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化学教学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高中化学教学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化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原电池》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根据氧化还原反应2Fe3++Cu==2Fe2++Cu2+设计原电池,设计水果电池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动机与兴趣倍增,创新意识得到体现。总之,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教师要立足于课堂,注重基础、掌握方法、培养感情,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中化学教学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新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具备科学素养对于21世纪有关键意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不同侧面构成了人的科学素养。知识与技能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包括科学方法、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包括科学观、科学态度和科学品质

(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需要培养学习能力、夯实基础

知识固然重要,但科学的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掌握了科学的方法等于拿到了开启知识的金钥匙,而学会学习已成为人们的共同认知。新知识的获得和信息的筛选离不开自学阅读和发现问题,而教师是知识信息的传递者与教学过程的调控者,因此教师要遵循阅读规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从教师的引导、启迪中悟其理、明其意、晓其道,揭示内在实质。比如,设置悬念、善于比较、反复设问等,养成在思考中学习的习惯。教师应以知识为载体,给学生拟定预习提纲,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尝试解决问题。也可以指导学生按泛读、精读、归纳总结、解决问题这一阅读模式展开。阅读过程要求学生勾画重点、难点,归纳整理寻规律,比较辨析找区别。抓住概念和关键词,记下原理、规律和疑点,借助图、表把分散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面,构成知识网络,使知识系统化。学习材料力求源于教材,重基础、突出重点、总结规律,如把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盐类水解规律及应用,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归类。以逐步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总结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二)实验过程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好的思维、行为方式,是能产生知识的知识。

在化学实验中,让学生独立观察、提问、思考、判断,学生一旦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其学习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英国科学家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规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可能阻挡才能的发挥。”的确,方法问题是化学实验的焦点问题。学生基本操作能力强,但却不一定领会其中的实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教师应该在实验中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防止学生只做不看和看而不想,让一个个现象从自己的眼前溜走。要引导学生捕捉现象、寻求原因、揭示本质,如盐类水解时可在检验碳酸钠、醋酸钠、氯化钠、硝酸钠、氯化铵硫酸铵等盐类化合物水溶液酸碱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探究“盐类水溶液酸碱性情况规律”“为什么不同类型的盐溶液会呈现不同的酸碱性”等问题。另外,在学习中要抓住实验中“异常”情况设疑引思,如进行浓硫酸氧化性实验时,有时生成蓝色溶液、有时是无色溶液和白色沉淀、有时会看到黑色沉淀。种种“异常”现象令学生新奇又费解,此时教师不可武断训斥学生操作有误或告知“标准”结果,而是应抓住时机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试验发现不同现象出现的条件和规律,或猜测出现的沉淀可能是什么物质,并通过水溶性、酸碱性等简单的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测。帮助学生养成勇于发现问题和善于发现问题的良好习惯,以帮助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www.xing528.com)

(三)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的灵魂,是各种价值观念、思想观念、行为准则及道德和意识品质的总和。在化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人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在和谐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会产生一种自我表达的冲动,这种欲望和冲动汇集起来,就会使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思想活跃,并品尝到成功的快乐。例如,在《电池》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根据氧化还原反应2Fe3++Cu==2Fe2++Cu2+设计原电池,设计水果电池等。学生会考虑选什么材料做电极,什么物质的溶液做电解质溶液,用什么方法证明自己设计的原电池是正确的。当学生自己设计的电池能使发光二极管发光时,我们可以想象学生是多么高兴。在这里,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学习目的和问题特征将问题和已有认知结构方式进行调整、改造,以便在问题和自身的认知结构间建立内在联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动机与兴趣倍增,创新意识得到体现。当遇到困难与挫折时会变换方式去研究,完成时会满意、快乐,其创新意识得到升华,对现象敏锐的观察,对数据合理的处理,大胆的假设与联想,使创新能力得到发展。例如,在学习“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后,笔者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我国部分地区缺碘而引起“大脖子病”的资料,谈到“大脖子病”是由于缺碘而引起的,市售食盐中必须加碘酸钾,那么怎样检验市售食盐中含有碘呢?笔者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亲手实验,这样就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另外,教师应创设个性发展舞台以让学生活跃起来。以前的学生规规矩矩地坐着,面无表情地看着,唯唯诺诺地举手,小心翼翼地回答,缺乏感情地输入。这种教学约束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新教材图文并茂,内容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更多让学生自己表达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和个人分析,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争论、评价,大胆提出哪怕是教师都未曾想到的一些新的想法和做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

总之,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教师要立足于课堂,注重基础、掌握方法、培养感情,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