引起的,空心针头又主要集中于皮下注射针头及蝶型针头,其他导致针刺伤的物品是缝合针、玻璃类物品、手术刀、手术剪刀和其他锐利器械。

【案例分享】

患者刘某因发热、肺炎、严重贫血伴腹泻和体重减轻入血液内科住院治疗,5月21日晚9∶30,某医生为其做骨髓穿刺检查,在将抽取的骨髓穿刺液放入试管时被骨穿针穿透手套意外刺伤左手拇指指尖部,手套上污染有患者大量血液,伤口处有明显针眼、伤口深且有出血。

事故处理:意外针刺伤发生后,某医生及其同事立即挤压伤口部位刺激出血,并用75%乙醇(酒精)局部浸泡消毒约15 min。

在发生针刺伤的第一时间,其他医护人员立即抽取患者刘某的血液送医院检验科检测HIV、HBV、HCV和梅毒,约30 min后医院检验科应用快速检测方法发现刘某的血样呈HIV抗体阳性反应。

通过检验结果得知刘某的HIV抗体阳性检验结果后,立即与医院预防保健科医生联系,医院预防保健科医生(已接受相关培训)即刻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室取得联系,并将意外情况作简单介绍。

某医生在医院预防保健科医生陪同下于意外发生后约65 min抵达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室进行风险评估和药物干预性治疗,同时将患者血样送检做HIV抗体确证分析。

HIV感染风险评估:本次事故中某医生被有空腔的大号骨穿针刺伤,且较深、有出血,暴露级别应定为Ⅱ级;患者刘某HIV抗体呈阳性反应(后经用蛋白印迹法确证为HIV1抗体阳性),系HIV感染者,因其出现艾滋病相关的多种临床症状和体征,故应诊断为艾滋病患者,接触的感染性物质为含有血液的骨髓穿刺液,艾滋病病毒含量可能相当高,暴露源物质(或源患者)级别判定为Ⅲ级。本意外暴露导致HIV感染的风险较高。

药物干预性治疗:根据HIV感染风险评估结果,专科医生决定给某医生立即采用强效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具体方案为:齐多拉米双夫定(AZT/3TC)1片,每天2次+茚地那韦(佳息患)800 mg,每8 h 1次,连续服用30 d,同时,告知其药物毒副反应、注意事项和药物预防效果。

HIV感染监测和随访:某医生在服用首剂预防性药物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室立即为其抽取血样进行HIV抗体本底检查,经检测证实其为HIV抗体阴性。此后,分别于事故发生后6周(7月2日)、12周(8月14日)、6个月(11月23日)随访检查HIV抗体,经检测HIV抗体未出现阳转,嘱其12个月后复查。

HIV感染评价:意外暴露事故发生后经6个月随访观察,事故当事人某医生未出现急性流感样症状,HIV抗体呈阴性反应,其在意外暴露后感染HIV的可能性基本上可以排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