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园林植物真菌病害及唐菖蒲枯萎病的分布与为害

园林植物真菌病害及唐菖蒲枯萎病的分布与为害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发病严重时造成大量树木枯萎死亡,国内在北京、南京、济南等地的均有发生。尤其是一些弱树,一旦被感染后,发病率较高。(二)唐菖蒲枯萎病1.分布与为害唐菖蒲枯萎病是一种常见病害,我国唐菖蒲产区均有分布,尤其在上海、沈阳、广州、唐山、天津、济南等地发生严重。条件适宜时,生长期和贮藏期内病菌均可侵染;贮藏期的病球茎如果温度高病害可继续蔓延。连作、氮肥过多,排水不良,种植有病球茎等都会加重病害发生程度。

园林植物真菌病害及唐菖蒲枯萎病的分布与为害

(一)合欢的枯萎病

1.分布与为害

合欢枯萎病又名干枯病,为合欢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幼苗和大树均可为害,苗圃、绿地行道树均有发生。发病严重时造成大量树木枯萎死亡,国内在北京、南京、济南等地的均有发生。

2.症状

合欢树的幼苗和大树均可受此病为害,但多发生于长势较弱和被病虫害为害过的植株。症状多在雨季出现,病枝叶片萎蔫下垂变干并萎缩;病枝上的叶片有时仍为绿色或发黄,以致叶片脱落,一般先从枝条基部的叶片变黄。往往先在一两个枝条上表现症状,逐渐扩展至其他枝条上。在树干的横断面有一圈褐色环,树干的纵剖面导管部位可见到纵向褐色条纹,严重的皮下木质部表面也有褐色纵条纹。夏初秋末树干或枝条上的皮孔肿胀并破裂,其中产生分生孢子座及大量粉末状分生孢子。病菌由枝干上的伤口侵入的症状多为伤口上下蔓延,病斑呈棱形。初期病皮含水量多,后期变干,病斑加深为黑褐色并下陷,病部的分生孢子堆突破皮缝,出现成堆的粉色分生孢子堆。严重的造成整株叶片萎蔫,树皮肿胀腐烂。

3.病原

病原为尖孢镰刀菌合欢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wm f.pernciosium(Hept)Toole],属半知菌亚门。菌丝能产生大小两种分生孢子,小的为椭圆形,大小为(6~11.5)μm×(3~5)μm;大的为镰刀形,两头尖,大小为(32~50)μm×(2~3.5)μm,有3~5个隔膜。

4.发生规律

病原菌可在土壤病残组织和带菌土壤中存留。由地下根直接侵入或通过伤口侵入,在维管束内继续繁殖造成输导组织堵塞,并发生毒害作用,最终导致植株萎蔫至死。而且会以较快的速度传染给周边树木,如果防治不利,可造成大面积死亡。尤其是一些弱树,一旦被感染后,发病率较高。该病属系统侵染性病害,整个生长季均能发生,5月出现症状,6~8月为发病盛期,病害可一直延续到10月。在叶片尚未枯萎时,病株的皮孔中会产生大量的病原菌分生孢子。这些孢子通过风雨传播。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原菌增殖和侵染,暴雨和灌溉有利于病原菌传播。据报道,土壤线虫多也会加重病害发生。

5.防治方法

针对该病侵染期较长,通过土壤传播,又是系统性病害,且染病初期难以发现,一旦出现病状,难以控制这一特点。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才能达到最佳防治效果。

(1)园林技术措施。①选择适宜的种植地点,合欢在较疏松的土壤中生长较好,应栽植于道路两侧的绿化带内,不要将合欢作为行道树;②加强抚育管理,定期松土,增加土壤通透性,注意防旱排涝。尽量少剪枝,剪后伤口要涂保护剂;③清除重病株,以减少侵染源。

(2)化学防治。①在移植时用1%硫酸铜溶液蘸根,枝干处的伤口涂保护剂,以防病菌侵染;②生长季节未出现症状前,开穴浇灌内吸性药剂,如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多菌灵悬浮剂800倍液,50%代森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每30天1次,连续3~4次。同时,喷洒或涂抹植株枝、干,交替用药,每半月一次,连喷3~4次,效果较好;③注意防治蚜虫、木虱等其他虫害。

(二)唐菖蒲枯萎病

1.分布与为害

唐菖蒲枯萎病是一种常见病害,我国唐菖蒲产区均有分布,尤其在上海、沈阳、广州、唐山、天津、济南等地发生严重。主要为害唐菖蒲、小菖兰(小雪兰)、番红花等观赏植物,引起球茎腐烂,茎叶枯萎。

2.症状

发病初期植株外层的叶尖端开始黄化,随后内侧的叶片也发黄,生长停滞,最后枯萎。地下部球茎腐烂,病斑初为水渍状,生有不规则的赤褐色至暗褐色小斑,病斑凹陷成环状萎缩,严重时,整个球茎呈黑褐色干腐。潮湿时,病部产生白色绒毛状物。当球茎严重感病时,苗纤弱,或很快死亡。当球茎感病较轻时,可以长到正常株,但以后叶尖发黄并逐渐往下死亡。花朵症状在有色品种颜色变深、花瓣变窄、向上歪斜,不能充分开放。

3.病原

病原为真菌,主要病菌是唐菖蒲尖镰孢(Fusarium oxysporium Scgkecgt var.gladili Masey),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瘤座孢目瘤座孢科镰孢属。大型分生孢子一般具有3~4个隔膜,厚垣孢子球形,气生菌丝棉絮状,白色,菌核多,深蓝色。尚有串珠镰孢(F.moniliflorme)、藤草镰孢(F.scirpi)可引起枯萎。

4.发生规律

病菌在土壤和病球茎内越冬,从伤口侵入,是种传和土传病害。条件适宜时,生长期和贮藏期内病菌均可侵染;贮藏期的病球茎如果温度高病害可继续蔓延。连作、氮肥过多,排水不良,种植有病球茎等都会加重病害发生程度。雨天挖掘球茎时容易感病。

5.防治方法

(1)园林技术措施。选择排灌良好的地块做苗床,不施过多的氮肥,选择无病健康的球茎种植,采取2~3年轮作措施,可控制病害。若大田中发现病株应将病株及根际周围土一起除去。选择晴天采收球茎,及时使球茎干燥后再贮藏。

(2)物理防治。收获后对有病的球茎可用热水处理,先将球茎置于35℃以下1周时间,在水中预浸2天后,再放置于0.5%福尔马林溶液中浸2h,冲洗后,在57℃热水中浸30min,然后取出立即使其冷却,经充分干燥后冷藏,可控制贮藏期病害的发生。

(3)化学防治。种植前将球茎浸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中浸种30min后种植。

(三)黄栌黄萎病

1.分布与为害

黄栌黄萎病是一种系统性侵染的毁灭性病害,主要为害黄栌、大丽花菊花等园林植物。造成植株黄叶、落叶,并大量死亡。

2.症状

黄萎病和枯萎病常混合发生,症状有时难以区分。

黄萎病于枝条的下部叶片首先出现黄叶、落叶,且多在叶脉之间的叶肉变淡,呈现黄色斑驳状,叶脉不变黄。病轻时白天叶片萎蔫下垂,晚上恢复原状。丛生黄栌患黄萎病往往先在一两个植株上表现症状,逐渐蔓延至整丛枯死。受害的根、枝的横切面边材部可见黑褐色条纹(彩图6-20)。

枯萎病则多先从枝条顶端开始出现叶片枯黄、落叶,且叶片多先从叶尖端叶缘变黄,叶脉也呈网状。

3.病原

半知菌的大丽轮枝孢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丝孢科轮枝霉属。分生孢子梗直立,分枝,第一次分枝两出、三出或互生,二次分枝轮生,每轮1~7个小梗,顶端生有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长圆形,单孢,无色。

4.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或菌核在病株残体或土壤中越冬,病菌在土壤中的植物残体至少可存活2年。次年的6~7月,病菌通过农事活动、浇水及地下害虫的等传播从黄栌根部直接侵入或通过伤口侵入。当土温在20℃左右,湿度较大,土壤微碱性时,病害发生较严重;土壤中病菌愈多,发病愈严重。

5.防治方法

(1)园林技术措施。从无病株上采用插穗、芽、分根等作繁殖材料;花圃、苗圃应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加强中耕松土,注意排水,增强树势,减少发病条件。

(2)化学防治。①田间一旦发现病株,轻者可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代森铵可湿性粉剂200~400倍液进行灌根;重者拔除病株销毁,并使用70%五氯硝基苯粉剂进行土壤消毒,每平方米用4~6g;②苗床的土壤处理,用40%福尔马林100倍液浇灌,每平方米36kg,然后用薄膜盖住1~2周,揭开3天以后再用。

(四)苗木紫纹羽病

1.分布与为害

紫纹羽病,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江苏、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寄主主要有苹果、梨、桃、桑、茶、杨、柳等园林植物,还侵染马铃薯棉花大豆、花生等多种作物的根及根际处,造成皮层腐烂,使之枯死。

2.症状

主要为害根部,初发生于细支根,逐渐扩展至主根、根颈。发病初期,根的表皮出现黄褐色不规则的斑块,病根表面缠绕紫红色网状物,甚至满布厚绒布状的紫色物,后期表面着生紫红色半球形核状物。病根皮层腐烂,木质朽枯,栓皮呈鞘状套于根外,捏之易碎裂,烂根具浓烈蘑菇味,苗木、幼树、结果树均可受害。轻病树树势衰弱,叶黄早落;重病树枝条枯死甚至全株死亡。病根周围的土壤也能见到菌丝块。

3.病原

病原菌为桑卷担菌(Helicobasidium mompa Tanaka),属子囊菌亚门层菌纲木耳目。病菌的营养菌丝体在病根外纠结成菌丝膜及根状菌索,紫红色。菌丝外层着生着担子及担孢子。菌核半球形,紫红色,剖开稍内黄褐色,内部为白色。

4.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菌索、菌核附着在病根上或遗留在土壤内越冬,菌索、菌核在土壤中能存活多年。条件适宜时,由菌索、菌核上长出菌丝,侵入寄主的根部为害。健根与病根接触也可传染。近距离扩展传播靠雨水、灌溉水流、带菌肥料和病残体等。低洼潮湿的果园发病重。紫纹羽病菌可侵染果树苗木,并通过苗木的调运而进行远距离传播。

5.防治方法

(1)园林技术措施。增施有机肥及磷、钾肥,雨季要挖沟排水;注意避免结果过重,以增加树势,提高树体的抗病力;对病树及早挖除,将病残根集中烧毁。

(2)化学防治。①对地上部生长不良的果树,秋季应扒土晾根,刮除病部并涂药;②对病根周围土壤,用70%五氯硝基苯粉剂按1∶50~100比例配成药土,均匀撒施病株周围土中,每株施毒土1~2kg;或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③新栽苗木可用2%的石灰水,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代森铵水剂1000倍液等药剂浸苗10~15min。

(五)花木白纹羽病

1.分布与为害

白纹羽病在我国分布广泛,为害苹果、梨、桃、李、葡萄等果树及芍药牡丹腊梅大叶黄杨垂柳多种花木,共计26个科40多种植物。

2.症状

发病初期根部须根腐烂,并逐渐扩展到侧根和主根。被害部的表层有白色或灰白色网状物,在近土表根际处有白色蛛网状的膜,有时有小黑点,植株地上部分叶片变黄、凋萎直至全株枯死(图6-36)。

3.病原

病原菌为褐座坚壳菌[Rosellinia nectrix(Hart.)Berl.],属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目。无性时代(Dematophora necatrix),属半知菌亚门。老熟菌丝在分节的一端膨大,以后分离,形成圆形的厚垣孢子。无性世代形成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往往在寄主完全腐朽后才产生。

4.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根状菌索和菌核随着病根遗留在土壤中越冬。环境条件适宜时,根状菌索和菌核长出营养菌丝,首先侵染新根的柔软组织,使其腐朽,再浸染大根。病根与健根的相互接触也可以进行传播;远距离的传播则通过苗木的转移。土壤潮湿、黏重、低洼积水、病害发生严重,栽培管理不良、生长势衰弱有利于病害发生。

图6-36 花木白纹羽病(www.xing528.com)

1—病根上羽纹状菌丝片;2—病菌的分生孢子梗束;3—病菌的子囊和子囊孢子
(仿徐明慧,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

5.防治方法

(1)园林技术措施。选栽无病苗木,起苗和调运时,应严格检验;加强管理注意排除积水,合理施肥,氮、磷、钾肥要按适当比例施用,尤其应注意不偏施氮肥和适当增施钾肥;病苗圃应与禾本科作物轮作,5~6年后再继续育苗。

(2)物理防治。发现病苗可用47℃的温水浸渍40min,或45℃的温水浸渍1h,以杀死苗木根部的菌丝。在炎热的季节,用透明的薄膜覆盖于湿润的土壤上,提高地温,杀死菌核。

(3)化学防治。当苗木染病时,可选用10%的硫酸铜溶液,20%的石灰水,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渍1h后再栽植;发现病株及时清除,对病穴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消毒。

(六)幼苗猝倒病

1.分布与为害

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等地区。主要为害松、刺槐、银杏、海棠、菊花、金鱼草、一串红凤仙花马蹄莲等,可造成大片幼苗死亡。

2.症状

种子在萌发出土前可致烂种;幼苗展出幼叶后,茎基部呈水渍状,病部为淡褐色至黑褐色,后凹陷缢缩并猝倒;插枝基部也易受侵染,呈水渍状,变成褐色腐烂,或植株细根腐烂,表现突然萎蔫。地面潮湿时,病害发展很快,数日可成片猝倒,在病残体上可见白色棉絮状菌丝层(彩图6-21)。

3.病原

致病菌主要为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Eds.)Fitzp],属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目腐霉属。菌丝无色,无隔膜,顶端或中间形成孢子囊,孢子囊不规则。孢囊内形成若干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肾形,双鞭毛,游动30min后即行休止、鞭毛消失,孢子变为球形的静止孢子,以后萌发出芽管,再侵入寄主。有性生殖产生厚壁而色泽较深的卵孢子(图6-37)。

图6-37 紫罗兰猝倒病侵染循环示意图

(仿花卉病虫害原色图谱,1999)

4.发生规律

病原菌为土壤习居菌,腐生性强,能在土壤中长期存活。以卵孢子土壤中越冬,翌年4月下旬开始侵染,土壤最适温度在12~23℃,因此每年5月和8~9月发病最严重。孢子囊可直接萌发或产生游动孢子,孢子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进行再侵染。病害主要发生在一年生以下的幼苗上,特别是自出土至1个月以内的苗木受害最重。高湿、温度适宜,幼苗过密、生长衰弱,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和发病。

5.防治方法

(1)园林技术措施。推广山地育苗、高床育苗和营养钵育苗;精选良种并适时播种,播前大水阴地,使土壤保持充足的水分,直至幼苗出土20天以内严格控制漫灌浇水,使苗木生长健壮,提高抗病能力;扦插繁殖的花卉,插条应晾至微干后再扦插,以利于伤口愈合;播种不宜过密,及时间苗,使苗床保持通风良好。

(2)化学防治。播前进行土壤消毒处理,播前3天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对整理好的苗床全面喷洒1遍,盖上塑料薄膜闷2天后,揭膜晾晒1天再进行播种;田间发现病苗及时进行根部灌药,以防止病害的扩大流行,药剂可选用1%硫酸亚铁溶液,高锰酸钾1000~1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

(七)花卉立枯病

1.分布与为害

立枯病为世界性苗木病害。寄主果树、林木、花卉、蔬菜、棉花、花生、玉米等多种作物。花卉植物中有翠菊、鸡冠花、万寿菊、百日草、紫罗兰、旱金莲、石竹、菊花等。发病幼苗突然死亡,影响育苗成活率,甚至全部毁苗。

2.症状

种芽腐烂在出土前表现为地面缺苗;幼苗在木质化前根茎基部产生水渍状褐色斑并凹陷缢缩呈猝倒状;病菌从幼苗根部侵入,使根系腐烂,病苗初时白天萎蔫,夜间恢复,反复几天后,逐渐干枯,但不倒伏,故称之为“立枯”(彩图6-20)。

3.病原

立枯病致病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核菌属。菌丝分隔明显,初时无色,较细,老熟时黄褐色,大多呈现直角分枝、分枝基部多缢缩且具分隔。老熟菌丝常形成成串的桶形细胞,逐渐聚集交织形成菌核。菌核形状不规则,多褐色至深褐色。该菌分布在10~15cm的土层中。

4.发生规律

病原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残株上越冬,病菌的腐生性强,一般可在土壤中存活2~3年以上。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菌丝能直接侵入寄主,通过雨水、流水、农事操作以及使用带菌粪肥传播蔓延。发病条件较为复杂,前茬作物是蔬菜、马铃薯,因病原积累多,发病往往严重。种子质量差,发芽势弱,幼苗纤细;播种过深,幼芽在土中时间过长而细弱;播种过迟,在高温到来之前,幼苗木质化差等皆易发病。另外土壤黏重及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块往往发病重。

5.防治方法

(1)园林技术措施。参照幼苗猝倒病。

(2)化学防治。土壤消毒时,可选用70%五氯硝基苯粉剂与30~50倍的细土制成毒土,在播种或插枝前,进行条施或穴施;对病苗进行灌根。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150g,加水500~800倍沟施或穴施。对病苗附近的健康株基部施药,以防止病害的扩大流行。

(八)花木白绢病

1.分布与为害

白绢病又称菌核性根腐病,发生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其寄主范围很广,主要为害苹果、桃、葡萄、柑橘、泡桐、梧桐、刺槐、樟树等树木,受害的花卉主要有月季、茉莉、君子兰、小石榴、桃叶珊瑚兰花、菊花、牡丹、芍药等。发病时,茎基部呈褐色并腐烂,菌丝体呈绢丝状,初白色,后变黄至褐色。此病多发生在土壤潮湿、多雨、高温的盛夏季节。

2.症状

植株近地面的根颈处发病,初期病部产生水渍状紫褐色斑点,后蔓延扩展,基部腐烂,病部及附近土表有明显白色菌丝层,并有许多油菜籽大小的菌核,初为白色,后渐变为黄色,褐色。苗木受害后,因水分及养分输送被阻断,叶片变黄枯萎,全株枯死。

3.病原

引起白绢病的病原菌为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无孢目。菌丝白色棉絮状,后稍带褐色。菌核表生,球形,表面光滑,棕褐色至茶褐色。有性型为担子菌的白绢薄膜革菌[Pellicularia rolfsii(Sacc.)West],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非褶目。担子棍棒状,其上对生4个小梗,顶端着生担孢子,担孢子卵圆形。

4.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在病株根颈部或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菌核越冬后,翌年再生出菌丝,条件适宜时从根颈处或根部侵染寄主植物,约1周左右即可发病。自然条件下菌核在土壤中可存活5~6年。近距离的传播主要是菌核随流水及灌溉水而转移,以及菌丝的蔓延。远距离的传播则通过带病苗木。高温潮湿、土壤积水、通风透光不良时病害易于传播蔓延,特别是连续种植易感病植物,土壤中积累了大量病菌,土壤贫瘠缺肥,黏重,排水不良,苗木生长不好,很容易发生此病。

5.防治方法

(1)园林技术措施。加强栽培管理,适量浇水,合理施肥,促苗木健壮,增强抗病性;发病严重的圃地可与玉米、小麦等禾本科作物轮作4年以上。

(2)物理防治。在炎热的夏季,用塑料薄膜覆盖于地面上,促使土温升高,将土壤中的菌核杀死,消灭初侵染源。

(3)化学防治。苗木消毒可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0.5%硫酸铜溶液,0.2%石灰水浸泡10~30min,然后栽植;发现病株及时切除病部,涂以硫磺粉或1%硫酸铜溶液进行伤口消毒,再外用波尔多浆等保护剂,然后覆盖新土。

(九)根朽病

1.分布与为害

分布于世界各地,寄主范围广,是常见的根部重要病害之一。主要为害苹果、梨、葡萄、枣树、桃、核桃樱桃、板栗、马尾松、桑树、杨、柳、刺槐等。

图6-38 花木根朽病

1—皮下的菌扇;2—皮下的菌索;3—根皮表面的菌索;4—子实体
(仿徐明慧,园林植物病虫害)

2.症状

主要为害根颈部和主根,并沿主干和主根上下扩展,造成环割而使病株枯死。在病部的皮层与木质部之间,形成白色扇形菌膜,并在根皮层内、根表、病根附近土壤内出现深褐色或黑色的扁圆形根状菌索(图6-38)。病株地上部分的症状表现常常是叶形变小,枝叶稀疏,叶色变黄,早落,枯枝多,幼树出现由顶端向下枯死的回枯现象。针叶树种,病株根颈上常出现大量的流脂现象。

3.病原

病原为假蜜环菌(Armillariella mellea Karst),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子实体伞状,菌盖圆形直径2.6~8cm,中央稍隆起,浅蜜黄色,表面有淡褐色毛状小鳞片。菌柄实心,长4~9cm,黄褐色,上部具薄膜状菌环。菌褶初为白色,后变红褐色。担孢子卵圆形、无色,小蘑菇可连接在根状菌索上,多从病树树干基部、根系及土中的菌索上生长出来。

4.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和菌索在病树根部或附近土壤中越冬。当条件适宜时,从小根、大根或根颈部伤口侵入,侵入根部的菌索穿透皮层组织,使大块皮层死亡剥离,死亡根上的菌丝能蔓延到邻近的树根上为害。环境条件适宜时可形成蜜黄色小蘑菇,其中产生大量的担孢子,随气流传播,从伤口或残桩处侵入。生长健壮的树能抵抗蜜环菌的侵染;衰弱树易感染根朽病。地势低洼、土壤黏重、下雨积水多,均利于发病。

一般在春、秋季发病较多,病原菌在地温15~32℃均可发育,最适温度为25℃。土壤p H值为3~8,最适为7.5,但一般在酸性土壤中发病较多。

5.防治方法

(1)园林技术措施。加强管理,增施肥料,雨后及时排除积水,促使根系生长旺盛,提高抗病力。对病株挖沟隔离,防止向周围扩展。

(2)人工防治。及时采集病菌子实体,减少病害的侵染来源。

(3)化学防治。①在调运苗木时,应该严格进行检查,彻底剔除病苗并对苗进行消毒处理,苗木消毒处理可用2%的石灰水,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0.5%硫酸铜、50%代森铵水剂1000倍液等药剂浸苗10~15min;②在早春、夏末、中秋及果树休眠期,以树干为中心,开挖3~5条辐射沟,进行药剂灌根,然后再覆或换新土;③病根及时切除烧毁,对伤口消毒后再涂波尔多液保护。常用消毒剂有1%~2%硫酸铜溶液,石硫合剂5~10波美度,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2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