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牵手,陪你走向高考-陪你去高考

牵手,陪你走向高考-陪你去高考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考在即,宛若高山在前。问其缘由,他郑重其事地说:“作为一名中国学生,不参加高考,人生不完美!”李老师是一位高中心理老师,不仅有扎实的心理学理论知识、深厚的文化积淀,同时在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高中生心理咨询经验。《牵手,陪你去高考》是她的第二本书。备战高考不是考前一两个月的临时抱佛脚,而是贯穿高中三年。李老师的这本书,不只适合考前读,在我们迈进高中校门吹响高考集结号的那一刻就可以读了。

牵手,陪你走向高考-陪你去高考

高考在即,宛若高山在前。此刻,我们一心想着怎么翻过眼前的高山,不知我们是否想过:然后呢?人生路上不止这一座高山,山外尚有更多的山、更高的山。我们当然要聚焦此山,但不能限于此山,要放眼更高更远处:上大学,找工作……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新环境?如何获取成功,谋求自己的幸福?如何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当我们带着更宏大的志愿,重新鸟瞰眼前的高山时,高考对我们一生的意义就非同凡响了,它不再是一块敲门砖,高中也不完全是应试教育

对学生来说,高考从某种意义上是为了那一张理想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备战高考、参加高考本身就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我有一位好友,他儿子在高考前三个月就收到了美国名校的录取通知,但他仍然坚持让儿子参加国内的高考。问其缘由,他郑重其事地说:“作为一名中国学生,不参加高考,人生不完美!”在我朋友看来,高考分数已经不紧要了,重要的是高考过程。的确,为了高考而表现出来的那种奋斗姿态、拼搏精神和顽强干劲,在高考中所经历的紧张付出、压力应对和持续努力,在高考的八卦炉中炼成的成就动机、成长思维和成功习惯,才是最重要的。这些经验、行为和品质都会积淀到我们的骨髓之中,融入我们的人格之中,构成自我的有机部分,成为终身受用的人生财富和心理资本。

如果说人生如戏,高考就是横亘在我们前进道路上、给予我们高度挑战的重要一关。虽然我们铆足了劲儿闯过这一关,但后面还有很多关等着。人的一生就是这样一关又一关冲过来的,每过一关,我们的功力就长进一大截儿。过关的难度有多大,我们的功力就会增多少。人从来就不是在唾手可得的成功中造就自己的。哲人云:“那些打不倒你的,终将使你变得更强大。”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考对我们而言只是一场磨炼。

如果将高考放在一个更大的时空坐标轴上来看,它只是社会为我们举办的一场成人礼而已。我们并不特殊,因为父辈们都是这样一步一步冲过来的;我们也不孤独,因为全世界的同龄人都是要这样来闯关的。在大多数国家里,学生从高中升入大学,都要经历这一关。这一关不是这么考你,就是那么考你,只是形式上的不同,没有本质的差异。对此,我们需要保持平常心,只要自己尽了心、尽了力,无论结局如何,都是青春无悔的。

一旦我们志向高远,将高考放在人生百年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我们就不会为眼前的一点困难所压倒,因为我们的心在前方。这就好比我们一心要赶往前方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那眼前的这点坑坑洼洼、沟沟坎坎就算不得什么了。

当然,高考虽然不是人生的终点站,却是关键的中转站。当我们仰望星空、凝视远方时,还得在战术上重视脚下的山路。眼前的高山毕竟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去。高中是人生规划的重要阶段,是形成自我的关键时期,而高考又是这其中一个综合性的复杂任务,涉及学生的知识储备、情绪调节和应考技巧等因素。这样的关我们以前从来没有闯过,在闯关过程中我们或许会陷入这样或那样的盲区和误区,我们可能为此紧张、焦虑,甚至还有许许多多的困扰、疑惑。(www.xing528.com)

当我们彷徨迷茫、手忙脚乱时,有一位专业的李百芹老师,愿意牵手陪我们去高考。李老师是一位高中心理老师,不仅有扎实的心理学理论知识、深厚的文化积淀,同时在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高中生心理咨询经验。她是高考过来人,经历过高考的磨炼与洗礼,也曾是一名高中生的家长,体验过母亲对考生的陪伴和支持。她的第一本书《走出心灵黑洞》出版后影响深远,被教育部列入《2019年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又被中国教育新闻网评选为2019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牵手,陪你去高考》是她的第二本书。在这本书中,她给我们做了十六个讲座。这些讲座涉及高中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些是基础性的主题,对人的一生都是至关重要的;有些是直接针对考生心态和高考备考策略的;还有些是针对当下疫情期间学生心理适应问题的。

李老师在这些讲座里,与我们对话,跟我们谈心,语重心长,娓娓道来,凭借一个又一个小故事,让我们明白高考对我们一生的宏大意义和价值,鼓励我们志存高远,给予我们前进的动力;通过引用一则又一则鲜活的微案例,缓解我们的紧张与焦虑,排解我们的烦恼与困扰,疏解我们心中的疙瘩与疑惑,陪着我们重新调整心态,继续努力,直到成功;通过一个又一个小活动,让我们认识自己的优势和潜力,领悟为人处世的大道理、成长的规律和学习的奥妙。

备战高考不是考前一两个月的临时抱佛脚,而是贯穿高中三年。李老师的这本书,不只适合考前读,在我们迈进高中校门吹响高考集结号的那一刻就可以读了。当然,任何时候开始读都不晚,甚至考后还可以读一读,对报志愿、上大学、找工作,乃至一生的成功与幸福都是不无裨益的。

刘儒德

2020年4月

(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