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检验科在质评活动中获得优秀成绩

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检验科在质评活动中获得优秀成绩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0年,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检验科参加国家卫生部临床化学、免疫、血液、细菌4项室间质评活动,成绩达标,免疫、生化连续4年室间质评成绩优秀,受到国家卫生部表扬。第二步检测白细胞HBVDNA,可使输血后乙肝发病率再下降50%,达到基本控制输血后的乙肝发病率。同时,检验科还成立吉林省第一个专门的化验单分发处,院内感染发生的可能性减少。

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检验科在质评活动中获得优秀成绩

1986年,吉林省医学检验中心利用尿液细菌计数试带检测尿液中的细菌数量,在病人尚无自觉症状前进行诊断,达到早期治疗的目的。同年,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设置急诊检验室(血、尿、便常规检查),占地面积300平方米,为医教研一体化综合性医学实验室,引进10台万元以上进口仪器设备。

1988年,第一汽车制造厂职工医院对腹部感染标本用气相色谱法检测厌氧菌,与常规培养法比较,该法具有速度快、精度高、不受药物及细菌死亡影响等优点,具有较高临床实用价值。

1989年10月,省人民医院开展“单克隆抗体免疫抑制测定心肌型肌酸激酶方法建立及临床应用的研究”,并进行课题申报,通过了国家科委审核并正式立项。

1990年,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检验科参加国家卫生部临床化学、免疫、血液、细菌4项室间质评活动,成绩达标,免疫、生化连续4年室间质评成绩优秀,受到国家卫生部表扬。

1992年,吉林医学院附属医院两步检测法预防输血后乙型肝炎,即第一步用ELISA法三相(HBSAg、抗-HBs、抗-HBc)联血清HBV标记物,可使输血后乙肝发病率由15.13%下降到7.60%。而且还能保留一部分没有传染性的HBSAg阴性、抗-HBc和抗-HBs双抗体阴性血,有利于血站推广应用。同时证明了HBV不但进入白细胞,而且这种白细胞还能传播输血后乙肝。第二步检测白细胞HBVDNA,可使输血后乙肝发病率再下降50%,达到基本控制输血后的乙肝发病率。

1994年6月,国家卫生部实施医学检验项目工程,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检验科实验室设施达到了全国部属医学院校先进水平,共引进国外各类先进仪器20多台,总金额约40万美元,除部分项目需手工操作外,生化、血液、体液全部实现自动化操作。同年,省人民医院检验科与吉林省临床检验中心分开,成为独立科室,包括检验科与血库两部分;引进第一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立7150),缩短了检验流程,检验质量提高,新的检验项目陆续开展。(www.xing528.com)

1995年,省人民医院在吉林省第一个实现全程化验单电脑打印,在检验科首先切断院内感染传播途径。同时,检验科还成立吉林省第一个专门的化验单分发处,院内感染发生的可能性减少。同年,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应用反转录PCR技术早期快速诊断病毒性心肌炎,70多例临床结果理想。吉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承办第四届全国医学真菌学术会议

1996年,全省医院检验项目大幅度增加,仅肝功能试验一项就由过去4项增加到12项,血细胞技术由原5项增加到18项,而且检验进入自动化、现代化的计算机时代。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骨髓细胞室运用骨髓像共诊断36例骨髓转移癌,从而证实,通过骨髓像检查可判定癌细胞体积较血细胞大,往往分布于涂片边缘及尾部,多呈团状、堆状分布,少数单个散在或弥散分布。

1998年,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参加国家卫生部室间质评工作,临床生化、免疫、血液、微生物4个学科的质评成绩均优秀,并开展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一氧化氮(NO)、糖化血清蛋白(FMN)、纤维结合蛋白(FN)、脂肪酶(LPS)以及丁型肝炎病毒(HDV)、戊型肝炎病毒(HEV)的检测等。同年,省人民医院开展脑血管病急性期血清脑型肌酸激酶同工酶动态变化研究,采用脑血栓病人发病3周内单克隆免疫抑制法测定:国人脑出血、脑血栓急性期血清脑型肌酸激酶同工酶明显升高,升高时间持续3周以上,且升高幅度与脑出血、脑血栓造成的脑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1999年2月,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检验科迁入新址,占地面积约1100平方米,开展凝血功能检查(PT、APTT、FIB)、脂蛋白(a)、谷草转氨酶同工酶(m-AST)、辛型病毒肝炎检查(TTV)、肌钙蛋白I(TNI)、乳酸(LAC)等。同年,吉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巨齿蛇毒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活性及其在肝病中的应用”成为吉林省科委资助项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