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书信表达心声,打造心之桥

书信表达心声,打造心之桥

时间:2023-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书信显然是表达心声的好方式,是沟通心与心之间的桥梁。大家总结出了许多自学的好处:可以增强信心,由必须依赖老师到敢于自己走路;可以锻炼大脑的思维能力;可以培养注意力;能更扎实地掌握知识;一个章节,自学一遍之后,不懂的地方听课时就格外留心……信之路,心之路。在这样的会上听着这样的信,同学们的心路开了,心路广了,四面八方的人心贴得近了,天下变小了。信是心声,信是心桥。

书信表达心声,打造心之桥

心相通的人,在一个班级时,说几句话,打两个手势都能表达自己的心声,抒发相互之间的感情。离远了呢?书信显然是表达心声的好方式,是沟通心与心之间的桥梁

离开班级的同学来信了,我组织全班同学写作文,题目是《给××同学的一封信》。怕信太多增加读信同学的负担,便从信中选出十几封好的寄给远方的同学。阎秀君同学走了以后,来了几封信,刚开始,谈到不适应新的环境,大家去信鼓励她。我在送给她的日记本上,油印了一行美术字。

把对我们的怀念变成你征服科学高峰的力量吧!

你的同学们

她果然记着这句话,稳定情绪。不久,在沈阳的班级里也名列前茅了。这时,我又写信告诉她班级同学正你追我赶地学习,以激励她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阎秀君同学:

你好!昨天接到你的来信,知道你学习在进步,期中考试取得了好成绩,感到很高兴

你来信说“班级有了进步,同学们学习积极性有了提高”,同学们都松了一口气。因为,去年接到你的信时,听说淘气的学生经常欺负你,我们都很焦虑,有的同学难过得流下了眼泪。读了你的这封信,同学们说:“这回好了,用不着担心了。”

听说你们班总换老师,这是坏事,也能变为好事。怎么变呢?就是能促进你奋发努力,刻苦自学。

从这个寒假起,咱们原班同学就开展自学竞赛了。因为一个人一生中只有约五分之一的时间是在校学习,学龄以前和成年以后主要都靠自学,没有自学能力,将来就不会获得更多的有用的知识。已经学了的知识和自己工作的实际也常常挂不上号。想到将来,同学们自学的劲头更足了。田冶在开学前,就自己做完了第四册数学的全部习题;王天飞写完了语文36课的阅读提纲;王惠玲、王丽艳等5名同学到3月5日为止,自学完了第四册数学,演算完了全部习题;何实、孙海波3月中旬已经开始自学第二册物理了。大家你追我赶,谁也不肯落后,连最慢的柏青,开学时也已经自学完了指数部分,该学对数了。你还记得王东晨吧,他自学的劲头也很足,自学竞赛还是他打的先锋呢!春节前他就已经自学完指数、对数了,刚开学,他就做完了相似形的全部习题。

大家总结出了许多自学的好处:可以增强信心,由必须依赖老师到敢于自己走路;可以锻炼大脑的思维能力;可以培养注意力;能更扎实地掌握知识;一个章节,自学一遍之后,不懂的地方听课时就格外留心……你愿意自学吗?试一试吧!课本上的大部分知识,靠自学保准能学会。

班级的老规矩,例如跑步、锻炼、唱歌、画画、游戏、写日记、写格言,都还照旧。只是在早晨锻炼的路上,又增添了一项“记忆力体操”,意思是每天都背一首诗,或一句格言,或几个英语单词

王惠玲参加县里运动会,和高中组一起跑,取得了3000米第三名。班里又从外地转来几名同学,已经有63名同学了。数学、物理、语文四月末就已经结束课程,现已经复习20多天了。

希望你在经常换老师的不利条件下,培养自学能力,迎接明年重点中学的考试。(www.xing528.com)

班主任:魏书生

1980年5月23日

书信是心声的录音带,它可以传递心声,保存心声,什么时候想“听”,便将过去的书信找出来,打开,于是一颗颗赤诚的心便在眼前跳动,激人奋发,催人向上。当班主任的应善于使用这个方法缩短人与人之间心的距离,培养学生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关怀人、帮助人、原谅人的思想品质

农村教书的时候,每年插秧季节,都要放一个月左右的农忙假,每当这时我便被抽调到农场政工组办《大会战简报》。简报每天一期,另一个人组织稿件,排版、刻蜡纸、油印全是我一个人,每天忙得不可开交。这时便极想念自己的学生,心声无处诉时,我便写信。学生多,信写不过来时,我便刻写油印,然后请送信员带给学生们。信带走了我的思念,带走了我对学生的感情,彼此思念着,盼开学,开学后更珍惜每分每秒的学习时光。

十多年来,到我们学校听课的教师领导已超过3万人次,许多老师走了以后,还愿保持联系。考虑到我工作忙,他们便给我的班干部写信,给普通同学写信。有的班主任还让班干部和我们班干部建立通信联系,互相在信中交流感情,交流班级管理的经验与教训。

十几年来,我们一届又一届学生先后和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老师同学有过书信往来。书信像桥,学生们的心在桥上走来走去,这座桥使远在黑龙江、广东、新疆、江苏的师生们和我们建立了友谊

有的同学和外地师生的通信保持了很多年,我的学生毕业了,当年来听课的老师有的当了科长,又当了局长了,可他们的通信联系还保持着。

云南省有位老师,把我们班学生给他们班学生的信收集到一起,油印了一本集子,叫作《北方来信》,又寄给我们。

有时候开班会,朗读水平高的同学,读着一封封外地师生的来信。这些信带着克拉玛依油井的轰鸣,带着八百里秦川腰鼓的喧闹,也带来了黑龙江水的波涛声。信中描绘了秦淮河畔学生晚间的夜读,写了黄河入海处师生们的奋斗,记叙了湘西山区孩子们求学的艰难,抒发了经济特区学生们投身改革的豪情。有大学教授写来的谆谆教诲,有中学教师寄来的教改经验,最多的是同龄人的相互激励、鼓舞。

信之路,心之路。在这样的会上听着这样的信,同学们的心路开了,心路广了,四面八方的人心贴得近了,天下变小了。

不只山川阻隔的人可通信,近在咫尺的人有时用信来沟通,也会有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两名同学闹误会了,吵得脸红脖子粗,过了两天,都后悔了,可谁也不好意思说第一句话,谁都不好意思第一个检讨。问我怎么办,我说:“办法很多,例如写封信送给她。”“不好意思当面给。”“那好办,投到信筒里,两天后她就接到了。”于是言恳词切的一封信发出,同学看了,虽未说话,但心桥已通,两人见面紧紧握手,热泪盈眶。

信是心声,信是心桥。班主任要善于传声,善于搭桥。特别是现代社会,要求人与人的交往更广泛,更频繁,班主任要更多地建筑心之桥,使学生的心路四通八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