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场馆化组织模式:提升体育赛事管理

场馆化组织模式:提升体育赛事管理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场馆化的主要内容场馆化组织模式指的是在赛事组委会统一部署下,根据场馆功能设立管理机构,协调管理场馆内的各项事务。赛事组委会各职能部门并入场馆运行中心。图8.7训练场馆运行分区及各类客户群流线示意图其具体要求如下所述。②重心下移原则,场馆团队负责解决具体问题,遇到突发事件和重大问题需上报组委会管理层,以便提高赛事整体运行效率。

场馆化组织模式:提升体育赛事管理

1)场馆化的主要内容

场馆化组织模式指的是在赛事组委会统一部署下,根据场馆功能设立管理机构,协调管理场馆内的各项事务。场馆主任是场馆最高负责人,各隶属于场馆的职能部门负责各自领域的工作(图8.6)。

图8.6 竞赛场馆通用组织结构示意图

场馆化是赛事组委会根据总体工作计划的安排和实际筹办工作的需要,将赛事筹办工作重心从以各职能部门运行管理为主逐步转变为以各竞赛场馆运行管理为中心的组织运行演变过程(白敬锋和胡洁,2007)。

(1)场馆运行的主要目标

场馆运行的主要目标是统筹、协调、整合各方资源,为赛事安全有效运行提供高效的综合保障,为参与赛事的各类主体提供优质的服务。

(2)场馆运行的指导思想

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上,建立标准统一、及时高效的信息传输系统以保证各类赛事信息的上传下达,并通过场馆运行指挥机构解决各类场馆内问题。

(3)场馆运行的指挥方式

场馆运行指挥体系分为下述两种。

①单线报告体系。赛事组委会各职能部门并入场馆运行中心。各职能部门负责人面向场馆主任汇报工作进展;场馆主任总体负责场馆内各项事务,并向场馆运行中心报告。其优点在于:可防止出现多头管理、多源指令;对各个场馆来说,由于目标清晰,因此程序简捷,易于控制。其缺点是由于负责人责任重大,可能会因降低专业化程度而导致工作效率下降。雅典奥运会赛时运行阶段就采用了这种运行指挥方式。

②双向报告体系。组委会既有主要职能机构,也在场馆设立分支机构,并建立面向组委会和场馆的双向报告体系。其优点在于:组委会职能部门可向各场馆部门提供统一的专业技能服务和指导;场馆各职能部门员工能够协同工作、交流并学习,并使得员工有团队归属感;各部门对赛事工作进展有明晰的了解。但缺点是下级要对两个上级负责,容易形成多头管理,决策混乱;沟通环节冗余,较难平衡场馆主任和职能部门负责人的权限。

2)场馆化的运行模式

(1)场馆运行基本模式

场馆运行基本模式主要是:指挥统一、运作规范、团队专业和整体推进(图8.7)。

图8.7 训练场馆运行分区及各类客户群流线示意图

其具体要求如下所述。(www.xing528.com)

①指挥统一:在组委会统一领导下,明确组委会各职能部门以及场馆经理等的工作职责,形成统一高效的指挥系统。

②运作规范:按照赛事筹备需要,通过编制场馆运行计划,实现科学、规范的项目管理。

③团队专业:成立赛事运行的专业场馆团队。实行场馆主任负责制,统一编制计划并落实。

④整体推进:成立属地政府的同步场馆保障工作组,编制场馆运行外围保障计划并落实,做到内外衔接,整体推进。

(2)场馆运行基本的原则

①地域整合原则,与属地政府密切结合,场馆团队负责场馆运行综合保障,保证赛事正常进行。

②重心下移原则,场馆团队负责解决具体问题,遇到突发事件和重大问题需上报组委会管理层,以便提高赛事整体运行效率。

③统筹资源原则,场馆管理团队统筹配置和调剂各类赛事保障资源。

④过程监控原则,编制严密周到的计划并组织落实,确保各场馆、各项目规范运行。

3)场馆化的总体安排

场馆化的总体安排分为编制计划、调整测试、赛时运行三个阶段,并按阶段统筹推进各场馆的赛时运行。

(1)编制计划阶段

组建竞赛场馆、非竞赛场馆、训练场馆团队筹备组,编制场馆运行计划及测试赛计划,组建属地政府场馆外围保障工作筹备组,编制场馆外围保障计划,统筹协调测试赛各项准备工作等。

(2)调整测试阶段

落实测试赛计划,通过测试赛检验场馆功能,调试设备,磨合团队、完善组织,调整计划。测试赛结束后,要及时总结,调整和优化运行计划。

(3)赛时运行阶段

场馆团队和外围保障团队组建完成,组织各层级工作人员上岗培训;完成赛事组织、场馆运行和外围服务保障等各项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