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化学精髓: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高中化学精髓: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问题,有针对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得到发展。”因此,充分运用教材中的“讨论”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化学教学,促进学生化学语言和认识水平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合作,学会去伪存真,学会适应社会。

高中化学精髓: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一)教材功能:给教师提出更全面、更高的要求;对学生要求从知识传递到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课程秉持全新的教育理念,在课程目标、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及课程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其中课程结构改革是核心,增加了活动课程、综合课程、选修课和研究型课程。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和发展理念潜在地规定了教师的基本素质。一是教师要有广泛的专业知识和更强的专业适应能力,新课程共有八个模块,即八本教材,要求教师懂得化工发展的最新动向,及时了解市场上不断出现的化工产品和生活用品,并能用审判的视野对学生进行引导,这集中体现在选修课和综合课程的要求上。二是教师要有全面的和更新的教学技能。研究性课程、综合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技能冲破学科的限制,使其变得更全面。比如,对于综合理科教师来说,原来分散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各科教师身上的技能,他都应具备,且要有将它们统整起来的能力。活动课程、研究型课程具有很强的过程性和情境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恰当设计,故课程设计技能便成为教师的一种必备技能,多媒体的灵活运用,最新科技信息的获取,这些都不是教材中现存的,需要我们心中有更广的教材概念,即生活中的知识便是教材。三是教师要有更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课程结构改革使教师面向一系列以前从未面临过的问题,如综合课程的教学、活动课程的实施、研究型课程的设计和选修课程的安排等,这些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一齐冲向教师,也没有现成的研究成果可供借鉴。而这就要求教师有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材凝聚了人类文明和人类知识的精华,具有权威性、学术性和知识性的特征,教学就是把这些文明和知识的精华教授给学生,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对这些知识的获取和积累的过程,这种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的过程。整个高中教材只有三本,教师只要吃透教材,教好教材,而学生只要学好教材由教师提炼出的知识就行,由于知识的陈旧和量较少,师生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解题、练题和猜题上,大部分学生成为解题专家。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这种教材功能观受到了挑战,新教材功能观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当然,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扩充学生的视野,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将生活中的新闻也可当作教材进行扩充,讲到高分子材料时,我们要与时俱进,抓住“神舟十号”发射这件令人振奋的事件,要求学生事先查阅“神舟十号”的有关报道,并从化学的角度去收集“神六”的材料。授课时围绕着“神舟十号”的构成材料、燃料进行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让他们走进“神舟十号”,走进高科技材料,知道“神舟十号”的耐高温外衣,其防护层是由聚四氯乙烯和玻璃纤维布组合而成;其隔热层则是镀的聚酯薄膜(轨道舱)、烧蚀材料(返回舱)。

(二)教学模式:由封闭走向开放,师生互动共建课堂

以往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就教学过程而言,用知识结果代替知识形成过程,一切由教师安排好,教师把知识的重点、难点嚼的很细,再灌送给学生,学生通常被动接受,缺少独立、自主、实践、体验;从处理教材的角度看,教师几乎把所有的概念、原理、具体元素化合物知识都当作定论呈现给了学生,没有给学生留下发展、创新的空间,整个学习空气沉闷,压抑了学生的创新与发展的意识。不少学生只会用纸和笔进行考试,一旦碰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新课程要求教师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注重帮助、引导。教的职责在于帮助,帮助学生监测和反思;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在化学教学中将知识隐含于化学问题中,以问题启动教学,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不断地就当前问题解决活动获取信息,同时又要不断激活原有的知识经验,来对当前的问题做出分析和推论、综合和概括,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直到问题解决。因此,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才能促使学生在原有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之间发生激烈冲突,从而激化意识中的矛盾,唤醒学习知觉,激发探究兴趣,明确探究目标,确定思维方式,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比如,在学习“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时,在课程导入时问:“门捷列夫依据什么预测出有‘类铝’存在?”在中间知识过渡环节问:“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性可以利用其核外电子排布的递变性来推理预测,那么同主族元素性质的分析是否也可以借助这种分析的方法?”在内容的最后整合提升阶段问:“如何把元素原子的位置、结构、性质三者结合起来解释怎样找到并预测它的性质?如何预测未来将发现的新元素的性质?”这样就首尾呼应,以问题为线索,让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串成一线、起承转合、自成一体,让学生的知识技能得以提升,思维得以开阔,让他们不断地产生新问题、提出新问题,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www.xing528.com)

(三)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实现个体差异效果最大化

新教材在学习方式上的改革之一就是合作学习。许多教材提倡课堂学习活动化、交际化,如把学生分成各种各样的小组,进行角色表演、游戏、做手工、完成项目,以及陈述、讨论、辩论等。在这些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中,并不是不要学生独立思考,相反,没有独立思考就不可能担当起他所担任的角色,完成他所承担的任务。新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问题,有针对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得到发展。”因此,充分运用教材中的“讨论”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化学教学,促进学生化学语言和认识水平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合作,学会去伪存真,学会适应社会。例如,在“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这一节中有以下讨论:“你家中做饭洗浴等使用什么燃料?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等使用什么燃料?炼钢厂、电热厂等使用什么燃料?石油可直接用作燃料吗?石油产品中有哪些是常用燃料?煤气泄漏会造成什么危害?使用罐装液化石油气在安全上应注意什么?”举出一些利用化学反应放出热量的例子。工业上有时使用煤等固体燃料,为了使燃料与空气有足够的接触面,你认为应将燃料进行怎样的处理?这些问题,学生光凭书本知识是很难回答全面的,他们还必须深入社会、深入生活才能有所体验,而学生若在这一过程中没有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勇气和能力是很难得到结果的。在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编制了研究性过程管理系列表,共八张,其中包括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选题意向表、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申报表、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外出申请表、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外出活动记载表、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表、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研讨和实验活动登记表、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结题登记表、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学生自我评价表。因此,在学生进行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管理。在化学研究性学习选题阶段,我们指导学生侧重于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及将要学习到的化学学科知识点出发选择课题,通过选题意向表的填写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并进行适当的指导和调整,然后开始选题,并填写课题申报表。其次,对学生的研讨活动、实验活动、外出调查活动进行统计、审查和指导管理,并填写相应的表格。再次,在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后期,对学生的课题研究成果进行评价。最后,在学习过程和学生的评价方面,我们设计了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学生自我评价表对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困难和困惑。按照新课改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看,落实起来往往顾此失彼,多数教师是定位在知识与能力上,而忽略了后两者,务实与务虚的统一性不好把握;配套的辅导练习资料往往打的是新课改的旗号,而编排内容上基本上还是旧思路、旧内容、老题型,还是以模拟现行高考题为主,繁、杂、难、偏的现象仍存在;新课改中有不少研究性、探讨性课题,有些是特别强调实践调查的,但目前学校仍是封闭性教学,学生走不出去,也无时间走出去。而最主要的是困惑,是大家都不清楚新课程形势下的高考如何考,平日对教学工作成绩如何正确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