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实践:音乐的声音具有表情性,情感审美是其特征

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实践:音乐的声音具有表情性,情感审美是其特征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音乐的声音却完全不同,它仅仅限定在艺术的范围内,只作为一种艺术交往而存在。因此,音乐的声音是一种具有表情性的音响。(三)情感审美是音乐审美的特征歌德说:“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灵。”音乐在表现人的情感方面,其生动性、深刻性、细腻性是无与伦比的。贝多芬说过,“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出现的地方”。音乐被人们称为“情感语言”,也是人类的共同语言,“借声传情”是音乐艺术的特殊表现手段。

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实践:音乐的声音具有表情性,情感审美是其特征

(一)音乐中的声音是非语义性的

乐和语言都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语言是人们社会交往的一种工具。每个人因为生存的需要都必须懂得运用语言。语言具有一种约定性的语义,每句话、每个词都具有特定的含义。这种含义在运用该语言的范围内是被公认的,是约定俗成的;人们只要掌握了该语言,就能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它进行各种社会交往。音乐的声音却完全不同,它仅仅限定在艺术的范围内,只作为一种艺术交往而存在。任何音乐中的声音,它本身绝不会有确定的含意。如果说一首歌曲具有语义,这是因为有了歌词的语义,而旋律本身不具有确定的含意。同一个旋律被填上不同的歌词,成了不同内容的歌曲,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音乐中的声音是非语义性的。然而,这并不排斥音乐作为一种约定性音响存在的可能性。比如,中国西北地区的某些情歌就有某种约定性的含意,唱不同的歌似乎在对情人说不同的话。不同的音乐代表不同的语音信号,只要表演者和接受者双方建立某种联系,音乐的音响就会具有约定性。但是,这种约定性只是在狭小范围内的一种默契,这并不意味着音乐具有像语言那样确定的语义性。

(二)音乐是一种具有表情性的音响

哲学家黑格尔曾经对语言的声音和音乐的声音做过比较。他认为诗歌中语言的声音含有精神世界的观念和明确的内容,是这种内容意义的纯然外在的符号;而音乐单凭声音的组织安排就可以完全达到音乐艺术的基本目的,它并不用声音来组成语言的词,而是任声音独立地成为音乐的因素,正因为它是音乐,就把它当作目的来处理。

既然,音乐的声音与语言的声音有完全不同的目的和功用,那么,为什么人们往往会把音乐的音响与某些语义性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呢?这主要是因为在这两种声音之间有一种共同的表达因素,这就是表情音调。语言中的表情音调往往能决定语言的总体含义,它通过高低、大小、粗细、刚柔等音调变化体现出来。这些音调变化方式在音乐中也同样存在。虽然音乐的声音不具有确定的含意,是非语义性的,但音乐能通过音调的变化表现出音乐的基本含意。如在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祝英台》中一段小提琴与大提琴相互对答的表情音调中,人们能够感受到这对恋人离别时发自内心的表达。尽管这种表达不是语言,没有语义因素,但它却达到了一种与语言表达相似的表情效果。因此,音乐的声音是一种具有表情性的音响。(www.xing528.com)

(三)情感审美是音乐审美的特征

歌德说:“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灵。”音乐对人类心灵产生的震撼力量令人无法抗拒。它凭借其丰富的内涵、变幻莫测的想象、广阔无垠的音乐语言来表达喜怒哀乐,借助人们的听觉,走进其内心世界

例如,贝多芬的《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二乐章中弦乐流动不息的音调象征潺潺流水声;小提琴拉出断续的曲调,好像作者坐在溪边凝神静思;尾声用三种管乐器分别模仿夜莺鹌鹑杜鹃的鸣叫声,使人好像置身于鸟语花香的田野、溪边,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贝多芬非常热爱大自然,常常细心洞察大自然的内在奥秘。他在完成《田园交响曲》后,强调该曲不只是要描摹自然景色,更重要的是要表现人与大自然交往中的心灵感受。

音乐在表现人的情感方面,其生动性、深刻性、细腻性是无与伦比的。贝多芬说过,“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出现的地方”。音乐被人们称为“情感语言”,也是人类的共同语言,“借声传情”是音乐艺术的特殊表现手段。创作音乐需要把情感升华为音乐语言,表演音乐需要把情感融入音乐之中,而欣赏音乐需要体验音乐中内含的情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