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特点:足篮排运动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特点:足篮排运动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特点世界体育发展史表明,早在史前时代,特别是原始社会末期,生存环境、文化传统不同,世界各地区的民族都创造了各自内容不同、风格各异的体育活动形式。从决定文化特点的传统思维方式来认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特点,可以说,强调整体性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最大特点。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整体性特点。这一特征反映在中国传统体育上即是中国武术的武德文化。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特点:足篮排运动

(一)体育文化的含义

要理解体育文化的含义,首先应从对文化含义的认识开始。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涵义: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设施;广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严格来说,“文化”一词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历史概念。在我国古籍中,文化主要指文治教化,与武功相对应。在西方,文化的含义最早是指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出来的事物,是与自然存在的事物相对而言的。文化一般具有传递性、复合性、象征性、超生理性、超个人性和变迁性等特点。

根据对文化的认识,可以肯定地说,体育无愧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首先,体育是人类、也只有人类才能创造出来的一种社会活动。动物各种肢体活动和嬉戏来自它们的本能活动,不具备任何文化意义。而人类创造的体育是后天习得的。其次,体育具备文化的各种特征。第三,体育运动不仅有外在的身体活动形式以及设施、器材等物态体系,而且具有内在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等。

综上所述,体育文化的含义应该是指人类所创造体育运动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大体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的物质条件等。

(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特点

世界体育发展史表明,早在史前时代,特别是原始社会末期,生存环境、文化传统不同,世界各地区的民族都创造了各自内容不同、风格各异的体育活动形式。冰雪环境中的因纽特人,海岛上的塔斯马尼亚人,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北非尼罗河和东亚黄河流域的先民,荷马时代的古希腊人,北美草原上的易洛魁人等,都有适应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独特的体育实践形式。进入文明时代以后,这些体育形式逐渐进一步形成各自的独特性。按地域和主要特点,可归纳为“西方”和“东方”两种主要形态。前者以南欧的古希腊体育为代表,特点是重视表现自我的竞技运动;后者以东亚的中国和南亚的印度为代表,特点是重视医疗保健体育,最有特色的当属武术气功

从决定文化特点的传统思维方式来认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特点,可以说,强调整体性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最大特点。因为中国人自古代起就习惯于从整体方面认识事物,把人、自然和社会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以主客体统一为基础,把世界看作由两种相对应的事物(即阴阳)构成的统一体,并由这两种对应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生发展。我国当代哲学季羡林先生说:“东方的思维方式、东方的特点是综合”(谢龙编:《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新论》第1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在这样一种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特征影响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带上了十分明显的整体性思维方式特征,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中国传统体育追求与自然的统一

武术是中国传统体育的典型代表,虽然它的拳种流派很多,但一般都要求根据大自然季节和地理环境的变化采取不同的练习方法。如《形意拳理论研究》一书认为,形意拳之锻炼,需要与四时相配,要顺四季发展的规律,即春发、夏放、秋收、冬藏。在春天练拳时,应注重内气、内劲的焕发,走势宜悠,发劲宜柔,使筋络渐渐舒伸开展;夏天练拳时,适宜发放劲力,也不至于伤筋扭骨;进入中秋、深秋时练拳,则应少发暴力,应内收劲力;在严冬季节练拳更应深藏劲力,不可急发暴力。流行于广东的“少林八卦五行功”则要求练功者根据不同的季节,分别进行卧功、坐功、站功和走功的练习。(www.xing528.com)

除了在练功时间上追求与自然变化相统一外,对练功与地理环境统一的追求也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点。在传统武术训练中,一般都要求训练场所“须择山林茂盛之地,或奇观庄严之处,或房屋洁净之区”。八卦掌大师程廷华认为,训练中“得天气之清者为之精,得地气之灵者为之灵。二者皆得,方为神化之功”。

2.中国传统体育追求练神与练形的统一

所谓形,也称身或外,指形体,包括人体的皮肉、筋骨、脉络、脏腑及充盈其间的精血,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外壳;而神,也称心或内,指人体的精神思维活动,包括意识、心理等活动。在对待形神关系上,我国传统观点是形神为一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用《黄帝内经》的话说就是,一方面“形体不蔽,精神不散”,另一方面,“精神内伤,身必败亡”。

在上述思想指导下,中国传统体育主张以动养形,以静养神,形神共养。针对人之形体喜静不喜动、人之精神喜动不喜静的特点,早在春秋时期已认识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汉代名医华佗亦认为:“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不朽是也”,从而创编了运动强身法“五禽戏”。后世所创编的丰富多彩的运动健身方法也由这种思想而来。在中国古人主张动以养形的同时,对于以静养神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创立了无数以静养神的方法,即以“气功”之称的各种功法。

最能体现形神共养共练特点的是,中国传统体育强调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如气功中的静功是指练功时躯体在空间位置保持不动的一类功法,虽从外形上没有有意识的肢体运动,但要求此时精神也要宁静,但气血却要在意念的支配下形成有意识的运动状态。这是动静结合的一种形式。另外一种形式是指气功中动功和武术的一般习练方法。气功的动功是指练功时,躯体在空间的位置不断地发生变化的一类功法。此时,人体外形在有意识地运动,而精神活动却要求保持专一宁静,从而做到了动静结合。在传统武术练习中留传有“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的说法。《少林拳术秘诀》亦说:“盖以外功之练习,乃肉体筋骨所有事,而内功之修养,实生命精神所皈依。离而二之,则为江湖末技,合而一之,则为神功极致。”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整体性特点。

3.中国传统体育追求培养人与社会相和谐的意识

中国传统整体思维方式特征表现在人和社会的关系上,即追求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和对社会规范的服从上。这一特征反映在中国传统体育上即是中国武术的武德文化。中国武术众多的拳种流派,几乎都无一例外地重视对习武者武德操行的培养和教育,从而制定有许多戒约、规定。如苌家拳《初学条目》规定:“学拳宜以德行为先,方是正人君子。学拳宜以涵养为本,举动间要平心气和,善气迎人。”《昆吾剑箴言》具体规定了“十不传”,即“人品不端者不传;不忠不孝者不传;人而无恒者不传;不知珍重者不传;文武不就者不传;借此求财者不传;俗气入骨者不传;市井人不传;拳脚行不传,宁可失传也不轻传。何也?恐有玷昆吾之高尚也”。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儒家文化推行中庸之道,谦逊恭敬重视和合,致使传统武林也非常讲求这些行为规范。如,《少林戒约》中的:“平日对待师长,宜敬谨从事,勿得有违抗傲慢之行为”,“对待侪辈,须和顺温良,诚信勿欺”等。中国传统体育这种追求培养人与社会相和谐的意识,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体育的整体性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