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管:西洋管乐的教学与演奏研究

大管:西洋管乐的教学与演奏研究

时间:2023-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管的历史悠久,它的前身是一种名叫蓬巴德的古代低音吹管乐器。第一支大管诞生于1539年。在1643—1715年间,法国的乐器制造商发明了一种新的由四个部分组成的大管。现在,除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以外,其他各国均采用这种大管。这一装置的应用使大管的构造和机械装置定型了。大管有一种变种乐器被称为低音大管。低音大管耗气量较大,音质比大管更加低沉、粗糙,发音不如大管清晰。

大管:西洋管乐的教学与演奏研究

大管的历史悠久,它的前身是一种名叫蓬巴德的古代低音吹管乐器。当时的古代低音吹管乐器有各种不同的形式,蓬巴德是其中的一种。这是一种非常大的木管乐器,有中音、次中音、低音、倍低音各种不同的音调。这种乐器管身笔直,长度为2.5~3米,开有九个基本指孔,并有喇叭口,属于双簧类乐器。

第一支大管诞生于1539年。由意大利弗拉尔的僧侣阿夫拉尼奥.德里·阿尔博内西将乐器的管身分成并列的两段,把两管一端连接起来而成。由于管子分段并列很像一捆木柴,所以意大利文称之为Fagotto(一捆、一束之意),大管的名称就由此而来。

16世纪末叶,德国纽伦堡的乐器制造师齐克蒙特·施尼策尔根据阿尔伯那西的大管改进了管身的构造,使机械装置和簧片比以前完美了。当时的大管同蓬巴德相比音色更加柔和,所以被称为“柔和甜美的乐器”。但由于当时大管的机械构造还不是十分完善,所以蓬巴德在大管出现后还存在了整整一个世纪。

在1643—1715年间,法国的乐器制造商发明了一种新的由四个部分组成的大管。它有4个或者8个键子,接近今天所使用的大管的样子。在欧洲,这种新式的大管迅速地流行起来。到1700年时,大管增加了更多的键子,能演奏更多的作品。

18世纪,大管不仅出现在乐队中,而且在协奏曲中作为独奏乐器表现出来。到莫扎特时期,大管的机械装置尚未超出四个键,大多数C调自然音阶以外的半音只能用交叉指法不连续地开孔奏出。1780—1804年,J.N.萨瓦里的巴黎型大管逐渐增加键数,进一步改进了管体和机械装置,成为著名的20键法国式大管。

尽管大管在演变中增加了越来越多的键子,但是音色却很糟糕。在1820年,C.阿尔门雷德尔和他的同伴J.A.海克尔改进了大管的音质和稳定性不佳的缺陷,使大管的构造得到进一步完善。这种德式大管有很多键子,既能够自如演奏又能够保持完美音色,除了一些细小的部分,基本和今天所使用的大管一样。现在,除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这几个国家一般都用法式大管)以外,其他各国均采用这种大管。(www.xing528.com)

18世纪前半叶,大管开始为乐队采用,而发展到18世纪末叶,大管已经基本完善,并且成为乐队的固定成员。1855年,德国长笛演奏家波姆在长笛改进过程中发明了一套按键装置,成为波姆制式。波姆制式精致的机件装置使指孔能够开在恰当的位置上,易于手指控制,使发音容易且准确,易于吹奏本来很难吹出的某些调中的经过句。这一装置的应用使大管的构造和机械装置定型了。现代大管依旧分为两种型号,一种是法式大管,一种是德式大管。在德国有很多制造德式大管的厂家,其中最著名、历史最悠久的品牌是Heckel。

大管有一种变种乐器被称为低音大管。它是双簧管族中的最低音乐器,音域比大管低八度。第一支低音大管是柏林的I.什莱伯于1616年制造的,当时这种低音大管在构造上极其简单。

近代低音大管是1876年由J.A.海克尔根据当时在德国出现的新式大管的结构原理改制的。管长近5米,弯曲成4节或5节,常用金属喇叭口,喇叭口朝下,管体下端装有柱脚,可落地支撑放置。它的最好音区是最低八度音列,音色浓郁而富魅力。其簧片宽大,发音迟缓,不适宜过快的断奏和交替音演奏。

低音大管的低音区音色丰满有力;中音区稍微黯淡一些,但也很饱满;高音区很少用到,发音紧张,没有个性,在一个作品里通常到这个音区就让大管接过去演奏了。低音大管耗气量较大,音质比大管更加低沉、粗糙,发音不如大管清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